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声音     
一所好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也不在权威的讲坛,也不在到处张扬,而在每一个人的灵魂和生命。这就是精神,这就是大学的精神,也是同济的精神。5月14日到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上海考察工作。在同济大学,温家宝和师生们谈到大学精神和大学建设问题,提出要开放办学,要勤俭办学。"广告词中反复出现的“至尊”、“豪宅”、“奢侈”、“顶级享受”等字眼严重  相似文献   

2.
张敏 《前沿》2014,(21):74-75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内在根据。大学精神最为鲜活也最为本真地体现在大学学人的身上,即大学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以及内在生命的成长。大学学人是大学精神的营造者和守望者,应持守“为学术而学术”的独立精神、“兼容并包”的自由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及“以真理为友”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3.
龚正荣  李欣  吴育哲 《公安教育》2007,(4):16-18,38
<正>大学是以培养“人”为天职。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是大学的本质。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大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其人文精神。可以说,大学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大学所弘扬的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4.
冯成 《今日浙江》2005,(13):30-31
“古老的文化在这里传扬,革命的红船从这里起航……”最近,南湖区委组织的一场以“精神传承、思想升华”为主要内容的“红船精神”大讨论,牵动了千万南湖儿女心,一首展现独特地域文化的“南湖之歌”大征集凝聚了八方党员群众情。“红船精神”大讨论嘉兴是党的诞生地,红船停泊在南湖旁,而南湖坐落在南湖区,无疑,这是一种独特的政治资源。如何以挖掘、提炼、弘扬“红船精神”为主线,把党的历史传承与现实发展和开创未来连接起来,变为党员群众的精神财富和行动指南,成了南湖区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重点思考和打造的“品牌”。区委书记赵树梅说:“我…  相似文献   

5.
德育在中国教育历史中源远流长,“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大学》中的名言一直被我国大学教育界奉为圭臬。《礼记》中“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也成为师者操守的准则。从古至今,德育始终都处在教育的优先位置,被视为教育的核心和根本。  相似文献   

6.
以“孔子”和“棋子”为象征的“两子文化”是衢州区域文化的核心,是“衢州精神”最主要的传统文化根基,也是衢州人创业创新精神的文化基石.富有衢州特色的创业创新精神,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汲取“两子文化”中超越时代的思想精华,结合衢州实际而形成的.它主要包括仁义之心、勇毅之气、科学之理、智慧之道四个方面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7.
两百年前,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说过:"大学不是诗人的生地,但一所大学如果不能激起年轻人的一些诗心的回荡,一些对人类问题的思索,那么,这所大学之缺少感染力是无可置疑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涉及到思想、精神、文明、文化、传播等诸多方面,而思想的建设是最为核心的。大学是一个国家创造思想、建设思想、传播思想的重要阵地。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本期独家策划围绕大学精神在国家发展的作用、大学在现代文明中的作用、如何培育大学精神、大学如何造就大师等方面编发了一组文章,期望能对读者理解大学精神与文化软实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见习制度好     
张新实 《创造》2009,(4):89-89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提出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这一制度很多人看是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权宜之计”,有人还将之与1997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而采取大学“扩招”延缓就业难的举措而类比。而在我看来,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将成为长久之策。  相似文献   

9.
我两次专诚拜谒一所旧去的大学,它被陈列在一座年轻的纪念馆里,暗发辉光。我有时其实就生活在这所大学的遗址上。我朦朦胧胧地感到,这所只存在过八年多的大学,千年间曾未有过,千年后也将军有(冯友兰撰写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则言:“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历来以实施“道德”教育为主,教育内容可以归结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对中国现代大学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构成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德育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神圣而光荣的使命。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深刻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  相似文献   

11.
培育、建设大学精神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锋 《理论月刊》2005,(3):147-149
大学精神是指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育、建设大学精神,是加快高教事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体现高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应在高校德育中开展大学精神的教育,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三进”工作中渗透大学精神的精华,应在校训、校徽、校歌中放射出大学精神的光芒,应在学校章程和规章制度中体现大学精神的要求,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大学精神的氛围。  相似文献   

12.
曹爱春  杨晓艇 《求索》2013,(12):105-107
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融儒、道、释思想于一体,强调“养正性,顺自然;静心养,静则生”、“寡欲而柔弱不争”、“先修德后养生,精进无间”。“养生”首在“修德”,这在闵一得的生命哲学中体现得更甚,在《古书隐楼藏书》中,阂一得提出“性命双修”之“真精神”,阐发了“真一、真元”等养生哲学的理论基石,强调通过“先治以身,次治以心,内炼外养,培养真气”,以达修身治世之目的。强调“命”由后天之“气”所成,“气”由先天之“熙”所注,修得“色身”,而达“性”、“命”之恒久,这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之真谛。观中国先哲之思想,察现代社会之气象,中国古代生命哲学在现代道德及养生精神之培育、心理及形体保健之实践诸方面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湖南的共产党人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干部,改造现实社会,创办了一所新型的学校——湖南自修大学。它在创立宣言中明确宣布:“自修大学学生研究学问的主脑是‘自己看书,自己思索’。自修大学里的‘图书馆’就是专为这一项用的。”学校“经费之大部,系用为建设并充实图书馆及试验室之用。”图书馆将“设置中外各种重要之图书、杂志及新闻报纸,以为学友研究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14.
大学,是引领社会进步的圣地,关系国家和民族之未来。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累世代之精髓,为万人所景仰。大学精神是创新与求索的精神,宽容与博大的精神,独立与批判的精神,荣誉与自尊的精神。大学精神流淌在课堂上、校园里,流淌在校长、教授、学生间,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社会。  相似文献   

15.
说起卢卡奇,人们并不陌生。人们冠之以“列宁以来最有创造性成就的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二十世纪最有影响、最著名的思想家”、“当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家”、“维护理性和为具体人性而不懈斗争的战士”等桂冠,但这并未能迷惑卢卡奇本人。卢卡奇对自己的评价是:“对僵化精神不断进行游击斗争”的一员,而且“远不是唯一的一人”。卢卡奇与僵化精神斗争的勇气来自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天才的、双重的改革工作”。在卢卡奇看来,一方面,列宁消除了在几十年中形成的对马克  相似文献   

16.
首先,我请求各位同学起立,接受我郑重地敬礼。这是一个庄严的仪式,是一次庄重的“立约”。从此,我们之间就形成天底下最值得珍视的师生关系了。其实,人类的许多意识、观念就是在无数次的仪式中积淀、濡化而成的。一部《圣经》就是上帝与以色列人、与人类立的“约”。受契约精神滋养的社会才可能是一个健康、进步、发达的社会。我想谈五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大学?我认为,现代大学是探索、发现、发展知识、思想、真理的自由天地;是社会思想文化的“桥头堡”和“思想库”;是青年一代“精神成人”的文化家园;是养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民的精神摇…  相似文献   

17.
以德化人     
德,是立身处世的宝中宝。德,是世间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何为德?古代先贤有许多关于德的论述。《礼记》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意思是说道德、品德是一个人立身于世的根本,而财富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不仅作为身外之物的财富不能与“德”相比,而且,在精神世界中的其他方面也不能与“德”相比,古人认为:“才而无德谓之奸,勇而无德谓之暴,辩而无德谓之怠,智而无德谓之谲。”吕尚在《文韬》中说:“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在今天,一心为人民服务,诚心解他人之难,即为大德也。…  相似文献   

18.
陈建华 《探索与争鸣》2023,(3):161-176+2+180
22岁的王国维从外省来到上海,随即被推到时代风潮的前线。近代上海五方杂处、包容多元,从中孕生出一种讲求诚信和实利的精神形态,而青年王国维独钟情于“哲学”,他以《教育世界》为基地,广泛引介其所谓“纯粹哲学”,为上海迎来“形而上学”的高光时刻。可以说上海也因为王国维,在诚信和实利的基础上更产生某种超越性的精神。王国维从叔本华转向康德,即希望中国人放眼世界、正视现实,树立科学、理性的世界观,他以哲学为纲,以美育为目标,从思维方式、学术传统、大学学科、美育普及到国民人格等方面建构了一套制度移植的现代性方案。然而,哲学“可信”而不“可爱”,理性与感情始终处于矛盾状态,这是王国维的悲剧所在。沪上十年,青年王国维扮演了输入“理性”之光的角色,然而“理性”却激起他的感情反弹,使他对理性的局限产生警觉,也由此给我们提供了一面反思中国“现代性”的历史之镜。  相似文献   

19.
管理经纬     
尊道贵德:对道德的尊重和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对道德教育的重视。这是中华民族的第一美德。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突出人格尊严,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别之根本。 律己修身:中国人重视人格修养,形成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把修身看作根本。 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的核  相似文献   

20.
2004年 ,香港科技大学前副校长孔宪铎先生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同时推出了两本书 :一本是写给教授们读的《我的科大十年》 (修订版 ) ,另一本则是写给研究生看的《东西象牙塔》。再加上还有一本据说是写给大学生的《背水一战》(香港三联1997年版 ) ,可以说 ,孔宪铎为他的听众们完整地演奏出了从“大学求学经验”到“大学办学理念”的“三部曲”。读罢这些书 ,一位历史上的教育家的身影不觉浮现在眼前 ,那就是创办南开大学的张伯苓先生。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 ,在“大学之道”上 ,孔宪铎先生在诸多方面都与张伯苓先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孔宪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