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在形式上实现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在执政实践中却承袭了战争年代的领导方式和社会动员方式,民主法制建设由向健全起步日渐走向毁损,错误形成“抓运动促生产”的社会发展模式。备战运动和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为其实践中一环,两者互相交织,彼此促进,日益“左”倾,在“大跃进”和“文革”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二、人民大会堂,面见康生进忠育 1967年1月,“文化大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面夺权的阶段。 夺权,始于上海的“一月风暴”。1月4日,上海《文汇报》社的“星火燎原革命造反总部”宣告接管了《文汇报》。1月5日《解放日报》社的“革命造反联合司令部”也如法炮制,夺了报社的权。这一天,“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等11个造反组织在“新生”的《文汇报》上发表了《抓革命,促生产,彻底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相似文献   

3.
试论1957年冬、1958年春农田水利建设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7年冬至1958年春,以水利化建设为核心,全国开展了一场全民性的农田水利建设运动。这场运动以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新农业发展纲要为纲领,以反“右倾保守”和反“反冒进”为指导思想,以政治辩论开路.运用大兵团作战.标志着全国性的“大跃进”运动由此发动。这场运动所体现出的中国共产党新的发展战略理念和经济建设模式.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鉴于学术界对这场运动的研究尚不充分,  相似文献   

4.
龚格格 《学习导报》2013,(17):60-61
由于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经验不足,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提出一系列超常规发展的高指标,致使经济建设浮夸风盛行,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表现尤为突出。未经试点,全国农村普遍将小型的农业合作社加以合并,大办“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基本实现人民公社化。发动“大跃进”运动以及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主观愿望是希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够实现跃进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之际,毛泽东提出要破除资产阶级法权,并亲自发起了关于资产阶级法权的讨论。讨论围绕着按劳分配与资产阶级法权的关系、资产阶级法权残余的性质及表现等问题展开。随着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逐渐发觉和纠正,讨论没有深入开展下去。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是毛泽东追求其理想社会的一种方式,对此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最近,笔者在清理历年笔记本中,发现存有一张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军区抓革命促生产办公室”签发的“出入证”(如图),它见证了“文化大革命”中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 1967年1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发展到所谓“夺权”阶段。首先在上海,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导演了“夺权”闹剧。很快,所谓上海“一月风暴”迅速漫延到全国。在武汉, 追随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朱鸿霞等反革命分子,随即  相似文献   

7.
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曾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众所周知,“大跃进”运动是在批评1956年的反冒进和酝酿、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过程中发动起来的。那么,1956年的冒进与反冒进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8.
研究概况1957年至1962年,中国共产党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了以“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为形式,以两条道路的斗争为主线,以反右、“三面红旗”、反右倾、整风整社为主题的四个阶段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左”的理论指导下,社教运动每年一次,每次又是一个独立的过程。社教运动对于提高基层干部群众思想觉悟,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同时成为推进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不断革命的重大步骤,实际上是政治运动在民众层面的泛化和进一步延伸,并构成了联系若干重大政治运动之间的关键环节。在农村社教运动中,大量的社…  相似文献   

9.
1958年是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跃进”之年,大炼钢铁是这年“大跃进”运动的显著的特征。1958年的全民大炼钢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成为1959年至1961年国民经济遭受严重困难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10.
1958年全国在一片“大跃进”的热潮中,人们主观地认为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已取得一日千里的发展,现在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于是将原本规模较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组成为“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那么,为什么1958年将这种新的社会组织定名为“人民公社”呢?本文试图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