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古典讽刺小说。正如鲁迅指出的,“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它出现在十八世纪中叶,所谓“乾隆盛世”时期。其实这时根本不是什么“海晏河清”的“盛世”,而是危机四伏的封建末世,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与崩溃的时期,用作品的话说,“天下自此将大乱了。”(第一回)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反映了什么内容,这部小说的思想意义是什么呢?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2.
《儒林外史》是我国十八世纪一部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造吴敬梓《儒林外史》出”,“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高度肯定了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但这部小说问世二百多年来,直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说对它已经作出了正确的评价。近年来的一些评论文章多认为它是一部“反孔批儒”、“具有反儒倾向”的小说,我们有些不同看法,现提出来冀以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究竟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或者说它的思想主题究竟是什么,自来的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就有不尽相同的评说,最早论及这部小说的是吴敬梓友人程晋芳,他在吴敬梓身后所写的《文木先生传》中说这部小说“穷极文士情态”;在《怀人诗》中亦说:“《外  相似文献   

4.
“四人帮”及其喉舌,打着学习和宣传鲁迅的幌子,肆意曲解鲁迅思想,别有用心地影射和攻击我们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为他们篡党夺权制造反革命舆论。他们对鲁迅小说《风波》的评论,就是突出的一例。《风波》表现了反封建的战斗主题。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不久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先后出现了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的事件,中国  相似文献   

5.
熊建 《政府法制》2010,(24):22-23
明代书商首提“四大奇书”。最近几十年流行起来“四大名著”。中国古代小说能称得上名著的何止这四部?《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孽海花》……哪个不算?区别就在这“大”——伟大、四大名著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说方面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今各阶层人士最熟悉、最喜欢的艺术巨著,像四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人的某些文化、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6.
与鲁迅研究的整体水平相一致,新时期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时期开始的最初几年。在这阶段,整个鲁迅研究都处在材料整理和学术酝酿之中,鲁迅与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也不例外。因此,这时期的成果多以对鲁迅的有关论述作“辑录”和“注释”的形式出现,如《鲁迅与外国文学资料汇编》《鲁迅论中外小说》等等。这些还不能称为严格格意义上的研究成果,但它们所  相似文献   

7.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长期以来,人们对这部作品题材的独特性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但是对鲁迅此时的总体的思想风貌却缺乏必要的注意。实际上,一个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总是或隐或显地体现于创作之中的。从作家的创作过程来看,特定的故事(题材)是假定的,而作家的思想却是特定的。因此,要较为确切地理解一部作品的思想意蕴,就必须将它纳入作家的思想系统中来加以考察。正如鲁迅所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文,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相似文献   

8.
一般说来,小说的思想意义总是通过它的全部形象,特别是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来体现的。当人们从这一角度分析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时,便碰上了一个不容易解开的“结”,这就是:小说反封建的主题揭示得非常明确、深刻、强烈,确实显得“忧忿深广”,完全是当时的“先进的中国人”才能发出的声音;可是在小说里,这种清醒的、先觉的声音却是出自一个狂人形象之口,且与大量的“错杂无伦次”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这确实是一种非常复杂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关键时刻,毛主席一再号召我们“学习鲁迅”“读点鲁迅”,发扬鲁迅的革命精神,为执行和捍卫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而奋斗。然而,“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成为完全背弃马克思主义行为的挡箭牌了”。(《列宁全集》第二十一卷第二四三页)“四人帮”正是把纪念鲁迅、学习鲁迅的词句当作完全背弃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10.
胡适在他早期的学术活动中,对于中国古代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都曾予以介绍、考证和评论。这在当时有开风气的作用,对后来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他的某些研究成果,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价值。当然,其中也包含了不少错误的考证和反动的评论,仍有继续加以清理和批判的必要。这里,仅就他对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的研究,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1.
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说:《儒林外史》作者是敬梓,“与余族祖绵庄(程廷祚)为至契,绵庄好治经,先生(吴敬梓)晚年亦治经”(《勉行堂文集》卷六),首先提出吴敬梓的“治经”问题。但对于吴敬梓“治经”的成绩,却未置一词,而在《怀人诗》“全椒吴敬梓”一首中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春帆集》)。这不仅表明了对吴敬梓仅以小说传世的悲惋,也透露了吴敬梓的“治经”并无足称  相似文献   

12.
吴敬梓身世三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逝世已二百多年了,可是关于他的身世,至今尚无比较详尽的、可信的介绍。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买办文人胡适,在《吴敬梓年谱》中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用主义方法,对吴敬梓的家世,生平和思想,作了不少歪曲的“考证”,例如对他的父亲是谁、考取秀才的年龄和家族纠纷的性质,都作出十分荒谬的结论。解放以来,对胡适的思想和治学方法,虽经多次批判,但其影响还须进一步肃清,他的一些错误结论,至今仍被一些人袭用。本文根据一些方志,墓志铭和文集等材料,对被胡适所歪曲的这三个问题作些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刘向小说的定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的《新序》、《说苑》、《列女传》、《列仙传》等书是不是“小说”,学术界久有争论。从中国小说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汉代小说的实际状况出发,尤其是通过对作在编撰这些作品中大量的改造、创新工作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刘向已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小说创作的手法,并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这些作品具备了小说的特质,其中有一些堪称中国古代早期小说精品。  相似文献   

14.
关于《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一般都认为是讽刺和批判科举制度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谈到结构布局,大抵采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的说法:“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所谓“无主干”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中国小说史》和南开大学的《中国小说史简编》相继出版。这是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古典小说研究领域的一项新成果。中国的小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从汉魏六朝“志怪”、“志人”小说算起,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蔑视,古代小说的研究工作显得特别薄弱。乃至直到本世纪之初,依然是“中国小说自来无史”。解放以后,北京大学中文系五五级的同志,沿着鲁迅所开辟的路子,编著了《中国小说史稿》,大体勾勒了中国小说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某些腐朽黑暗的现象,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及其疗救世态的善良愿望。在反映腐朽黑暗的现象方面,《儒林外史》以批判八股科举制度,揭露封建知识分子热衷功名利禄的种种丑态作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野草》是鲁迅研究的一个重镇,前人从不同角度对这部散文诗集做出不同意义向度的阐发,但极少从都市角度认识。反观《野草》写作,和鲁迅的北京生活体验息息相关。其中的一部分作品可以看到鲁迅作为"都市漫游者"对城市灰暗面的思考,对市民社会世态人情的揭露和城市发展中物质至上的诙谐批判,另一部分偏重灵魂表达的作品则以现代性的思想、西方式的表现方式体现出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说:“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 《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这是鲁迅对这一时期自己文艺创作的科学的总结。  相似文献   

19.
《讨伐吃人的儒家教育思想的檄文》一文(载1976年4月24日《光明日报》),在评价鲁迅小说《孔乙己》时说:“孔乙己无疑是一个可笑而又可悲的角色,作者对于这一人物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的。”我省有的单位编写的教材分析中,也有同样的提法。他们的意思很清楚,对待孔乙己这样的角色,既要同情, 又要批判。  相似文献   

20.
《庄子与鲁迅》,是郭沫若同志于一九四○写的一篇专论,提出了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古代哲学家庄子与鲁迅思想、创作的关系。郭老认为:“鲁迅颇受庄子的影响”;“鲁迅爱用庄子所独有的词汇,爱引庄子的话,爱取《庄子》书中的故事为题材而从事创作,在文辞上赞美过庄子,在思想上也不免有多多少少庄子的反映,无论是顺是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