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近年来,美国国会不啻反华渊薮,涉华议题泛安全化态势趋强。究其原因,既源于国会的反华传统,也涉及国会决策流程“结构—功能”因素对“中国威胁”的放大与异化。在美开启“对华竞赢”战略后,泛安全化渐成美国护持全球霸权、缓解战略焦虑的惯性认知和竞斗手段。然而,泛安全化在美国国内难纾国会两党极化与决策失灵之困,在国际上易生安全困境且会导致国际安全环境畸变。基于绝对安全思维与政治制度设计,美国会否落入“泛安全化陷阱”仍待探析,但TikTok安全化是美国会在涉华议题上极端反华叙事与细密遏华提案的缩影。短期看,TikTok提案热度受内外情势影响或有消涨,但中长期国会涉华议题泛安全化态势及其生成逻辑难以逆转。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国会通过涉华立法对美国对华政策施加了重要影响。其中,美国国会在年度拨款案中附加了相当数量的涉华法,其内容涉及对华安全防范和出口管制、涉台和涉藏事务、人权等领域。这些涉华条款对中国核心利益和中美关系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黄继朝 《现代国际关系》2023,(12):75-90+162
2021年以来,在内外勾连加剧台海紧张局势的背景下,日本涉台政策呈现出明确的“安全化”走向。由于涉台地缘安全固有考虑、右倾化加剧的内在驱动,以及美国加强“以台制华”、乌克兰危机的外在刺激,日本谋求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四个面向全面提升对涉台安全事务的介入程度。政治上着力建构“日台安全密切关联”的政治安全叙事,军事上拓展在台海的“先发”能力与军事活动能力,经济上加强利用台湾来谋取在供应链等方面的“经济安全”利益,外交上强化涉台安全多边战略布局。不过,日本涉台政策的“安全化”走向亦受到日本国内和平主义势力、中日关系整体架构以及美国的制约与管控。  相似文献   

4.
今年2月8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马伦海军上将签署并发布了新版《美国国家军事战略》(以下简称“战略”)。叭‘战略”以“重新定位美国军事领导力”为主题,共分为“概述、战略环境、持久国家利益和国家军事目标、结论”四部分。从整体看,报告主题鲜明,凸显了美军未来关注的重点,是美军指导未来军力建设和发展的最新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5.
台湾问题的根子在美国,其产生、演变与美国有着直接的关系,其最终解决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的制约。中美建交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推行“双轨政策”,力图在两岸关系中获取最大利益。美国国会作为美国特殊政治环境中的最高代议机构和立法机关,在“双轨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国会不断通过立法手段介入涉华海洋争端,其立法活动与涉华海洋争端局势变化存在密切的关联性,且近年来干涉力度有日渐增强趋势。美国国会在相关法案中要求美国政府加大介入力度,在南海强推"航行自由行动",在东海则以法律方式高调宣示美国承认钓鱼岛处于日本施政管辖之下的立场。美国国会不仅通过相关法案为美国政府介入涉华海洋争端设定"刚性"法律约束,还通过有关听证会恶意指责中国合法举措并极力误导国际舆论,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地区局势,增加了中国的维权成本。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美国日益重视亚太盟国,极力推动“亚太北约化”。面对美国的拉拢和施压,美国亚太盟国在涉华政治领域的诸多议题上表现出不同的战略选择,对美追随程度也各有差异。既有研究从国内政治、国家利益、联盟政治、联盟压力—利益诉求等视角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对于亚太盟国在政治领域对美追随的差异性分析还有待加强。在亚太盟国对体系压力的感知并未达到完全限制其决策空间时,各国对美政策基本由对美规范认同和对华规范威胁认知来决定,并呈现高度追随、有限追随、中立、疏远和反对5种不同态度。案例研究发现,在香港修例事件和新疆棉花事件上,美国亚太盟国态度迥异,对美追随程度排序依次为: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这也体现了美国亚太盟国对美战略追随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多重分化现象,“亚太北约化”并未成型。对于中国而言,对于美国亚太盟国有必要精准施策,缓解美国亚太联盟的战略压力。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美国国会单独针对西藏问题且经参议院或众议院表决通过的提案数量与国会涉藏提案数量相差悬殊,这既缘于国会自身的运作机制,也缘于国会议员惯常的搭便车行为。对于西藏议题,国会参众两院有着大致相同的关注。相比较而言,民主党议员比共和党议员更热衷于西藏问题,但在提案表决上,两党议员易于跨越党派界线形成高度一致的立场。  相似文献   

9.
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于2010年3月举行了近年来首次以台海两岸关系为主题的听证会。与会政府官员、国会议员以及专家学者就两岸关系现状、发展前景、对美影响及美对策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阐述。从听证会主流观点看,美国不仅不会在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时降低对台海局势的关注,而且会继续在两岸关系互动中保持与发挥影响力。在当前以及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对两岸关系政策会一直在看似相互矛盾中维持“平衡”。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人眼里,达赖是一个重要的宗教—政治人物。达赖之所以能成功地在宗教的外衣下,将西藏问题提到国际社会,与美国国会的支持密不可分。而且,达赖集团正通过美国社会、美国国会对美国外交产生持久的、长远的影响。一、达赖集团受惠于美国国会的历史状况1959年3月,当达赖在逃亡途中尚难确定在何处建“流亡政权”,美国政府对西藏“抵抗运动”的前景评判仍很模糊时,美国国会就开始积极关注并强烈支持达赖。①4月,由于美国政府认识到避免利用冷战的悲剧是美国的利益所在,因此制定了“战略性沉默”的对西藏政策,即在外交上不承认达赖流亡政权,…  相似文献   

11.
2001年美国国防部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在战略理念和国防战略上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已经放弃了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接触战略”,而强调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判断安全环境和制定国防战略,其关注的重点向亚洲转移。国防战略的转变必将深刻地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12.
冯基华 《亚非纵横》2012,(4):42-49,60,62
土耳其是中东地区大国,地跨欧、亚两大洲,连接黑海和地申海,也是多种文明的交汇地,无论在冷战还是后冷战时期都有十分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二战后美国与土耳其关系发展很快,土耳其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实施扩张势力范围和遏制苏联政策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美国中东战略中许多重要举措都是通过土耳其这个“支点”展开的。土耳其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并非只有融合、亲密的一面,还有不断产生矛盾、出现一些“不和谐声音”的另一面。新世纪土耳其调整外交战略“向东看”,但依然是美国中东政策的战略支点之一,并能“东西逢源”,无疑将在中东地区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人造空间”的网络空间是继陆、海、空、天之后的人类第五维空间。从美国近几年通过的相关战略报告来看,美国制定了一整套网络空间战略,其中包括争夺制网权战略、通过网络赋能提高武器打击效果的“网络中心战”战略、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以及利用网络空间对他国进行政治和思想渗透的战略。美国制定的网络空间战略已经取得明显效果,为其谋取了重大的政治、安全、经济和军事利益。但是,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也同样增加了美国的脆弱性,如美国为维持网络空间霸权开发的数千种计算机病毒,即所谓的“逻辑炸弹”,一旦被恐怖分子所掌握。后果将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14.
2014年是美国中期(Midterm Election)选举年。美国中期选举是指每四年一次的总统大选结束两年后举行的国会与州长选举,是两届总统选举之间举行的选举。美国国会中期选举存在着诸多宪政困境:不合理的席位分配,不合理的划区,选举高费用与低投票率,以及两党政治的极化。同时,美国国会中期选举产生的重要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中期选举铁律,有利于生成美国多重权力均衡机制和发现与培养政治精英,选举结果往往成为美国内外政策变化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5.
安倍试图努力追随美国的世界战略、修改宪法以适应作为政治大国的需要、“修补”对华关系以改善亚洲外交的意向以及他顽固的历史观和其外交现实的矛盾。中日双方应该本着向前看的态度,从战略大局出发,互相理解,互相让步,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积敏 《和平与发展》2023,(5):26-51+179-182+173-174
美国推进“印太战略”具有四个方面的资源优势,即与“印太”地区的长期联系所奠定的历史基础、本国强大综合实力所提供的重要物质基础、“印太”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生态所创造的外部条件以及参与并赢得大国竞争经历所积累的丰富战略经验。美国“印太战略”在认知层面、政策层面以及战略层面取得了一定进展。首先,美国“印太战略”的提出与推进提升了国内两党对“印太”地区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还促进了其他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对“印太”地区的关注与政策跟进。其次,美国“印太战略”的总体政策架构已经形成并日益完善。再次,美国“印太战略”对被其视为主要竞争对手的中国构成了较大挑战。然而,该战略的推进也面临着六大制约因素。因而,“印太战略”的前景并不完全取决于美国的意志与行动,还取决于其他诸要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2016年这个大选年当中,美国政治、社会风起云涌.特朗普、桑德斯等非传统候选人异军突起;民粹主义、反精英、反智情绪大行其道;长期被认为是“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的全球化受到质疑;族裔矛盾与警民冲突叠加引发多起枪支暴力事件.当前的美国呈现出一种“高能”状态. 一、美国面临“真问题”.对于此次大选折射出的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学术界及舆论媒体已有较为全面的分析与描述.粗略说来,美国社会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中产阶级缩水、白人中下阶层“被剥夺感”强烈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一些美国选民认为国家的政治层面无所作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愤怒”感.对美国面临的问题,看几个数字即可有一个更直观、具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为确保对华战略竞争效果,拜登政府从叙事的情境、角色、情节等方面进行对华话语设计,建构了“美国领导世界抵抗中国‘威权威胁’”的主导性叙事,并采取“天使/恶魔转移”及因果故事等叙事策略,加强其说服力。拜登政府的对华叙事意在国内外塑造一种对华认同,为其对华竞争战略提供合法性,以削弱中国影响力。这种对华叙事是“东方主义”认知偏见下对中国“他者化”的体现,彰显了美国的霸权和冷战思维。面对拜登政府对华的污名化叙事,中国可对其叙事进行解构,并建构一种竞争性叙事或反叙事,以消解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赵菩 《现代国际关系》2023,(3):46-61+150
拜登政府虽然宣布回归多边主义,但并未重返“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而是创建“印太经济框架”(IPEF)这一新型区域经济架构。IPEF“四大支柱”明确了美国所要关注的重点方向和关键领域,不同支柱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勾勒出美国在亚太地区践行经济战略的具体行动路径。与TPP相比,IPEF在战略方式、组织架构、合作形式等方面均与之存在实质性差异。两者都可以被视为美国在亚太“竞赢中国”的地缘经济武器,但IPEF的推出是美国根据现实变化做出的战略制度创新,既是其适应自身政治和经济条件的需要,又是为配合大国竞争与争取盟伴国家支持的需要。IPEF的推出标志着美国亚太区域经济战略的再转型,其目标是有的放矢地削弱中国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20.
2004年,美国全球战略重点开始由欧洲转向亚洲,重新调整军事部署,在东亚实行“加强东部与中间突破”的战略。同时在“协调与强硬”之间寻找平衡点,把朝鲜作为在东北亚地区“关键的战略支点”。而中国自2003年12月开始展开“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在东北亚地区积极推动六方会谈,和平解决朝鲜核危机,为维护东北亚和平、安全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未来发展看,布什政府对外推行以“反恐”为标志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扩张战略,包藏着危险四伏的制约因素和无法摆脱的困难处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