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隋振江 《前线》2012,(7):52-53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在深入分析形势任务的基础上提出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科学谋划出首都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海淀区广大干部群众完全拥护,备感振奋,备受鼓舞。特别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要“加快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尽快建成中关村科学城”、“推进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带的发展”、“推进海淀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海淀区新一轮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要倍加珍惜,勇担使命,  相似文献   

2.
以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闻名海内外的北京海淀区,在今年召开的区第八次党代会上新确立了“发展知识经济,建设中国‘硅谷’,开发建设中关村”的跨世纪战略目标,提出力争用20年左右时间,把海淀区基本建成国家最具活力的知识、技术创新基地,世界一流的科技工业园区和设施先进完备、环境优美宜人、管理规范高效、社会文明进步的首都现代化国际化新区。建设中国“硅谷”,开发建设中关村,至重至大,不仅北京人关注,全国甚至外国人也都瞩目。围绕着这个话题,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议论。主要集中在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上。一个问题是…  相似文献   

3.
赵弘 《前线》2011,(3):9-10
日前,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中关村“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的战略定位,描绘中关村未来十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到2020年中关村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中关村的发展迎来新的战略机遇。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强化中关村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中的引领和支撑地位。  相似文献   

4.
张革 《前线》2023,(12):108-111
改革开放45年来,海淀区坚定扛起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责任,实现了从电子一条街到中关村科学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蝶变,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生动缩影。新时代10年来,海淀区围绕做强创新主体、聚集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机制等重点领域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未来,海淀区将继续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坚定不移当好首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相似文献   

5.
郭洪 《前线》2012,(7):78-79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在中央的支持下,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概括起来讲做了“十件大事”:一、推动实施国务院支持中关村的“1+6”系列先行先试新政策,探索构建具有首都特色新型创新体制,初步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政策框架体系。二、在中组部等15个部门支持下率先建设人才特区。三、建立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市会商工作机制。四、会同国家部委联合开展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五、助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和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试点。  相似文献   

6.
9.“十一五”规划与以往相比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答:《建议》根据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条件,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与以往相比较,具有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7.
《北京党史》2011,(5):65-F0003
北京市海淀区抓住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的重大战略机遇,立足高端,示范引领,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所引高端人才入选“千人计划”42人,占北京市的65%,入选“海聚工程”82人,占北京市50%以上。实施13项人才重点工程,设立每年不少于1亿元的人才专项资金,完善社保、医疗、住房等相关配套政策,积极创建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相适应的创业机制,取得了年均近25000件专利申请量和技术交易总额突破3000亿元的重大成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正>平谷区峪口镇作为农业中关村的主阵地,承担着高质量建设农业中关村、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的责任使命。峪口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在“五子”联动中找准定位,突出抓好组织保障、人才保障和服务保障,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集体经济,争当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排头兵,推动农业中关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金武 《廉政瞭望》2010,(4):62-62
成都市委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构想,为全市未来几十年的城市发展确立了新的定位和目标。就纪检监察工作来讲,谋划好新一年工作,对“为什么干?干什么?怎么干?”这三个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才能够更好地保障“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中关村核心地段,有一家现代化商务场所——这就是海淀职业集团中关村数字物流港有限公司。物流港职工不多,只有30多人,党员占一半左右。两年来,公司党支部结合企业实际,积极打造“学习型、创新型、务实型、和谐型、廉洁型”五型团队,开展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傅首清 《前线》2009,(9):15-16
过去二十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取得辉煌成绩,个中重要原因是坚持不懈地实践科学发展观;未来十年,海淀园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肩负起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重要历史使命,做自主创新示范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12.
孙昭 《奋斗》2022,(12):51-52
<正>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全面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成绩,用建设“六个龙江”描绘了未来五年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可期可及的美好愿景,吹响了黑龙江省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相似文献   

13.
《北京支部生活》2023,(1):32-33
<正>海淀区是首都“四个中心”功能集中承载区,是中关村企业的大本营,培育了“抖音”“快手”“美团”“闪送”等2385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也由此催生了众多新业态从业人员。目前,全区日活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达到1.3万余人。近年来,海淀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党对新兴领域的领导作为城市基层党建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4.
曲伟 《奋斗》2012,(6):12-14
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提出,未来五年,要在建设富强、文明、和谐、大美和幸福龙江(简称“五个龙江”)上实现新的历史跨越。勾勒出黑龙江发展的壮美画卷,高屋建瓴,意义重大。这既展示了未来五年龙江发展的奋斗愿景,也启动了五项强省富民的伟大工程,更引领了沿着符合龙江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跨越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5.
金元浦 《前线》2011,(10):22-22
未来五年北京的人文发展需要高瞻远瞩,全面规划,以推进北京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人文北京发展建设规划》适时出台,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相似文献   

16.
2019年12月,全国首家独角兽企业党建联盟--中关村科学城独角兽企业党建联盟在海淀区成立。两年来,党建联盟以党建为引领,推动独角兽企业间交流的内循环和政企互动的大循环,实现企业党建工作和企业发展双提升,助力“独角兽”在创新沃土上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7.
隋振江 《前线》2012,(Z1):52-53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在深入分析形势任务的基础上提出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科学谋划出首都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海淀区广大干  相似文献   

18.
《北京党史》2013,(4):F0003-F0003
北京市海淀区作为中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认真制定2013—2015年科技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以加快中关村科学城和北部生态科技新区建设为载体,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为动力,重点实施产业领航工程、创新聚变工程、创业光合工程、创想圆梦工程和全球联动工程,全力推动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9.
2002年3月15日下午17时,记者如约来到中关村科技发展大厦A座六层会客室,采访了中关村科技发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段永基总裁。段总裁是人们熟知的我国IT产业的知名人士,是中关村2001年十大优秀企业家之一。虽然已紧张工作了一天,可他依然精力充沛,毫无倦意。谈起“中关村科技”,他思路清晰,见地深邃,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关村科技公司的成立,是北京市委和市政府设计和实施“首都经济”战略目标———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基地,使之成为首都经济“发动机”的整体战略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0.
缪蒂生 《唯实》2011,(1):4-7,14
在总结“十一五”、开启“十二五”的关键历史时期,法治江苏建设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应当认真总结“十一五”法治建设经验,认真思考如何抓住新的发展机遇。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未来五年我国法治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法制权威,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加强普法教育,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