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引用了西蒙关于有限理性的理论,并应用与民营企业家创新的研究,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中企业家行为是有限理性的。本文在分析了浙江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的基础上,还对民营企业创新有限理性行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塞尔登和怀特兄弟两位发明人的专利旧案表明,由于专利制度成本的存在,任何专利理论都必须澄清专利制度究竟带来了何种社会收益。以成本/收益的权衡模式为基础,最经典的激励理论和对价理论对专利制度的论说都不符合发明的本质,也难以解释专利法实践。不同专利理论的政策共识是激励创新,但它们均忽视了创新实践及其范式变迁。依创新范式理论,专利制度在发明、发明商业化和技术扩散等创新过程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加速技术扩散不仅是社会从专利制度中获得的收益,更是为开放式创新、用户创新和累积性创新范式所必须。技术扩散在本质上是信息的传播,它的载体是专利文献。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应该强化专利公开充分性条件,以促进技术创新的扩散。  相似文献   

3.
张驰 《法人》2006,(3):25-26
“潍柴动力”和谭旭光的故事告诉我们,企业要不断地寻求创新,无论是市场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只有在这样一个创新的思维中,才能实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开放式创新日益成为高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一种新模式。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展现出与封闭式创新不同的特点与模式。我国企业应当适应新形势,转变观念,根据自身的特点采用开放、合作与共赢的知识产权战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束慧敏 《行政与法》2005,(12):55-57
在大多数国有企业改革中,都是把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放在第一位,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无论是企业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都迫切需要企业组织创新的有效配合。没有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将失去支撑,制度创新也难以推进。因此,持续的组织创新是转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已得到共识,但是技术不会自己创新,而是依靠科技人才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来实现。因此,技术创新不能只限于对创新的保障条件、环境和制度的研究,应当重视对创新主体的研究。技术创新也应当以人为本,只有保护创新人才,才能实现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人才的政策法律制度的创新,是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必要环境。  相似文献   

7.
企业管理无成法,管理创新无止境。创新是企业家成长和前进的源泉,是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机理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边界存在较大研究空白。本文基于组织双元性理论和协同理论,在分析双元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动态协同机理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探索式和利用式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效应对企业短期和长期绩效的影响以及战略一致性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探索式和利用式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对企业短期和长期绩效均有显著促进作用;探索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对企业长期绩效的贡献高于利用式创新,而利用式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对企业短期绩效的贡献高于探索式创新;战略一致性在创新协同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战略一致性越高,创新协同对短期和长期绩效的促进效应越显著。  相似文献   

9.
<正>一、为什么需要创新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且报告特别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指导企业和个人创新活动的纲领性创新政策。创新政策是一类公共政策,是指公共部门  相似文献   

10.
联合创新已经成为当今各国广泛运用的技术创新模式。在高科技领域,这种广泛联合的背后具有其经济合理性。联合创新可以提高研发投资的效率、产生较高的社会福利,尽管联合创新也会提高合同执行成本、监督成本并导致信息不对称。同时,从竞争法角度看,联合创新可能限制竞争,但它带来的经济利益可能超过限制竞争的影响。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联合创新采取宽容甚至激励的态度。我国的高科技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创新能力偏弱,立法应当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对联合研发实行广泛的豁免,从而给联合创新提供一个宽松的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11.
制度变迁中的创新精神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国综合国力的大小和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因而技术的创新力对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但是,科技的发展从来都不是自发的,没有代价的;技术的创新也只是狭义的创新;制度变迁和制度的框架决定着技术发展的空间。制度的创新才是广义上的创新,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因而也是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只有激发整个民族的制度创新精神,才能谈得上技术的创新和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12.
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法律保障机制是指从法律上为生产规模较小、从业人员和营业收入较少的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才提供保障的机制。我国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法律保障机制进行了初步规定,但还是面临着缺乏专门立法、立法位阶不高、操作性不强、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困境。美国完善的法律体系、英国的激励机制等值得我国借鉴。我们应该从清理和整合现有法律、法规政策、制定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人才保障法、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科技服务体系等方面完善中小微企业科技人才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近几年来提出和推动的国家战略实施形式,而技术创新战略要求确立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战略思想。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外部创新环境、支持条件和内部创新资源和能力的整合,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技术创新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技术创新成为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目标,而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总体上,需要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法律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近几年来提出和推动的国家战略实施形式,而技术创新战略要求确立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战略思想。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外部创新环境、支持条件和内部创新资源和能力的整合,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技术创新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技术创新成为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目标,而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总体上,需要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法律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刘瑾  刘辉 《行政与法》2010,(11):80-83
随着经济的知识化与全球化,企业竞争的核心已围绕着技术创新展开。民营企业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通过技术创新拥有和行使知识产权。本文通过对"正泰诉施奈德"案例的思考,分析了知识产权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探讨了技术创新导向下民营企业如何制定和应用知识产权战略,分析了浙江省地方立法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样,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目前,吉林省正处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建立产学研合作体系等是提升吉林省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小微企业纾困问题具有诸多结构性特征,涉及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从规模类型上看,小微企业包括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其在税收、经济、技术创新和就业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小微企业、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的相关比较,分析了目前吉林省小微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相关问题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孙玉红 《河北法学》2008,26(6):88-94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及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目标的关键和保障。以技术创新过程中一体化模式下的知识产权特征分析为基础,在知识产权权利内容和知识产权运作标准下,从微观层面详细论述企业的专利战略、商标战略、商业秘密战略、知识产权管理战略以及知识产权流失预防与控制战略。  相似文献   

19.
向东 《现代法学》2002,24(5):141-144
目前中国媒体产业的法律制度变革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广泛的动力 ,在澄清观念之后 ,其产业立法应遵循四大原则。在从宪法到地方部门规章的法律体系中平衡政府、媒体、公众三者的利益。在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分布政策的创新过程中 ,寻求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和制动力的均衡 ,通过法律制度创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中国媒体产业才能在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内取得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ctions and innovation in an environmental control technology—sulfur dioxide (SO2) control technologies for power plants—through the use of complementary research methods. Its findings include the importance of regulation and the anticipation of regulation in stimulating invention; the greater role of regulation, as opposed to public R&D expenditures, in inducing invention; the importance of regulatory stringency in determining technical pathways and stimulating collabor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regulatory‐driven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in contributing to operating experience and post‐adoption innovation in cost and performance. A number of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drawn from this 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