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9,(11)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德国的人民理性和国家理性之间的弊端日益显现。与黑格尔唯心主义不同,马克思另辟蹊径,从现实角度出发看到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不合理之处,进而从政治层面对普鲁士政府的社会等级制度、官僚阶级以及政府法律予以批判,这种从现实出发的理论解释对马克思现实国家观的最终形成以及"两个转变"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青年马克思的国家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马克思的国家观经历了从理性国家观到国家批判理论的转变过程.其一,在<莱茵报>时期,由于深受黑格尔国家哲学思想的影响,马克思认为国家只不过是理性精神的体现.其对国家的态度是非批判性的.其二,青年马克思的一个根本转变,是他抛弃了黑格尔的国家观,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现实的构成部分,是国家的存在方式.这表明马克思的国家观开始具备批判精神.其三,青年马克思国家观质的飞跃的标志是对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明确区分,这集中体现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青年马克思国家观的转变并不彻底,带有"粗陋"的痕迹,但它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现代国家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以理性自由主义扬弃了古典自由主义,揭示了市民社会的特殊性原则,并试图以“伦理国家”拯救市民社会的不公平危机,但最终被围困在自己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内,无法找到解决不公平问题的现实出路。青年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的理性自由主义主张,批判其对社会公平认识的阶级局限性,深刻揭示了市民社会的阶级本质以及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剥削本质,指出私有权社会不公平存在的始源性与绝对性。同时,青年马克思洞察无产阶级中蕴含的革命力量,指出以无产阶级革命实现自由人联合体中的“人的解放”才是解决不公平问题的终极出路。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对古典自由主义国家观、黑格尔理性国家观、鲍威尔政治解放思想和无政府主义国家观进行了深刻分析和批判,从人类社会形态发展和人的解放的高度探讨了国家相关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形成了科学的国家理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刘小华 《理论探讨》2020,(6):106-11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展现了鲜明的批判特质,它所宣示的立足于现实,对"现在的世界"及"自我"进行"无情的批判"的本质要义,体现了马克思批判观的彻底性和科学性。通过解构来实现建构是马克思批判观的重要使命,从多维辩证的角度进行阐释,在理论彻底中掌握群众并变成物质力量是其实现进路。以资本逻辑的瓦解为基础建构"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不但可以更好地挖掘马克思批判观所蕴含的价值旨归,克服日益蔓延的、滋生悲观怀疑论的泛道德化等错误批判观,而且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的解放"的理论价值,助推"强起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6.
在《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哲学是以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为显性特征、以黑格尔哲学为理论底色的。马克思吸收黑格尔哲学体现在本体论、辩证法和国家观三个方面。马克思指出,伊壁鸠鲁哲学只是阐发了自我意识哲学的一个环节即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以透视伊壁鸠鲁哲学为契机,马克思赋予了自我意识哲学新的内涵,改变了自我意识哲学的结构。以自我意识哲学为武器,马克思展开了宗教批判活动,并且批判了以宗教为基础的国家观、道德观、法律观等。  相似文献   

7.
<莱茵报>时期是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内研究多侧重于探讨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思想的某一或某几个方面,较少从整体上加以探讨.从整体上关注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以研究其精神实质即是理性批判主义.理性批判主义的根基在于批判理性,根源于马克思的批判理性观,理性批判主义具有内在的困境,这一困境存在于理性批判主义的出发点、对象与目的之间,在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国家观中集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9,(8)
1842—1843年马克思批判立场上实现了从政治性批判到政治批判的转变,1842年的马克思从总体上虽然仍是黑格尔的信徒,但已经认识到私人利益、现实生活与黑格尔理性国家理论之间的冲突,因此对私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进行了新的界定,尝试去除国家的神圣性,批判纯粹的政治革命,从历史和哲学层面进行了新的筹划,为实现1843年批判立场的转变,开启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在这种新形势下,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构筑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重中之重,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深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以批判的视角对黑格尔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及资本主义进行理论分析、坚持了历史性和物质性,得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关系不是永恒存在的、不能将其超历史化这一结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工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和压榨的本质,并批判地指出了古典经济学中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资本本质认知上存在的某些肤浅及错误观点。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并从这一视角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是正确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这三项内容内在关系的前提,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把握历史发展潮流、正确制定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形塑了现代世界面貌的伟大革命,同时也是马克思终其一生在各种语境下评论的主题。"青年马克思"指的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尚具有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和激进民主主义的特点。青年马克思以法国大革命为研究线索,将法国大革命作为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落后普鲁士的参照物、批判黑格尔国家观的主题以及与青年黑格尔派论战的重要切入点,逐步实现了向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观念的转变,从而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精神实质是要在批判中建构一套能够充分表达社会进步趋势以及人的平等、和谐、自由、全面发展的共同价值理念。批判与构建的对立统一构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内在机制和理论特色。持守和弘扬这一批判精神,必须在理论上全面论证共同价值理念的本质特色与合法性根据,在实践上探索其形成的主要途径与具体建构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与对黑格尔法哲学以及历史哲学的批判有着不可否认的联系.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以及路线图.在理论意义方面,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无疑具有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当今现实中,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仍未很好地回答一些具体问题.批判地看待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是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的一个路径.  相似文献   

13.
尽管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立足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立场深刻地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也确实揭示了黑格尔法哲学体系中的一些内在悖论,但由于此时缺乏应有的经济哲学的基础理论,他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市民社会的经济属性和经济规定,因而也还没有真正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理念。就此而言,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只是"颠倒"而非"超越"了黑格尔哲学。重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想史地位,对于准确把握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脉络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起源问题尤其针对起源内生性机制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重要环节,但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薄弱之处。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存在一个区别于外部理论来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起源的内生性机制,即青年马克思在直接接触英法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之前对各种蕴含政治经济学思想的理论资源的思考和探究。进而,这些思考和探究构成了马克思后来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开展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在理论准备。起源的内生性包括理论和历史的双重维度:理论维度是指马克思对以黑格尔法哲学为中介的政治经济学的思考,历史维度是指马克思对以法国大革命史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史的探究。通过“史论结合”的内生性探索,马克思超越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重性分裂以及市民社会的自我分裂,从国家哲学批判转向市民社会批判,为系统地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夯实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它不是为了抽象的宗教批判而批判,而是充满了深厚的人本意蕴,充满了对人的解放的深切关怀。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的本质是通过宗教批判为人的解放扫清障碍,为人的解放创造条件。马克思通过对宗教改革的理性反思揭示出其给人带来的奴役,通过对宗教的本质、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分析阐释人的精神解放的路径,通过对宗教的唯物史观分析提出了人的解放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现代理性批判对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二分法存在诸多问题。理性的本质是"有我之思",理性对世界的认知内容可以分裂,但理性自身不能分裂,也从未分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只是同一理性的两种属性,价值理性支撑工具理性,工具理性实现价值理性,二者本质同一。现代性问题的根源不是理性的分裂,而是资本的统治,解决之道只能是回到马克思的社会批判之路,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消灭资本的统治。  相似文献   

17.
刘羽 《学理论》2012,(16):61-62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通过社会批判理论得以阐释的,马克思的思想由重视自我意识和理性转变到科学实践观的确立,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也经过了生成、深化、成熟的演变过程。就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的逻辑演变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政治发展理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把"国家—社会"双向关系演化视为政治发展进程重要的现实基础和逻辑依据。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通过批判理性主义国家观,科学阐明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本质关系,并由此揭示出资本主义政治发展无法根本克服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内在矛盾。所以,马克思政治哲学认为,应跳出"政治解放"的思维局限性去进一步认识政治发展进程中国家与社会的未来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直接关系到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关系到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把握,关系到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认识,因而有必要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作深入研究。马克思深刻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及其颠倒逻辑,由此驳倒了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论点,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观点,这是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集中在对其抽象人权和金钱崇拜的批判上,揭示出所谓的人权不过是市民社会成员的人权,并非普遍的人的人权,而是抽象人权;指出市民社会的"实际需要"和"利己主义"原则是导致金钱崇拜的关键,因此金钱崇拜是市民社会的典型特征。对抽象人权和金钱崇拜的批判构成了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实质内容。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价值旨归是人的解放,即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抽象人权和金钱崇拜的批判都是朝向人的解放的,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也的确为他探寻人类解放之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黑格尔国家观的基础上转向对市民社会的探讨,从对现实历史的关注转移到政治经济学领域研究市民社会。马克思在后期著述中",市民社会"概念的应用明显减少甚至消失。通过对"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资产阶级社会"等理解的基础上,探究市民社会对唯物史观创建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