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新法     
《人民公安》2014,(24):22-25
<正>1确定抗战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2014年2月27日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指出,为了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缅怀英烈和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  相似文献   

2.
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相似文献   

3.
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本次常委会于2月25日下午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和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以下称"两个决定"(草案))进行了分组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一致认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  相似文献   

4.
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表决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和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两个决定”均获全票通过。表决结果一公布,会场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5.
行政扫描     
正2014年2月21日,《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发布。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等合作开展的海外调查显示,多数国际民众认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形象属性,并认为中国已成为当代世界大国。2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小组首次会议,要求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习近平任小组组长。同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全面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还有  相似文献   

6.
<正>马年早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两个法定纪念日: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消息传出,美国抗战史实维护会元老、《美华论坛》(Chinese American Forum)英文杂志董事长兼总编辑田长焯先生,欣然告诉笔者:这两个法定纪念日的设立,代表了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心声。同时指出,早在1993年12月12日,旧金山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就将每年12月13日议定为追悼和哀思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日。接着,他叙介了参与华人华侨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7.
朱成山 《群众》2014,(4):56-56
<正>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既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也是对生者的抚慰和教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12月13日,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受难历史的记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法案的设立和实行,既是对法西斯  相似文献   

8.
包晓峰 《今日浙江》2014,(24):37-39
正一今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  相似文献   

9.
行政扫描     
<正>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自2014年7月7日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六次发表重要讲话,包括:2014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2015年7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相似文献   

10.
《群众》2016,(12)
正《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奠先辈,牢记历史,凝聚共识,在国人眼里,具有和居安思危、整军经武、奋起反击侵略者同样重要的意义。为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侵华期间遭到杀戮的死难者,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  相似文献   

11.
正二战以后,主要参战国政府和许多国际组织大多都设立了纪念日或哀悼日。用国家公祭仪式来祭奠死难者,牢记和平背后之巨大牺牲,形成国家、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成为一项国际惯例。2014年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从2014年  相似文献   

12.
《群众》2017,(24)
正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南京大屠杀最年长的幸存者管光镜老人与世长辞,享年100岁。消息传来,令人哀痛,但这也再次提醒我们,死亡从来不是终点,遗忘才是。原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15年国际大屠杀纪念日的致辞中提到:大屠杀的幸存者不会与我们永远相伴,但他们所传递的精神、启示和教训必须保存下去。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  相似文献   

13.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是固化南京大屠杀史实的重器,是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17,(24)
正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习近平、俞正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仪式。80年前,侵华日军侵入南京,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惨案发生,30万同胞惨遭杀戮。2014年,中国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联合国大会宣布1995年是“各国人民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死难者国际年”,并决定于今年10月8日召开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大会。9月2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届时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万人纪念大会,国家领导人及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代表将在会上讲话,报刊将组织文章和发表社论,有关部门将组织学术讨论会。5月8日是欧洲胜利日,英、法等国均举行纪念活动。英国邀请50余国首脑参加为期三天的庆典。5月9日是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纪念日,俄罗斯在7、8、9日举行三天庆…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后,亲切会见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亲属代表。习近平说,无论历史的美好,还是历史的灾难,都需要真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  相似文献   

17.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我受委员长会议委托,作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77周年祭,也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主持公祭仪式。全国各地以不同方式开展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19.
江东平 《群众》2022,(23):28-2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国家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表达的是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的是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年来,已经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警醒和告诫人们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必须凝聚起维护人类正义与和平的强大力量,决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2月27日,中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一项决定,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是史无前例的法律决定,必将在海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设立这一国家公祭日?国际的惯例如果回顾二战以来的历史,不难发现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采取种种不同的方式,悼念在二战中牺牲的民众,并且这类的纪念性活动一直坚持至今,吸引着各种各样的人们缅怀战争受难者,同时对历史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