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0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余光中以一系列评论和创作,推介、汲取和表现西方现代绘画和台湾当代绘画艺术。现代绘画对余光中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技法有持久的影响,是余光中创作艺术发展和变化的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2.
<正>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高山流水,绝世知音。余光中生前有很多知音。2023年重阳节,是余光中诞辰95周年,特汇聚诗人生前知音“一个班”,以寄托追思和怀念,借以告慰诗人在天之灵。梁实秋先生,余光中恩师。梁先生盛赞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相似文献   

3.
《统一论坛》2007,(6):48-51
21岁时,余光中告别了祖国大陆的连天烽火,结束了战乱时期的颠沛生活,随着家人渡海赴台定居,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截至2003年,余光中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诗与海峡——余光中、朱炳仁诗会系列交流活动”,大家浅吟低唱,从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到大陆著名铜艺大师朱炳仁先生的《云彩》,一时间“诗人兴会更无前”。  相似文献   

5.
著名诗人余光中《重上大度山》的诗有句“星空,非常希腊”。在余光中的笔下,“星空”是令人神往的领域,希腊寓意蓝色、古典和浪漫。本题的“星空”指璀璨的台湾岛,“中华”即灿烂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6.
最早读余光中,是他那首著名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人面对着一湾浅浅的蓝,却“无处话凄凉”。这是怎样的一种痛啊。余光中,1928年9月9日出生在江苏南京。父亲是福建永春县人,母亲为江苏武进县人氏。少年时期,余光中随着母亲生活在江苏。从小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以及江南水上的润泽,使得余光中的记忆永远留下了“…  相似文献   

7.
潘宁 《台声》2008,(12):50-51
“我在这头,新娘也在这头,我在这头,大陆也在这头”。2008年10月5日至13日,台湾著名作家、诗人余光中先生及夫人范我存女士再次回到南京,选择在自己的出生地度过80岁的寿辰。江苏省台联在南京全程接待了余光中先生夫妇。  相似文献   

8.
去年以来,在两岸文坛,有两首诗常常被人提及,并经常被放在一起鉴赏比较,这就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和祖国大陆著名铜雕艺术家朱炳仁的《云彩》。余光中先生作为当代诗坛泰斗,闻名遐迩,《乡愁》更是声名远播、童叟皆知。而朱炳仁先生主攻铜雕,在诗坛算是新秀,  相似文献   

9.
正听闻余光中先生离开,有点难以接受。有先生文字陪伴,此生并不孤单。宁愿您只是去远方看一看。愿先生一路走好。余光中50年散文精粹《长长的路我们慢慢走》,致每一个独自远行的你。此生多珍重。余光中先生逝世,龙应台写文章悼念,"余光中走了,在七十年的台湾  相似文献   

10.
正当余光中在台湾高雄病逝的消息传到他身前曾任教的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时,曾经与余光中有过交集的港中大老师以及学生,一同缅怀与余光中生前交往的感人事件。"第一次见余老师时,我的脑中浮现出四个字‘谦谦君子’"。中大中文系退休教授张双庆是当时负责去香港机场接余光中的"司机",他对余光中的第一印象,就是"很客气"。1974年,张双庆还只是中大的讲师,而余光中已经很有名气。他回忆,余老师对每个人都是平等对待,彬彬  相似文献   

11.
人物     
《小康》2018,(1)
正逝世者余光中2017年12月14日早上10点04分,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过世,享年90岁。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抗战时期在重庆读中学。1950年他随家人迁居台湾。曾任台北师大、政大外文系教授,1974年至198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任教。1985年后定居高雄,在中山大学任教,2016年退休。余光中擅诗、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其"四度空间"。多年来,余光中笔耕不辍,出版书籍逾60种。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收录内地及港台语文课本。20余年来,余光中回大陆60余次。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  相似文献   

12.
2002年清明节这天上午,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终于踏上了故乡———武进市漕桥镇,终于站在了芳草萋萋的亲人的坟头。他和妻子范我存恭恭敬敬地点燃了三炷香,青烟袅袅,犹如游子的乡思缕缕。抬头,远山如黛;身边,乡河似碧。“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但是这天,“一把怀古的黑伞,撑着清明寒雨霏霏”回到江南故土的余光中,他的乡愁在故乡的烟雨中,在乡亲们的亲情中消散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回乡扫墓@陈士行 @周逸敏…  相似文献   

13.
凌君 《两岸关系》2002,(9):56-58
说起台湾文豪余光中,他的作品你一定很熟悉。俗话说文如其人,生活中的余光中不仅机敏睿智还很幽默风趣呢。“人面不知何处去” 常言道,一句话说得人哭,一句话说得人笑。可见说什么话,怎么说话,里面大有学问。余光中就有这样的本事,遇到尴尬的场面,他轻松地说上几句,马  相似文献   

14.
正余光中是地道的杭州女婿,岳父是浙江大学教授范赉,曾在园艺系做主任。夫人范我存在杭州刀茅巷出生,在杭州生活到6岁。正是这个原因,余光中晚年多次来过杭州。良缘天定"巧遇"终成眷属余光中与范我存的初识是在南京。抗日战争胜利后,17岁的余光中跟随父母回到了南京,在一位姨妈家中巧遇14岁的范我存。范我存的父亲当年为浙大教授,母亲在上海工作,  相似文献   

15.
邮票在余光中先生的笔下,是一种乡愁,而眼前这本名为《邮票上的福建》,以邮票为主题的图书,则令人倍感亲切。  相似文献   

16.
西而不化与西而化之——余光中汉文学语言论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至80年代,余光中结合其教学、翻译及创作的经验,对中文西化这一语言学课题作了大量的论述,内容包括1.近百年来欧美语言“入侵”中文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2.中文恶性西化病症和病因分析;3.倡导不违背中文常态的“善性西化”。余光中的“中文西化论”在其汉文学语言论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对汉文学语言理论有独到贡献,而且为汉语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7.
正《乡愁》是余光中的代表作之一,写下《乡愁》时,余光中只有21岁。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其实只用了20分钟,不过却是蓄积了20年的感情。余光中表示,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  相似文献   

18.
《创造》2012,(5)
5月7日,对于原华夏大盘基金经理王亚伟而言,是一个历史性时刻。从这一天始,他管理7年的华夏大盘、管理3年多的华夏策略两只基金,交由新任基金经理负责,而此前,每一笔投资的交易指令仍由王亚伟发出。  相似文献   

19.
2006年4月28日,“2006中国&#183;德清第二届游子文化节”,余光中、余秋雨、张抗抗、白岩松等海内外名人聚集德清,共叙游子情怀。  相似文献   

20.
《两岸关系》2024,(2):66-67
<正>已故知名诗人余光中的妻子范我存,于2023年11月24日晚间逝世于台湾高雄,享年92岁。余光中与范我存相识携手72年,恩爱逾恒,白首偕老。范我存的祖籍是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曾陪同余光中4次到常州探亲。相濡以沫72年余光中生于1928年,范我存生于1931年,两人母亲是堂姐妹,可以说是远房表亲。范我存年少时在乐山念书,小名“咪咪”。范我存的名字很特别。她说,因父亲留学法国时,受到存在主义“我思故我在”的影响,于是为她取名“我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