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军 《求实》2003,(Z2)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大转变。而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其要义是使全体学生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因此 ,素质教育是从教育的本质功能出发的 ,其对立面是“应试教育”。主体教育是针对我国教育中存在的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弊端而提出的 ,其要义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它科学地阐述了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 ;主动与受动的关系 ,其对立面是“客体教育”和“被动学习”。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真正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 ,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课…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是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与实践的主旋律。如何演奏这个主旋律?优化学生养成教育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最佳契机。抓准这一契  相似文献   

3.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即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种新的教育理念重视个性与社会的双向关系,从塑造现代人基本素质的角度来理解教育的作用,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必须实施有效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开放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它与应试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应试教育的目标在学校,在课堂,在考试,在分数;而素质教育反过来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学校向校外延伸.作为校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关键.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石作用.只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家庭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素质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4.
自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学校教育越来越将"应试教育"放在了较为重要的地位,各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也将升学率作为评估考核教师与学校的主要指标之一,甚至一票否决.其结果必然是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从"高分低能"的应试教育及时转移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5.
实施素质教育,教育的出路在于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这个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随着对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教育的关键、特征等问题的思考的深入,我们在素质教育实践的路上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6.
全党、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教育系统怎么办?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当前,中小学普遍存在抓应试教育,抓考试成绩一手硬,抓素质教育、德育工作一手软的问题。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教育自身也需要负一定责任。  相似文献   

7.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都有了长足发展。但是,面对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攻坚的新形势,目前的应试教育方式方法已经很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从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看,迫切需要创新教育发展模式,改进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由此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大量基础扎实的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的各类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要通过宣传、讨论,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破除素质教育是城市学校的事,与偏僻农村的教育无关,农村教育只是提高升学率和扫除文盲的传…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的落实必须贯穿于学校教育过程的始终,学校基层党组织在这一过程中,要从组织上给以切实的保证。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加强党组织建设,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市相当一部分学校不重视素质教育的情况仍然存在。市教委党组认为,要从根本上使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  相似文献   

9.
实施素质教育,教育的出路在于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这个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随着对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教育的关键、特征等问题的思考的深入,我们在素质教育实践的路上更进一步。80年代中后期,校园文化这一概念在我国开始提  相似文献   

10.
宁立红 《实践》2011,(6):19-19
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呢?这就必须依靠教育。教育通过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才素质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教育发展的程度。面对新形势,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所以,大学生素质教育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问题上担负着越来越重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世纪,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校,必须面向二十一世纪开展教育。前些年,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我国的教育走人了不良的发展轨道。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已开始重视转变教育观念,探讨如何将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然而,素质教育有哪些内容?素质教育与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关系?怎样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抓好素质教育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素质教育的内容。人的素质结构可分为三个部…  相似文献   

12.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最关键的阶段之一,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以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办好高中教育是社会各界和全体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鉴于普通高中的性质和任务,高中阶段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要抓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高中阶段对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影响较大。素质教育有利人才的辈出,应试教育有碍人才的成长。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在观念上要克服现行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一是全面教育观。学校必须全面…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体制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的教育工作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这时期青年学生暴露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一些人出现了品德不良和情绪综合症.这种现象的出现已引起许  相似文献   

14.
佟明晶 《党史博采》2008,(6):30-30,37
我们常听到"素质"和"素质教育"这两个词语.在评价某个人时,人们总习惯于用"素质"的高低做评语;在评价教育或是学校时,有人则常常用"素质教育"或"应试教育"下结论.其实这都是不够准确、不够客观的.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还有待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在此我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浅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5.
应试教育的顽强存在和素质教育推行的步履维艰是一个客观现实.从教育代价角度分析两者背后的原因是本文的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16.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全面培养人才,提高整个国民素质,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向基础教育战线提出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如何实现这一历史性的根本转变?在诞生《离骚》的热土、地处洞庭湖畔的湖南省泊罗市,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简称“两全’勾为指针,以“德育首位,五育并举,全面育人”为目标,从1984年开始,持续13年在全市范围内大面积、区域性地推行素质教育,成功地实现了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取得了显著成效。小学教育,学生入学率100%,合格率985%…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教育界普遍强调教育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改变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应试型人才的现状。高校只有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才能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间激烈竞争的需要。 一、调整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综合素质 考察世界高等教育,有两种典型的模式:一是以原苏联为代表的专才教育,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通才教育,前者强调大学的专业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后者强调大学的普通教育和较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素质的提高 ,国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发达的教育。这一点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建国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 ,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高等教育加强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以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成绩显著 ,以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批大学和学科为宗旨的“211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全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 ,教育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和合格劳动者。但是 ,按照实现跨世纪发展的要求 ,我国的教育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教育…  相似文献   

19.
正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基础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立足基础教育。所谓基础,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同时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哲学、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应试教育"是历史产物,但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并非绝对的否定,而是一种扬弃,是批判中的继承和发展。"应试教育"的主要特点就是"考","考"什么?当然就是基础知识,通过考试,检查和巩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杨振宁从小就显示出数学天  相似文献   

20.
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年"九五"计划明确提出要改革培养人才的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由此,素质教育正式成为一项教育基本国策,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