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健宁 《人民论坛》2014,(3):104-106
互联网金融在推动金融产业改革和创新、实现金融普惠性上具有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但在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文章在总结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和积极影响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金融监管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金融征信的发展是互联网金融时代下需要重点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互联网金融征信的支撑。要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征信发展,搭建互联网金融征信法律和制度体系、明确互联网金融征信标准和主体权益、健全互联网金融征信监管与运行模式,更好地满足互联网时代经济及金融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技术进步、金融深化、客户群体变化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多元化投融资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互联网金融在为金融业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对我们的金融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汇聚政府部门、从业机构、社会公众多方力量,共同完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属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传统金融的融合再生,随着信息的不断更新,金融业具有了新的意义与使命,并且表现出跨行业、跨部门和业务交叉的特点。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已经逐渐形成新的态势,就目前而言,其尚未形成标准和规范的金融生态,且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不善,导致互联网金融频繁出现提现困难、高额附加费、诈骗等问题,对金融稳定以及消费者利益都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政府只有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引导与监管,才能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存在着融合、互动的关系,两者的发展目标一致,且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为更好地利用互联网金融工具,积极驱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未来的关键在于健全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标准,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进行优化,引导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资金向实体经济转移。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掀起"双创"活动,而在此期间,我国互联网金融获得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能够支持"双创"活动开展,但与此同时,作为新事物的互联网金融也存在诸多弊端。因此,要想让互联网金融在"双创"活动中起到积极作用,必须对当前的互联网金融热潮进行理性思考,促进其规范化发展,使之真正助力"双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其典型业态包括互联网支付、P2P网贷、众筹融资、基金理财、保险销售、电商小贷等。积极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发展是进一步发挥金融市场功能、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增强金融业整体实力的有力举措。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在某些领域已实现了初步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支持政策不明确、产业布局不合理,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当前,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结合的新兴领域,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它所蕴含的技术风险、非法集资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因此,关于如何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促进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一、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与存在问题(一)互联网金融发展基本情况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第三方支付、网络理财、  相似文献   

9.
姚咏梅 《北京观察》2014,(11):50-51
正东城区政协委员沙龙瞄准互联网金融这个与区域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前沿话题,并就其中一些核心问题持续关注、大胆建言,不仅有助于提升东城政协委员的履职品质和履职能力,更能够对地区经济建设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为了探讨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状况、未来发展模式、增长方向等问题,9月23日,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召集部分在互联网金融业界具有影响的企业家和研究者,主办了"东城区政协委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金融是当今网络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顺应各方需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但是,互联网金融也存在金融风险,如果缺乏有效监管,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演变成金融危机。因此,在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如火如荼阶段,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市场的作用和影响,规避其对金融安全的冲击,重新界定互联网金融机构法律地位、构建多层次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切实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11.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飞跃式地发展,给整个社会经济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起到了非常好的鲶鱼效应。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热潮,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但由于缺乏对问题实质的考究,从而引起了广泛争议,所得结论值得商榷。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界定、两者关系、功能定位、监管之策、未来趋势等五个颇具热议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澄清,理性客观地去认识互联网金融,从而有效避免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战略规划和市场选择上的偏误。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与传统的金融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拥有一系列独特的优势,我国互联网金融抓住时代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契机,无论从规模还是形式上,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其爆发性的成长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诱发了一系列风险和问题,加强监管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金融作为网络时代下的一种金融创新,自产生之日起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不断给传统金融领域带来各种挑战与冲击。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风险,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发生的安全隐患问题也越来越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互联网金融稳定、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金融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联姻,诸多商业模式变革和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了金融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的深刻变化,催生了众多互联网金融的新业态。从业务功能角度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可分为四大类:支付平台型、融资平台型、理财平台型和服务平台型。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应采取一种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辩证地看待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在充分肯定其带给我们生活的便捷、效率的提高等积极效应的同时,注意识别和防范其蕴含的各种风险,加强监管,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以第三方支付及P2P网络贷款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与此同时,受自身盈利模式和外部监管缺乏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容易引发非法融资问题。要规避非法融资,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平台自身应树立合规意识,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应拒绝高利诱惑,政府部门也应加强外部监管。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谱系的概念,涵盖因为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精神的影响,从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交易所等中介和市场,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对应的无金融中介或市场情形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1]。我国中央银行在《2013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互联网金融业在资金需求方与资金供给方之间提供了有别与传统银行业和证券市场的新渠道,提高了资金融通效率,是现有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2]。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认识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完全颠覆传统金融的形式;另一种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一种补充。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经济社会,运用SWOT进行分析,可以呈现互联网金融的许多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消费金融将在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我国消费金融在经历起步、探索、发展等阶段后,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融合,呈现出新特点。但由于过快增长,也积聚了一定风险。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契机、新需求,直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升内生的风控能力和水平,是消费金融能否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结合的新产物,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互联网金融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有机手段,但伴随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会产生资金安全等方面的法律问题。因此,必须借助法律手段,实现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代表传统金融机构的银行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后,如何保全自身的地位,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发展思路成为重要问题。只有了解互联网金融优势在哪,从理财产品、支付平台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做出创新与改进措施,才能够实现金融业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传统金融行业融合形成的新产业与新业态,是共享经济的重要创新实践,目前P2P网络借贷是其主要形态。互联网金融有助于创新金融产品、提升资金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金融运营去中介化、推动PPP模式的广泛应用等,但由于监管缺失及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近年来我国P2P网络借贷问题频发,互联网金融遭遇发展障碍。针对上述问题,应通过制定完整的借贷规则、细化P2P网络借贷平台、加大监管力度、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等措施,促进和规范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