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明勋 《前沿》2010,(22):38-40
先秦儒家的"孝子"观体现在"孝生"和"孝死"两个方面.在"孝生"方面,主要有三点:(1)提供衣食,赡养父母;(2)爱惜身体,安慰父母;(3)爱惜名节,荣耀父母.在"孝死"方面,主要是一系列的丧后礼仪及蕴藏于这些礼仪之中的哀敬思想.这两个方面对当今社会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周乐艺教育的人文性考察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立文  张译文 《求索》2011,(4):235-237
西周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对夏、商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阶级分化后形成的等级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西周礼乐制度下的乐艺教育体现了重视人内在身心的协调发展,用"乐"调和人的心理,主张"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之特质。提倡"游于艺,成于乐",由技入道达到对宇宙本体和生命本体"道"的追求,获得乐艺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滋养。本文拟从乐艺教育与礼乐文化的关系,对西周乐艺教育中的人文性进行考察,以期对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获得可供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张一澍 《前沿》2010,(10):43-46
中国传统的孝意识可以说是扎根于母系氏族时期,萌发产生于父系氏族时期。是孔子将前人的"孝"观念作为自己仁学体系的核心思想,纳入到了儒家学说的理论中加以理论化、体系化。直到汉代实行"以孝治天下"的国策,才使孝思想挂上政治色彩,被纳入封建道德体系中。随着传统"孝思想"的异化,其中的合理积极成分越来越少。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孝思想作为儒学的核心思想在中国思想政治文化领域中的统治地位已基本终结。代之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为主的思想体系。但今天我们重视孝思想更多的是能够让人们真正地尊重生命,孝敬父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4.
李慈慈  ;王全权 《前沿》2014,(19):72-73
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孝"的文化。无论是从先秦的《孝经》到汉代的"以孝治天下",还是魏晋的"孝治",唐代的"忠大于孝",或者到宋元明清时孝道教化的通俗化,"孝"文化在不同时期不断增添新的内容。本文对传统"孝"文化遇到的伦理困境加以详述,力求找到消解当前"孝"文化困境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5.
周春兰 《前沿》2010,(17):52-54
事父母不违于礼,这是儒家之孝的起码要求,但却不是孔子之孝的唯一形态。孔子之孝包含有"自然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三个层次。孝是出于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是孝之"自然境界";孝是出于理性自觉、自愿,做到"敬""顺",这是孝之"道德境界";尽己所能之后,为父母之天命而担忧,这是孝之"天地境界"。三个层次构成了孔子之孝的完整形态,且内在理路层层递进,这根源于孔子对人的"合情合理的底线要求,自觉自愿的一般要求、至善至美的终极追求"的路线设计。  相似文献   

6.
曾子继承孔子孝道思想以及春秋以前的孝观念,将孝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提出重视生命延续的全体、贵生之孝;强调大经大法的根本之孝;区分了大孝、中孝、小孝的层次之孝。以敬为判断标准,重视孝道的履行,把孝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了孝道思想的内涵,对儒家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孝"的观念形成于中国父系氏族社会。《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按:金文'孝'字上部象戴发伛偻老人,唐兰谓即老之本字,'子'搀扶之,会意"(《汉语大字典二卷》)。 西周东周以后,以孔孟儒家为首的诸子百家,延伸扩展了孝的内容,使传统孝文化蒙上厚厚的封建尘埃。其中,一些落后的东西理当抛弃。但应当看到,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乃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崇  相似文献   

8.
“孝”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中国传统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在所有的传统道德规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的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 ,可以称为孝的文化 ;传统的中国社会 ,更是奠定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孝”的历史嬗变在远古时代 ,当社会由无序的婚姻趋向血缘家庭结构时 ,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亲情就孕育了孝的萌芽。孝起源于人类养老实际生活的需要 ,从生命的创造和养育过程中 ,人类产生了返本报恩的意识 ,其具体行为便是赡养和善待生身父母。而作为伦理的孝 ,几乎与中华古代文明同时产生。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有“孝”的内容 ;中国最古的典籍如《尚书》、…  相似文献   

9.
庄恩岳 《今日浙江》2011,(12):61-61
庄周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生命是非常短暂的,我们必须珍惜。梁实秋说:"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惜他的时间。"台湾作家张晓风说:"在生命高潮的波峰,享受它;在生命低潮的波谷,忍受它。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社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志宏 《前沿》2010,(10):149-151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从最初的孝亲意识逐渐演化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乃至国家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社会稳定、家庭和谐、文化教化等积极的社会功能。分析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涵,突出其历史价值,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而且对保持国家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计志宏 《人民论坛》2010,(4):162-163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主要包括养亲敬亲、珍爱生命、尊老爱幼、承志立身和移孝为忠等,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孝文化在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凝聚力、协调人际关系上,曾经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时至今日,仍具有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范学新 《求索》2010,(8):186-188
从哲学角度解读西域诗歌,我们可以看出西域诗歌与中华民族精神内核之间有着密切关联:西域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敬天尊祖观念,与天人合一这个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密切相关;西域诗歌中所表现的天下一家与族群共处的观念,与以德配天的传统哲学以及中华民族从农业社会特性发育出来的和平愿望一脉相承;西域诗歌对忠孝合一的赞扬,是在"孝"、"忠"观念指导下所取得的成就;西域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不畏艰苦的奋斗观,是中国人数千年来磨练出的吃苦耐劳人生哲学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13.
王海成 《长白学刊》2013,(1):126-130
传统宗族伦理以儒家伦理为基础,以"孝"为核心,衍化出"忠"、"仁"等伦理规范。当代宗族伦理在继承传统宗族伦理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应时代形势的修改,表现出男女平等、代际平等、倡导遵纪守法等新的特点。当代宗族伦理在构建新型家庭伦理、维护农村地区社会秩序,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慈溪以董黯汲水孝母而名,史上曾有"三孝乡"美称。全市区域面积1154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15个镇,103万户籍人口,其中老年人18.73万,占18.09%,是个典型的老龄化城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超过80周岁。  相似文献   

15.
《春秋》2012,(2):55-55
荣启期(生卒年不详),字昌伯,春秋时期成邑人。据《荣氏族谱》载,荣氏家族本为周室宗亲;另据有关史传记载,荣氏祖先本与西周姬姓同宗,周庄王四年(前693年),荣叔公"奉王命见鲁桓公,有功社稷,封为上谷大夫,始迁于鲁,宅居郕邑,是为鲁宗之始"。  相似文献   

16.
曾大伟  王晓玉 《前沿》2013,(6):158-160
元代家庭养老呈现呈现子、媳、女、侄、甥、婿、孙等共同承担重任的局面,在物质、精神等方面都给予老人精心照料,元政府对"孝"文化的大力倡导以及孝道教化的通俗化和普及化等大大推动了元代家庭养老的完备。  相似文献   

17.
聂民玉  段红智 《前沿》2010,(20):24-27
孔子思想的主旨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本意就是"生生"。孔子针对当时"礼坏乐崩"的局面即"臣弑君,子弑父",特别强调仁者"爱人"的思想,着重窄化了"仁"的含义。实质上,孔子的哲学就是生命哲学。"仁"是孔子生命哲学思想的"本体"即"道",那么,其"德"就是要求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善待人生。通俗地讲,就是要注重自身心态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世态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生态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天使的微笑     
没有闪光的语言,没有惊人的壮举,有的只是10年如一日承担孝老爱亲的重担,用孝心和真情来谱写生命绚丽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李希  廖宏昌 《求索》2010,(11):191-193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田园诗人的代表人物,他将对生命的体悟融入诗中,形成了"本真"的生命境界。陶渊明生命"本真"的形成一方面源于诗人自身生活经历的积淀,另一方面源于作者儒、道之社会文化底蕴。郭象"独化"哲学作为儒道二者融合的产物于是对陶渊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陶渊明"本真"的生命追求与郭象"独化"的哲学气韵是同一文化脉络下桴鼓相应的共同产物。这也从人性方面反映了陶渊明"内儒外道"、"游外以弘内"的文人气质,正为郭象"独化"生命哲学之最佳诠释。  相似文献   

20.
吴家宁 《当代广西》2012,(22):40-40
这是一个由5个小家庭组成的一个拥有46人的大家庭,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孝",谱写了一曲平凡而幸福的孝顺之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