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淑满 《人民论坛》2011,(12):108-109
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和提高是农村法治建设的基本前提。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儒家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以及法治不完善的制约是造成农民法律意识较低的原因。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提供经济基础;进一步完善农村方面的立法,加强执法,深化农村司法改革,不断加强农村普法工作。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离不开法治护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是知法、用法、守法的重要主体之一,农民法律意识与法律思维的建设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因此,需推动法治体系构建,健全农村法治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普法宣传,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思维;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相似文献   

3.
论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修安 《桂海论丛》2009,25(1):104-106,F0003
法治建设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本身就是一个农村法治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文章试从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基本内涵出发,针对农村中突出和集中的法治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健全法律法规,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完善法律机制等对策,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法治的保驾护航。农村法治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农村法治主体性问题。农村法治主体性包括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法律能力。农村法治主体缺位原因有文化观念、经济和社会因素。从近期看,农村法治主体建设应注重法治主体性建设的现实性、实效性、针对性。从长远看,农村法治主体性建设最终立足于农村的教育和经济。  相似文献   

5.
卢燕 《人民论坛》2013,(11):117-119
农民法律意识是我国法律意识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和区域环境的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法律知识量少、法律信息获取途径单一,法律意识整体呈现表层、模糊的状态.因此,结合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区域特征和农民群体的现实需求,探索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建议和对策是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的民主法治状况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在建设我国民主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农村地区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当前我国农村的民主法治现状由于长期受自然经济生活的散漫、随意、保守、封闭的影响,以及对自身狭小生活圈外一切东西的排斥,我国多数农村和农民的秩序理念和规则意识较为淡薄。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有了明显发展,但农村的法治环境与农民的法律意识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农村的法治环境尚不够安定和谐,农民的法治意识较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农村工作的民主机制…  相似文献   

7.
法治化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法治化是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市场化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应当是也必然是法治化的新农村.然而在法治化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经济、政治、文化观念、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的种种障碍.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构建完善的涉农法律体系,健全执法司法制度等,以进一步推进法治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伍玉功 《湖湘论坛》2007,20(6):52-55
农村村民是农村社会整体法治现代化的主体.认真分析和审视当代农村村民法律意识的现状,是农村社会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前提性认识.农村村民法律意识现状集中表现为无视法律、惧怕法律、避免涉讼以及伦理秩序、清官正义等意识,与现代化法律意识有极大分歧.中国应该通过完善市场经济、强化法律的农村关注、改善农村基层权力运用现状、进行法律启蒙与内化引导等措施,开创中国农村村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加强我国农村法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永爱  莫勍 《湖湘论坛》2006,19(6):45-47
农村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而目前,我国农村法治相当滞后,存在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为充分保障新农村建设主体——农民的合法权益,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建立健全和完善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关的法律、法规就成为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加强我国农村法制建设与依法治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巫文勇 《前沿》2005,(8):138-139
文章在对我国落后的农村法律建设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落后导致了农民法律意识淡漠,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如何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和加强农村法制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乡村干部、农民群众、生产经营者等缺失必要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所致。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意识缺乏,有农村经济的因素,也有农村环保执法的因素,还有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的因素等。要对症施策,切实培育和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2.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亟需政府给予经济、政策等方面支持和法律层面的保障。对此,要加快城乡一体化环境立法,深化农村环境执法;对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进行完善,增强专门性法律;加大在农村环保方面的投资,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强化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及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法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根本保障。法治“三农”的基本目标就是依法保障农民的各项权利和自由 ,促进社会的总体公平。而该目标的实现与农民包括县乡干部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分不开的。文章针对当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周艳华 《传承》2012,(22):94-96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法治现代化最重要和最艰难的步骤是实现农村的法治现代化。从民间法的价值、国家法自身的缺陷以及民间法的处境三方面探究民间法存在的合理限度并理性地看待民间法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培养农民的法律意识、推进农村的法治现代化的建构举措。  相似文献   

15.
在法治建设的进程中,由于忽视了农村所具有的特性,致使农村法治建设举步为艰。因此,应该具体分析中国农村的特点,提出异于国家法治的农村法治建设的路径选择,即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应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实现农民的利益,建立适合农民需要的纠纷解决机制,并完善农村法治建设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封建社会的国家,封建社会的思想残余在农村长期积淀,城乡分割的二元治理体制形成了现实枷锁,使农民的思想意识与城市居民的思想意识发展不同步,产生了思维方式与观念认同上的错位,这种差异明显反映在对法律意识的认知上,突出表现办礼教至上、义务为本位、人治为保障的特征,其结果是与现代法治精神相矛盾.我们要通过对农民有关法律意识误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增强新时期农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农村法治化是我国法治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在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还存在法治建设不完善、普法教育缺失等问题。我们必须探析加强农村法治建设路径,不断完善农村服务法律体系,构建法律公益服务体系,加强普法教育,引导农民群体不断提高对法治的认识和了解,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在其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面临着一些困境。这些困境表现在农民这个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现状不客乐观,村民自治制度在实践中还不完善,农村土地流转还存在着障碍。深层根源是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法文化传统的不良影响、普法工作进展缓慢,以及农村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因此需要深化普法工作,尽快提高农村法治主体的法律素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9.
李友谊 《前沿》2013,(7):36-3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力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我国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中存在农民法治观念比较淡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不完善、村干部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比较弱、农村民主法律制度不健全等主要问题。改进我国农村民主法治建设需要从各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农、依法建农、依法兴农,把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利益纳入系统化、规范化的法律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20.
当前乡村法治秩序构建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法治秩序是我国法治秩序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从乡土内部催生出农民法治需求,基层法制的建设与发展为乡土法治权威的树立创造了外部条件,新时代,农民已经产生了对法治秩序的需求。然而,由于农村法治建设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新时代乡村法治秩序依然面临着法治权威不足、法治规范不适应的形塑障碍。面对新的时代要求,须通过立足乡土情景,健全法律机构设置;克服法律特权现象,树立农村法治权威;设置驻村法官,转变法律服务方式;创新法治教育方式,提高农民法治意识;重构乡土规范,推进法治农村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乡村善治格局;全方位推动新时代农村法治建设,为现代法治的真正下沉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