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威 《党史纵横》2003,(11):10-14
她,曾不屈不挠、忍辱负重在白区从事工运工作和党的秘密工作七年,为党做了大量有益而“无名”的工作,被毛主席称做“白区的红心女战士”;她,曾在冀鲁豫地区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游击队,同当地反动政府对抗,令反动政府十分头疼,反动政府并不知她的真实名姓,只得以其大脚为特征到处通缉“共党女匪首大脚老方”;她,在情感之路上历经坎坷,当她正沉浸在新婚的幸福之中时,却得知丈夫的前妻“死而复生”,她毅然决定与丈夫分手;她,是新四军红五师的创始人和领导者,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被称作边区“女将军”;她,曾是中原军区副政委,是解放战争中全军各战略区首长中惟一的女同志;她,曾是中央委员,在开除刘少奇党籍的表决时坚决不举手,并正义凛然地说“这是我的权利”……她,就是共和国未授衔的女将军——陈少敏。张威同志的《陈少敏:未授衔的女将军》一文以生动的笔法向您详细介绍这位巾帼英雄坎坷、传奇的人生经历,读后定会令您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2.
1939年10月,中共豫鄂边区党委机关干部和部分抗日武装600余人,在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副书记任质斌的率领下,从豫西竹沟南下,到达豫南四望山脚下的龚家湾,与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胜利会合。 随后,在龚家湾召开了“四望山会议”,豫南、鄂中、鄂东党和部队的主要负责同志都出席了会议。会上,朱理治、陈少敏传达了中原局和刘少奇的指示,宣布建立新的豫鄂边区党委,将这些地区的抗日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  相似文献   

3.
“爱民如手足”是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在领导军民创建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过程中,向全体官兵提出的要求,并且率先垂范。因而,在根据地内军爱民、民拥军,蔚然成风;豫皖苏边区人民赞誉四师为“天下文明第一军”。至  相似文献   

4.
晋冀鲁豫边区税务总局旧址的河北省涉县索堡村,有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但是在这里,边区工商管理总局“独臂局长”王兴让曾指挥了一场从敌战区转运新四军援助款项和物资的绝密行动,后称“千里大调款”。上海,是此次行动的重点地。在王兴让的指挥下,一名由八路军前方总部领导亲自选定的联络人潜伏上海,机智应对,保证了“上海站”款项的顺利接收。  相似文献   

5.
1943年11月,郑位三同志受中共中央、华中局的派遣来到鄂豫边区,加强对五师、边区的领导。在边区我们都尊称他为“位老”。位老坚持实事求是,如实地向中央和华中局反映以李先念、任质斌、陈少敏为核心的边区党委以及新四军第五师的状况;正确领导了边区的整风与审干,保护了一批干部;终于消除了当时中央对五师、边区的某种误解,为五师和边区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中央两次决定位老到鄂豫边区工作抗战爆发不久,位老受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委派,回鄂豫皖地区,先后任湖北省委副书记兼鄂豫皖特委(后改为鄂东特委)书记,领导鄂豫边区抗日游击战争…  相似文献   

6.
“何鸣事件”,亦称“漳浦事件”,毛泽东同志于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在延安党的活动分子会上,论述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基本政策时称其为“何鸣危险”。一九三八年,何鸣同志随新四军赴皖抗日,翌年六月,在内部被毫无根据地打成“叛徒”、“特务”,死于非命。建国后,由于“何鸣危险”,闽粤边区游击战争史的研  相似文献   

7.
1939年11月11日,国民党当局河南确山县县长纠集泌阳、信阳等三县常备队以及匪徒共1800余人,突然进袭竹沟镇新四军所在地,将留守的新四军第八团和新四军后方医院团团包围,向新四军伤病人员及在这里工作的官兵与当地群众开枪扫射,有200多人当场死亡,现场惨不忍睹。新四军第八团留守处主任王国华,率领余部冲出重围,逃出竹沟镇,仍遭匪徒搜杀。这就是震惊中原的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竹沟事变”。竹沟又称沟竹,因以“簧竹茂盛”而得名。它位于河南确山县西部,坐落在伏牛山、桐柏山余脉交错处,三面环山,山上草木如盖;一面靠水,大沙河(竹沟河)由北而南穿镇而过,岸边竹林青翠欲滴。古往今来,它是中原西达宛襄的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又被称为竹沟镇。在近代,这里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有共产党的活动,1927年10月8日,中共驻马店特支决定以马尚德(杨靖宇)等人为指挥领导了著名的确山刘店农民暴动,从此播下了革命火种。之后,由于中共河南省委、中共鄂豫边区临时省委(前为中共鄂豫边区特委)相继遭到破坏,特别在红军主力长征后,他们又都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遂由原中共河南省委委员王国华和已改称中共鄂豫边区工委的书记张星江取得联络,并在1935年8月...  相似文献   

8.
何鸣原是闽粤边区红军游击队负责人之一,曾一度代理中共闽粤边区特委书记。1939年6月,他在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被军法处处决,时年36岁。关于何鸣之死,多年来一直说法不一:有的疑他被俘“叛变投敌”;有的说他“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也有的认为“处决何鸣是一起错案”。究竟何鸣问题如何?他为什么被处死?本文拟以近几年来所调查研究的有关资料,浅谈何鸣之死。  相似文献   

9.
1940年9月.刚满16岁的我参加了新四军队伍。因为我是在读初中生.作为部队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被推荐到了新四军一师三旅卫生部医训队学习。  相似文献   

10.
“七·七”抗战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闽粤赣边区省委成立,统一领导闽西南、粤东潮梅地区和部分赣南党的组织。1938年春,边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抗日,省委改称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书记方方,直属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同年冬,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撤消长江局,成立南方局,周恩来为书记。1939年1月起,闽粤赣边区的党组织,就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至1946年5月,她经历了继续发展、巩固、停止组织活动和恢复发展组织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11.
1943年冬,中共中央特派原新四军第二师政治委员郑位三以中共中央华中局代表的身份,抵达鄂豫边区,负责全面领导工作,受到李先念、任质斌、陈少敏等鄂豫边区和新四军第五师领导同志的热情迎接。郑位三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是久负盛名的创建和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之一,有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而且又是李先念的老上级。他的到来,李先念等打心眼里高兴。  相似文献   

12.
慕安 《党史天地》2006,(12):52-54
1941年秋,新四军五师参谋训练班搞了一个军民联欢晚会,会上几个爱好楚剧的同志,演了一出《新送十里凉亭》。剧情描写边区一个青年妇女送郎参军,一路叮嘱丈夫革命要坚决,打仗要勇敢,待人要诚恳。这次演出获得了出乎意料的好评。李先念师长看了诙谐地说:“我们的小参谋在台上大出风头!”演出的同志听了心里乐滋滋的。  相似文献   

13.
从1941年夏至1946年冬,邓子恢曾在洪泽湖畔度过了6个战斗的春秋。 整训部队 1941年5月,新四军第四师主力奉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撤离豫皖苏边区,转移到洪泽湖地区驻防。由于四师在豫皖苏3个月反摩擦斗争中连续战斗,损失较  相似文献   

14.
曾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好榜样”的彭雪枫,是我党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1938年春夏之交,徐州、开封相继失守,豫东皖北沦陷,日军打通了津浦线,并控制了三条交通线。党中央、毛主席及时提出了向鄂豫苏皖四省敌后发展的战略方针。在这种情况下,彭雪枫奉命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后改为六支队、新四军第四师),从河南竹沟开赴豫东皖北,进行敌后游击战争,为创建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淮北抗日根据地作  相似文献   

15.
苏振兰 《世纪桥》2011,(22):34-41
一、从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到新四军第六支队随营学校 1938年9月中旬,中共河南省委决定,将新四军在竹沟镇办的教导队部分毕业学员、八路军从山西临汾派到竹沟镇的部分干部以及在当地招收的新兵共370余人,改编成新四军游击支队,由彭雪枫担任司令员兼政委,张震担任参谋长,负责创造豫皖苏鲁边区新局面,与八路军冀鲁豫部队沟通联系。  相似文献   

16.
许成淑被抗日联军的战士们称为“女将军”。她参加过几次大型的战斗,并且在战斗中取得赫赫战功,“女将军”这个称号便在革命军营里传开了。1933年,许成淑参加延吉县游击队的时候,刚满18岁。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以后,抗日的烽火在吉林大地越烧越旺,住在安图县...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成立暨闽粤赣边纵队成立47周年纪念大会,于1月25日在福州举行。省委书记贾庆林,省委常委陈营官、黄瑞霖和原闽粤赣边区的老同志伍洪祥、李德安、王汉杰,原闽粤赣边区的老游击队员、老同志以及省直机关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新四军军史研究会、南下服务  相似文献   

18.
1943年12月1日上午,鄂豫边区暨新四军五师直属机关干部和各军分区各县代表共140人,聚会在黄家畈一幢高大的三合头房屋内,隆重而热烈地为两位辛亥革命老人庆祝六十寿诞。  相似文献   

19.
赵晓泮 《党史博览》2005,(12):42-44
抗战时期,在湖北、河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战斗着英勇的新四军五师。这支部队的主要领导人,就是曾担任中国国家主席的李先念,至今许多老同志还习惯地称呼他为“李师长”。对这支部队的起源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还有刘少奇、朱理治、郑位三、陈少敏等,但作为李先念的得力助手,为新四军五师和鄂豫边区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卓著功勋的是时任该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的任质斌。李先念在晚年时几次提出,要写一篇文章,把任质斌对新四军五师和中原军区的历史贡献反映出来,并要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李先念的这个心愿,道出了他们两人之间志同道合…  相似文献   

20.
在皖南泾县西乡,距离县城25公里的叶子河上,横跨一座石木结构的小桥.当年的新四军称她为“军民桥”;后来,当地的老百姓叫她“叶挺桥”.因为,“叶挺桥”是新四军军长叶挺亲手设计、亲自参与施工、又亲笔在桥中间的木坊的横匾上题写了“军民团结,抗战到底”八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所以,称此桥为“叶挺桥”,顺理成章,名正言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