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6年,可以说是强势领导人在全球范围内跨体制崛起的一年。西方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受到新权威主义的挑战。权威主义和民粹主义结合,共同挑战精英主义。权威主义者反自由化、反精英、反全球化,但并没有反对自身根本政体,他们更像是西方民主体制下的现实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正> 最近以来,理论界在政治领域改革的理论探讨中,提出了一个新的热点——新权威主义。所谓新权威主义,是指具有现代化意识及导向的军事、政治强人建立起来的权威政治。作为一种政治实践的新权威主义,它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首先,新权威主义的治国者在经济上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化导向,他所订立的治国、发展目标。应当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市场化趋同。其次,新权威主义在政治上凭借庞大及有效的官僚体制和强有力的军事力量,以此来实行自上而下的统治。并在意识形态上,对传统的价值体系有更多的认同。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条件,具备现代化导向的新权威主义,对西方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希望籍此来推动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政策的后果,  相似文献   

3.
姜希伦 《前沿》2013,(9):33-37
中俄两国在20世纪末开始的改革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权威主义这一政治概念主要是指一种介于极权政体与民主政体之间的政治秩序。从"传统型""克里斯玛型"以及"合法—合理型"三种权威类型的视角出发对中俄改革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俄两国对待"权威"的不同,导致两国所选择的改革道路和取得的实际效果的不同。普京时代俄罗斯向权威主义的复归、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都说明权威主义是在告别极权制度而新的社会秩序尚未确立的情况下,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政治秩序。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国情现实的制约,权威主义是后发现代化国家进行改革、促进社会转型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 在某种意义上讲,民主就是保证由比较符合社会大多数成员意愿的精英人物来有效地管理社会事务的方式。所以,我们主张树立一种民主基础上的新权威。所谓民主基础上的新权威,无非两层含义,一是比较民主地产生新权威,从而扩大权威的合理性基础;二是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通过民主这种“修错”的机制来防止新权威沦为旧权威。我们主张确立民主基础上的新权威,这种权威新就新在它反对霸权,反对特权。它不是历史上以人的愚昧无知为基础上的神权,也不是以暴力和恐惧为基础的专制王权,而是法的权威、合理性的权威和对人人平等的公共权威。这种新权威的确立过程,就是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当然也就是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科恩:《论民主》第10页),其主要的特征就是开放性:职位和决策向所有人开放。你愿意参与某个决策,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以及新中国70年的历史逻辑昭示我们,要治理好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大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不仅在革命时期十分重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十分重要。如恩格斯所说,"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而没有这种统一的和指导性的意志,要进行任何合作都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曾强调:"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同样,在中国特色社  相似文献   

6.
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这是百余年来历代学人所深深为之探索的问题。特别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所导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非良性现象,更加深了对这个问题理论探索的紧迫性。从80年代开始,在中国相继出现了两种影响较大的现代化思潮:新权威主义和市民社会理论。两种现代化思潮的产生新权威主义在中国的提出始于80年代中后期,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所创立的“强大政府”学说上。这一学说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的发展,传统结构的解体和民众意识的唤起,社会动员能力的提高,特别是西方的示范作用,产生了高于经济…  相似文献   

7.
执政党政治权威的三大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与现实表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强大权威的具有现代化取向的先进性政党来领导与组织。加强党的建设,实质上就是提升党的政治权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从而提升执政党政治权威的纲领性文件,蕴涵着我党政治权威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保持强大政治权威的经验总结,也是21世纪我党保持强大政治权威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8.
陈利军 《湖湘论坛》2004,17(3):12-13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是对中国近代以来追求现代化历程的科学总结,也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比较研究的科学概括。这一理论凝聚着邓小平对现代化与社会主义辩证关系的深沉思考。  一、“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1 ]  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他反复强调,我们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取向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为什么要特别突出这一价值取向、强调现代化要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呢?首先,这是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实现现代化,重构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活…  相似文献   

9.
论权威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权威主义作为中国现代化事业制度层面过渡性的推动力,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需要和现实要求,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持。以权威的力量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维护变革中的政治秩序并不与我们朝着民主化方向的努力相矛盾。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离不开权威的作用,但为了适应中国的具体国情和追求美好的人类文明社会的终极目标,权威主义的含义和具体实现途径均应有所创新。中国现代化的当务之急是从稳定政府权威出发,创造条件有步骤地向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主过渡。  相似文献   

10.
"00后"生于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个十年,伴随互联网一同成长,眼界更为开放,兴趣爱好更为广泛,思想观念更为多元与兼容,呈现出六大新特征:一是对社会问题看法出现"观念分层";二是理性爱国;三是传统"权威意识"渐趋淡化;四是"热血奋斗"与"躺平佛系"二元并存;五是物质主义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并存;六是平权意识与规则意识强。"00后"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与入世全球化开放的进程成长起来的,在接受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体现其自身特点的新的价值观,其价值观演化呈现出鲜明的群体独特性,而不断演变的青年价值观总是不断孕育着未来新文化的因子,并最终将反哺和作用于社会主流文化结构。  相似文献   

11.
就总体而言,武汉的现代化进程是在两个背景下展开的,其一,武汉现代化是全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环,具有中国特色的共性特征;其二,武汉现代化是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础之上进行的,因此,具有第一次现代化成熟期特征。这两大特征背景,决定着武汉现代化发展的未来特征趋向。一、武汉市现代化进程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武汉以改革开放促发展,各项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到2000年已接  相似文献   

12.
五十年代初,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就新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过一场当时鲜为人知的争论。刘少奇提出了“巩固新民主义社会秩序”的命题,毛泽东对此进行严厉批评。两位领导人似乎没有正面交锋,也没有组织辩论,但他们的基本观点针锋相对,却是不容...  相似文献   

13.
于永芳 《群众》2014,(12):64-65
<正>近年来,我省教育事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省实现"两个率先"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造成全省教育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特别是占据苏北教育版图大半壁江山的义务教育更是滞后于我省发达地区水准。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苏北义务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教育的现代化。因此,面对中央新要求、百姓新期待和时代新召唤,我们迫切需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坚持将"人的  相似文献   

14.
<正>国外媒体涉华报道有着固定的模式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对新中国领导人的报道长期存在妖魔化、片面化的倾向。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整体国力的稳步增强,外媒对中国领导人的报道逐渐呈现出客观、多元、平和的新具象,报道方式也有一些新特点,对国内大众传媒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一、外媒报道方式的新特点综合利用新媒体,突出报道方式的立体性。国外媒体对中国领导人形象的塑造早已不局限于单一的、教条而机械的纸质描述,取而代之的是利用  相似文献   

15.
孙代尧 《人民论坛》2013,(10):28-29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共产党领导精英的流动,基于两个基本面向:一是党的精英群体的整体流动路向,这是观察政党适应现代化的能力和自身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二是处于这个群体顶端的领导人的权力更替机制,这是衡量政治制度化和政治理性化程度的标尺。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同顾20年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不寻常历史,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先导;没有思想的不断解放,就没有中国20年的大发展,就没有今天生机勃勃的大好局面。历史再次雄辩地证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和建设就能取得不断胜利;背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事业就会受到挫折。20年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在如何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一个人口大省。9400多万人口中有8000多万在农村,国内生产总值中有50%以上靠农业和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省社会大局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当前我省农村的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长期积累的矛盾和发展中的问题也不  相似文献   

18.
吴雪芬 《前沿》2008,(4):59-61
中国共产党一诞生就是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为己任的政党,它要完成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就必须首先是个革命的组织。通过革命的方式,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在建国后的曲折进程中,革命式的方式是用来进行建设的主要载体,因此革命组织的建设性转换一直没有提到日程上来。改革开放以来,改换共产党组织的革命气质使之变为一个建设型的组织,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以及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现代转型,以制度化程度的提高和党内民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现代化,目标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而观念或意识形态的现代化则是一个尤为关键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中央要有权威,加强中央的权威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功的关键。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权威问题的论述,自觉地、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央权威,对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维护中央权威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政》2006,(11):48-48
安徽省蚌埠市民政局局长凌建东认为,民政战线要切实肩负起“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历史重任,就必须注重强化“四种意识”、打造“四型民政”。一是强化大局意识,打造强势民政。有为才能有位。没有民政工作的强势,就没有民政部门的强势.没有大局的稳定.就没有民政事业的发展。民政部门面对着城乡成千上万的弱势群体,如果不能把“六位一体“的民政救助工作做大做强.不能更好地为这些特殊服务对象排忧解难.就是作为不到位甚至是不作为,也就谈不上有多么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