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发起者和参与环节的不同,公共政策参与可以划分为监督式、咨询式、申诉式和倡导式四种模式。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不同模式的有效性都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影响,但从中仍然可以归纳出一些基本原则来规范政府和公民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行为,从而推动积极、有序、有效的公共政策参与。  相似文献   

2.
伴随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行政成为公共行政学界的议题关切,突出表现为公共服务中的公民参与,治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为其提供理论基础。这一问题的本质是强调公民参与主体的权利、参与领域的公共性取向和参与形式的制度化与有效性。公民参与的基本模式分为政府动员参与模式、精英主导参与模式和公民自主参与模式。  相似文献   

3.
社区动员是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的推动策略。伴随着城市社区建设方向由行政化向社会化的趋势发展,社区动员模式经历了由"控制型社区动员"到"管理型社区动员"再到"互动治理型社区动员"的逻辑演变。基于集体行动理论范式,"互动治理型社区动员模式"的核心要素包括居民需求、制度支撑、能力建设、社会组织、社区文化、资源支持六个方面。"互动治理社区动员"机制包括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构建上下联动动员机制;以系统培训为载体,构建动员能力提升体系;以建构社区文化为文本,激发社区居民情感认同;以积极开发与利用为手段,建立资源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风险社会来临和治理重心下移的背景下,社区动员如何运转起来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议题。行政压力传导式动员、社区情感笼络式动员和精英带动认同式动员三种常见的社区动员模式难以回应现实问题,而系统赋权式动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框架。系统赋权式动员是从“对社区动员”向“由社区动员”转换的产物,由宏观层次的制度赋权、中观层次的团体赋权和微观层次的技术赋权组成。三个层次的赋权相互作用,可促进权力共生和政社合作,共同致力于挖掘和培育社区动员的核心要素,进而形塑动员结构、再造动员组织和优化动员工具。在“参与度-持续性”的高低组合中,不同动员模式的效应得以彰显。相较而言,系统赋权式动员的效应明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广大居民持续参与。整体来看,系统赋权式动员形成了以社区为中心的多元参与结构,拓展了社区动员理论,是社区动员的一种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5.
社区治理框架中的居民参与问题:一项反思性的考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治理模式与公民社会的依存性作为分析的理论依据,提出考察中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另一路径。一方面,居民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制约着社区选择何种治理模式;另一方面,选择何种社区治理模式对于促进或制约居民参与程度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二者互动过程的考察,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哲学假设、居民—社区关系的理念预设、动员居民参与的理想目标等方面对中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动员的策略做了若干反思。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政治参与有三条主线:以维护封建帝制为目的的政治参与运动、以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为目标的政治参与运动、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民及新兴工人阶级的政治参与运动;其特点在于反帝反封建成为主题,打下了西方发达国家政治参与方式烙印,出现了新的阶级力量及组织形式;对当代政治参与的启示在于:要充分理解对于扩大有序政治参与,经济基础的决定意义,形实并重是重要条件,宣传先行是关键环节,改造社会基本单元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可能。网络政治参与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参与方式的直接性和隐匿性、参与途径的多样性和参与过程的便捷性。网络政治参与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它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回应性参与和主动性参与、理性参与和非理性参与等方面。扩大中国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应该从政府意识、电子政务建设、缩小数字鸿沟以及立法规范入手。  相似文献   

8.
城乡政治参与的差异性研究是政治参与研究的新视角.我国城市与乡村的政治参与,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状况,它们虽然在一些方面有着共性特征,但在政治参与动机和目的、参与渠道、参与类型、参与程度、参与文化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缩小城乡政治参与差异,主要应当从乡村经济建设、乡村教育、制度体系建设、大众传媒“下乡”等领域探寻路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1969年明诺布鲁克会议的召开,有关倡导和分析公共组织中参与的呼声越来越高。到20世纪90年代,参与已成为政府的主要政治议题之一。各国政府在着力进行改革的同时,主张让公民更多的参与到政府运作中来。于是,作为“政府未来治理模式”之一的参与模式便吸引了多数政府的目光。然而,参与模式的倡导者来自不同的政治派别,这使得参与模式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需要对参与模式进行一个全面的诠释,以使人们对其有个彻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实现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从自发性无序到有序的可行性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以主导力量的不同,可分为官方组织引导性的网络政治参与和公民自发性的网络政治参与。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和公民民主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公民自发性的网络政治参与逐渐成为主流。自发性带来网络政治参与活力和积极方面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自发性无序的问题。如何既能发挥自发性的优势,又能较好的规制自发性无序的问题,从而实现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自发性有序的健康发展,本文为此将主要探讨实现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自发性有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如何促进农民的政治参与,这是近代中国任何力图有所作为的政治力量面临的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文章分析了1947—1949年农民在土地改革中的政治参与状况,指出其积极型参与和消极型参与相结合的特点,并揭示出了这一问题的现实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阶段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困境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参与是农民工行使当家作主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维护其各项权益的重要保障。由于农民工身份的特殊性以及制度的缺失等原因,我国现阶段农民工政治参与处于一种乡村的制度参与虚置和城市的非制度参与扩张的困境之中。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政策,保障农民工政治参与权益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3.
古往今来 ,政治文明由低到高 ,渐次更新 ,政治文明演进依赖于社会自身的力量。公民的政治参与构成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力量。在改革、发展的今天 ,政治参与的基础进一步扩大 ,参与渠道逐渐多样化和制度化 ,公民参与行为日趋活跃 ;同时 ,我国今天的政治参与还不成熟、不完备 ,必需以培育民主意识为先导、以政治体系制度创新为重点、以公民社会成长为契机 ,进一步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 ,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扩大政治参与与政治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和谐是政治文明建设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在一般情况下,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有助于政治和谐,但是二者的关系是复杂的。必须正确地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形成扣谐的政治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大学生政治参与路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决策过程的行为。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政治参与的重要群体,其参与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当前乃至未来民主政治的进程。目前,应立足于增强政治参与意识,加强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程序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从而为加强和改善新时期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激发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兴趣,拓宽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培育了大学生的参政精神。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政治参与遇到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为大学生政治参与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7.
西方政治参与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政治参与的历史脉络、政治参与的作用、政治参与的方式、途径与政治参与程度、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关系等方面。关注西方政治参与理论,可以为发展中国特色的政治参与理论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网络化和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应用及人们政治参与需求的不断增长,网络政治参与日益成为一种新兴的政治参与方式。深刻认识网络政治参与首先应准确把握其概念,网络政治参与是对传统政治参与的新发展,是不同参与动机的普通公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发挥网络的诸多特性试图影响各种类型和层级的政治组织构成、运行及决策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网络背景下政治参与的内涵、特点和影响因素,指出了网络背景下的政治参与与传统政治参与的区别,进而探索如何完善网络背景下的政治参与,使它能够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较好地结合。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期,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日渐增强,政治参与活动不断增多。但是,农民在维护自身权益时,往往诉诸失范、无序甚至违法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这严重影响到农村的政治稳定乃至整个国家的社会安定。因此,需要认真分析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成因,探讨实现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化的基本路径,以提高其政治参与制度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