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马林本名亨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Hendricus-SneeV-liet),1883年5月13日,出生于荷兰鹿特丹。1921年6月至1923年10月,马林为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正式使者,促成了“一大”的召开,帮助中国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又提出国共两党的合作政策,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可以说,马林对中国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就在此期间,马林曾经和中共创始人陈独秀发生了两次误会和摩擦。  相似文献   

2.
马林,原名亨德利库斯·斯内夫利特.1883年生于荷兰鹿特丹.1902年加入荷兰社会民主党,1913年前往荷兰殖民地爪哇,1914年组建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印尼共产党前身之一),1920年作为印尼共产党代表,以马林的名字出席共产国际二大,  相似文献   

3.
刘战  陈雷 《党史纵横》2001,(1):27-28
马林,原名亨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生于荷兰鹿特丹,曾用过 12个化名和 1个笔名,其中最有名的化名就是马林。 1920年,列宁委派他作为共产国际的正式代表来中国。马林于 1921年 4月正式起程, 6月 3日到达上海, 1923年 9月奉命返回莫斯科, 10月离开中国。在中国期间,马林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国共党内合作的实现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1]马林来中国后,“通过半年多实践”,“认识到应建议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① 1921年秋,马林在上海会见了孙中山的代表张继。这次会见的结果之一是国民党邀请马林于…  相似文献   

4.
“斯内夫利特”是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荷兰人马林的姓,马林的原名为亨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所谓“斯内夫利特战略”,就是马林根据列宁关于国共两党合作的构想,从中国政治现状出发,提出的国共两党合作的具体形式。西方历史学家把国共党内合作的战略称之为“斯内夫利特战略”,这一战略使列宁关于国共两党合作的构想从原则要求变为具体实践。已经解密的共产国际档案向我们展示了毛泽东对这一战略开始实施时的态度和他对确立这一战略所发挥的作用。党的“三大”正式决定实行国共党内合作政策,毛泽东和党的委员长陈独秀参加了这次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正马林,原名亨德利库斯·斯内夫利特,1883年生于荷兰鹿特丹,1902年加入荷兰社会民主党,1913年前往荷兰殖民地爪哇,1914年组建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印尼共产党前身之一),1920年作为印尼共产党代表,以马林的名字出席共产国际二大,被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会后被委派为共产国际驻华代表。自1921年6月至1923年9月,马林三次往返于俄中之间,积极帮助创建中国共产党,并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方针在中国的确立。马林  相似文献   

6.
马林,原名亨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Hendricus-Sneevliet),生于荷兰鹿特丹。他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曾经在荷兰的殖民地印尼爪哇工作,但是作为宗主国的公民,却十分痛恨殖民统治当局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在印尼组建  相似文献   

7.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望志路106号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里,15个人围着一张长方形大餐桌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一大会议的除了13位中共代表外,还有两位则是来自远方的共产国际代表,他们是:马林和尼柯尔斯基。一马林,一个年近40的荷兰人。1883年5月13日,马林降生在荷兰海港城市鹿特丹,原名斯内夫利特。鹿特丹不仅是荷兰第一大港,而且是欧洲  相似文献   

8.
1924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全部都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形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这样对国共双方似乎都有利,国民党由此成为20年代中国最大的政党,羽翼未全的中国共产党则得到共产国际的财政支援。国共双方领导一致认为首先必须推翻军阀统治,统一整个国家,并发动群众解决国家面临的深刻的社会问题。托尼·塞奇在《中国第一次革命统一战线的起源:斯内夫利特(马林)的作用》一书着重指出,虽然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成功地实现了一个新的组织方案,但他们没能占据几个权力位置:“1924年1月国民党改组…  相似文献   

9.
马林(1883~1942)出生于荷兰鹿特丹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1920年夏,马林赴莫斯科,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后,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0.
刘峰 《党史博览》2011,(5):48-49
马林是一位荷兰人,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马林受列宁和共产国际的派遣来华,于1921年6月抵达上海。1923年10月离开中国,历时两年有余。马林在中国停留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他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仅参加了中共一大,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出了巨大贡献.还积极与孙中山联系.  相似文献   

11.
1921年6月3日,一艘由欧洲远渡重洋的意大利劳尔·特利斯提诺公司的阿切拉轮缓缓地驶进了中国的上海港。 甲板上,一位身材高大、连鬓胡子的荷兰人正热情地眺望着这座他从未涉足的东方大都市。他就是后来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的荷兰著名革命者,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原名亨德立克斯·斯尼夫列特。  相似文献   

12.
中东铁路是沙俄根据1896年签订的《中低密约》与1898年签订的《旅大租地条约》两个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东北境内强行修筑的铁路线。其中从满洲里到绥芬河是中东铁路的干线,从哈尔滨到旅大是中东铁路的支线,干支两线构成“丁”字形。中东铁路是当年沙俄控制我国东北与争霸远东的重要工具。1904-1905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沙俄战败。根据《朴获茅斯条约》,沙俄将中东铁路地线的南端即长春至旅大段“转让”给日本,称“南满铁路”。十月革命胜利后,中苏两国关于中东铁路问题进行了多次反复的交涉。1924年双方签订了《中俄协定》,同意中国政府…  相似文献   

13.
刘岳 《前线》2021,(4):93-94
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密使1920年,列宁在一份推荐书上写道:斯内夫利特作为共产国际代表到中国去,他的任务是查明是否需要在那里建立共产国际的办事机构。同时责成他与中国、日本、朝鲜、菲律宾建立联系,并报告他们的社会政治情况。需要列宁亲自推荐的斯内夫利特何许人也?  相似文献   

14.
何立波 《党史纵览》2007,(10):49-51
在中共一大的15位参加者中,有两位外国人.他们分别是俄国人、共产国际使者尼科尔斯基和荷兰人、曾担任过列宁工作秘书而由列宁推荐来华的共产国际正式使华代表马林.  相似文献   

15.
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此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却历尽波折。国际代表马林和张国焘对合作的具体形式就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本文将就此争论的经过、内容及原因作些浅层的探讨。   [1]西湖会议期间,马林与张国焘发生首次争论。   1922年 8月 29— 30日,中共中央西湖特别会议召开,参加会议的有陈独秀、李大钊、马林、蔡和森、张国焘、张太雷和高君宇 7人,这次为时两天的会议,专门讨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问题。对这一问题,马林是有顾虑的。在 1922年 4月,他曾同中共中央领导人陈独秀…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与马林,一个是中国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另一个是荷兰著名革命家,本应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却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实现了"对中国革命的两大贡献"。大革命时期,马林三次来华(一说四次),与陈独秀之间的诸多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颇有戏剧效果。"我们不能靠马林"大革命时期来华的共产国际代表和苏俄顾问很多,据《共产国际、联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关于发展交通事业的思想曹庄旺孙中山曾在他的《实业计划》中提出,在中国北部、中部及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即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修建十万英里的铁路,以中央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东北铁路系统、扩张的西北铁路系统和高原铁路系统...  相似文献   

18.
郑瑞峰 《世纪风采》2008,(12):36-38
1921年中国共产党刚成立时,中国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就中共是否接受共产国际津贴等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1921年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乘船到达上海,之后马林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代理书记李达和李汉俊取得了联系,在李达、李汉俊代表陈独秀向马林汇报工作后,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 :近年来 ,随着莫斯科档案的解密 ,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献浮出水面 ,它对于人们客观地了解早期中共党史 ,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本期起 ,本刊推出《域外传真》系列栏 ,将这些档案中有关的湖南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内容陆续介绍给大家。在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史上 ,毛泽东是最重要的历史人物 ,莫斯科档案的解密 ,为我们更为客观地了解早期毛泽东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影响 ,了解毛泽东早年在莫斯科的地位 ,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一个赏识毛泽东的共产国际重要人物是列宁派来的马林在中国革命早期 ,荷兰革命家马林奉共产国际之命先后4次来…  相似文献   

20.
韩丽 《党史天地》2009,(3):22-25
20世纪20年代,马林作为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代表,与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一起,筹划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促成了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毛泽东曾称赞马林是一个由“共产国际派来的”、“精力旺盛和富有说服力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