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贾真 《传承》2011,(29):26-31
基于对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研究,可以发现交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交往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具有重要的价值。人类社会的存在,是以人类的生产活动为基础,而交往与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意识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对生产活动具有独特的影响机制,一方面可以使得人类的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另一方面可以保存人类已有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费正清 《传承》2008,(22):82-83
交往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是主体活动的基本存在方式,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交往是主体活动的内在动力,可以调节主体活动的方向,促进主体的发展。主体活动的最终指向是实现普遍交往,而共产主义是达到普遍交往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3.
交往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是主体活动的基本存在方式,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交往是主体活动的内在动力,可以调节主体活动的方向,促进主体的发展.主体活动的最终指向是实现普遍交往,而共产主义是达到普遍交往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各个人的交往不断走向世界历史交往。世界历史交往是考察人类现代化进程的本质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推动世界历史交往的现代化进程,其实质是资产阶级主导的阶级交往的扩展。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引领前进方向,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形成交往基础,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妥善有序地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生产资料总值的不断增值为动力之源实现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追求。中国式现代化主张各民族、各国家民主平等的世界历史交往新形态,促进和丰富了人类现代化文明。  相似文献   

5.
交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与根基,交往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贯穿于人的发展过程始终.青年学生道德教育是一种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的交往实践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特殊交往.构建主体间性原则、客体指向性原则、现实生活原则和平等对话原则是实现教育主体间性转向、提高青年学生道德教育实效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王伟  王昕 《传承》2011,(18):74-75
交往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活化形式和动态表现。交往理论为人类理性所反思,并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还是现代的事情。在哈贝马斯和马克思的交往异化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现实问题,以马克思劳动异化观为分析视域,以对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理论的合理性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7.
陈水勇 《思想战线》2012,38(5):65-69
交往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而社会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常态。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两者密不可分,没有交往,就没有人类历史,也没有社会变迁。交往给社会生成提供取之不尽的营养成分,确保社会变迁绵延不绝。交往还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直接影响社会前进的方向和高度,演绎了人类的自由解放和社会进步的节律。  相似文献   

8.
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祖红 《长白学刊》2005,1(5):57-59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交往范畴是在与生产、实践、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展开的.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交往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探讨的重要范畴,其核心内容是基于物质生产实践的人的交往关系。物质交往包括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内容的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分工与协作关系和以交换为特征的商品生产。协作可被看作为生产方式的技术形式,商品生产则相应为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由此,《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探讨的"交往"范畴实际上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后来研究中形成的较为成熟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概念,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总和。  相似文献   

10.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交往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的基本形式是对话。叶澜教授提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巴西著名学者弗莱雷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就课堂教学而言,交往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的倾听和应答。因此,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探索课堂倾听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赵立秀 《人民论坛》2013,(12):162-163
交往是农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动.自古以来农民的交往便遵循一定的模式,但是伴随城市化的进程,农民社会交往在认知和结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此,必须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合理规划农村社区,建构新型农村社会伦理秩序,强化大众传媒在农民社会交往中的作用等方面建构农民社会交往路径.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对象化活动和自我确证的主客维度,是科学探索和哲学思考的核心命题。生态危机是这一维度动态失衡的显现,生态伦理则是对治理生态危机的道德调节和行为规制。传统生态伦理观对生态危机缘起的认知缺乏整体视域,过于强调人类本位或自然本位,从而难以超越其内在的逻辑困境。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把生产和交往共同作为实践的子范畴,在现实性上厘清了生态伦理(生态危机)的逻辑主体、重估了人类对象化和自我确证的辩证维度,旨在把生态危机的治理实践统一于主体—客体—主体的框架模式,并通过主权国家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合作,为治理全球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理论借镜,为当代生态伦理的育成提供一种全新的哲学范式。  相似文献   

13.
贾真 《传承》2011,(31):26-31
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次经历前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时代和共产主义时代,人的交往形式也在这三个时代中呈现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自由个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世纪行》2016,(5)
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交往模式快速介入人类生活空间,互联网渗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网民规模每年以惊人的速度递增,具有技术性质的网络扩展形式延伸到人类的各个社会网络,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同时也变革着人类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便由此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5.
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是交往教学中的两种主要交往形式.促进生生交往,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使他们在交往学习中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获得整体发展.课堂教学中生生交往不可缺少.有效的生生交往学习需要以心理安全和自由、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的组织引导为条件.注重生生交往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从单纯预设走向动态生成,学习过程从被动参与走向深度参与,课堂生活从寂静世界走向生命世界.  相似文献   

16.
贾真 《传承》2011,(30):34-39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中,交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通过交往,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进步和世界历史的形成,因此,交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交往”范畴的多义性,交往形式的多样性,表征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科学内涵的丰富性。本文主要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理论的源泉、内涵以及其深层话语对马克思交往理论进行了尝试性解读。  相似文献   

18.
现代民主起源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工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而现代社会化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是现代民主管理方式得以建立的现实基础。神秘与愚昧也正是在社会化的生产与交往实践中趋于瓦解,这已为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所充分证实。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世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与创造活动所生成的主体间世界。它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与背景资源为交往行为提供价值与意义的根据来源,因此,文化价值性是其首要的特征。生活世界因交互主体的建构呈现出交互主体性。而交互主体性又是在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的互动中确立的。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并不是完全隔绝的,二者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论“三生空间”的逻辑结构、制衡机制和发展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优化"三生空间"的结构和格局之所以成为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空间布局的核心任务,是由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以及生态文明空间布局的现实状态决定的。其中,生活空间是人类进行吃穿住用行以及从事日常交往活动的空间存在形式,是延续和培育劳动者的主体场域;生态空间是自然基础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要界定了人类活动的地形地貌、活动区域、地理位置等场域内容,是维持劳动主体生命活动的栖居之地,同时,也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提供生态前提,是任何社会生产活动顺利运转的先决条件。而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的空间场域和空间结果,即构成生产空间。生产空间是劳动活动的空间存在形式。受自然和历史条件局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只有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以及集中性与平衡性相统一的原则,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促进"三生空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