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提高,公民对于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逐渐加强,甚至会通过诉讼方式来维护个人的隐私权.保护隐私也不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它已经被人们广泛熟知,对传统隐私权的侵害也没有引起太多的社会问题.但是,网络的普及给个人隐私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那些不为人知的个人隐私瞬间在网络中病毒式的扩散,已经严重打扰到公民个人的安静生活甚至影响到事业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对概念进行范围确定,并从各种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入手,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现有我国的法律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以期对保护网络隐私权有所益处.  相似文献   

2.
胡柏 《法制与社会》2012,(23):12-13
隐私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民事权利.保护个人隐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在法律层面上还未形成系统的隐私权保护制度.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进程中,有必要深入研究隐私权保护的一些基本问题,逐步健全完善隐私权保护制度,保障好公民的民事权益.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进入信息时代,个人隐私受到侵犯的事件频频发生,对隐私权的保护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当今世界有许多国家不仅在侵权法或普通法中对隐私权进行了保护,还在判例或成文法中确认了隐私权的宪法权利属性,从宪法高度保护个人隐私权,而相比之下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仍不够完善,宪法中没有对隐私权的明确规定,只是间接对其进行了不完全保护。本文从宪法对隐私权进行保护的必要性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宪法法规、宪法效力及相关配套制度几方面提出了完善隐私权保障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隐私权是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它表达了人们内心追求独立安宁的渴望,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个人隐私受到空前的威胁和挑战。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已成为制约网络业发展的瓶颈,也成为隐私权法律制度中的热点问题。而在我国,对网络空间隐私权的保护,尚处于开创阶段,有必要借鉴国外已有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法律。  相似文献   

5.
张璐 《法制与社会》2010,(5):288-288
随着《物权法》的顺利颁布,我国侵权法立法工作也已提上工作日程。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意识到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自1890年隐私权概念第一次被提出,关于隐私权的内涵和外延等基本理论问题,国内外都存在较大争议,存在不同的学说和观点。隐私权的定义和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是研究隐私权理论和在实践中如何保护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隐私权这一法律概念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论隐私的法律保护范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私权是自然人人格权的重要内容 ,但并不是所有的隐私都应得到法律的保护 ,法律保护的隐私的范围应严格限定为具有合法性的个人隐私。由于我国现行立法没有对隐私做出具体的规定 ,一方面使得公民的隐私权难以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 ;另一方面又有试图将隐私范围扩大化的倾向 ,并使隐私权超出合理的范围而与其他权利相冲突。  相似文献   

7.
刘敏 《法制与社会》2012,(6):114-115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尤其是"人肉搜索"引擎被广泛运用后,个人隐私状况已成为人们极为关切的问题,人们越加重视隐私权的保护。对隐私权进行法经济学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从多个角度认清隐私权侵权和保护的内在逻辑。本文运用法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对隐私权进行法经济学分析的前提、动因进行探讨。以"人肉搜索"事件为对象对我国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分析,从而提出完善我国隐私权法律制度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权利意识的逐渐增强,隐私和隐私权逐渐为整个社会所关注。然而,在现阶段,侵犯隐私权的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有关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制度依然不够健全,我国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存在侵权的定性模糊、侵权人责任承担的方式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加强我国隐私权的保护,尤其是民事立法上的保护,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从隐私权的定义、构成要素、隐私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就隐私权保护作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论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得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这种状况已经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强化对网络空间的个人数据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已成为国际社会立法的当务之急。本文从隐私权的传统界定与保护入手 ,引出网络隐私权的内容和保护领域 ;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现阶段网络空间存在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种种现象 ,揭示了保护网络隐私权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最后介绍了美国和欧盟两种不同的法律保护体系的特点 ,借鉴先进法域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 ,提出了我国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迈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因公民个人隐私泄漏而导致个人利益受损甚至人身受到伤害的事件屡见不鲜。个人隐私权保护制度的缺失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本文分析了隐私权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了完善隐私权保护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李俊明 《河北法学》2004,22(1):30-33
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侵害公民个人隐私的行为也不断发生,保护公民隐私权已成为我国法学界的共识。我国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还需要在立法上加以完善,同时对隐私权的保护也需要进行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谢平尧 《法制与社会》2013,(19):236-23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权利意识逐渐提高,隐私权逐渐成为一项普遍受到社会关注的新兴人格权。我国现阶段法律制度对隐私权的保护却不够健全,导致隐私权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分析了隐私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隐私权立法和司法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网络隐私权是隐私权在网络中的延伸,当今世界各国都意识到对网络隐私权进行法律保护的紧迫性,而目前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隐私权。只是通过名誉权的规定对其进行保护,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更属立法空白。因此应试着借鉴相关国外保护模式,结合我国国情,以立法规制为主导,辅之以行业自律,技术保护和政府监管,同时,树立公民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以实现对网络隐私权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4.
高扬 《法制与社会》2013,(31):158-159
二十一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社会,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但信惠时代给大家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人们开始担心起来,比如说骚扰电话、人肉搜索及各种诈骗信息的出现.人们电脑中的私人图片与信息也突然会被不怀好意者公开,这使人们的隐私权严重受到侵犯.尤其是对于企业高管人士来说,一些内部资料的丢失以及商业信息的泄露将为公司带来巨大损失.信息时代有利有弊,但是人们无法避免在信息时代中生活,社会各界许多人士希望通过法律来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基于此,本文将从隐私权到个人信息权的发展着手,对个人信息法律保护进行了一系列立法设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林泽 《法制与社会》2010,(32):65-66
21世纪,人类步入了网络时代。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个人隐私在网络空间的安全性不断受到威胁,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问题日益凸显。在我国,加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在对网络隐私权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其侵权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的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借鉴国外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模式,提出了构建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体系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丁雷 《法制与社会》2011,(18):176-177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像一张大网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问题,如果保护好互联网中的个人隐私既是一项技术性的挑战,也是立法需要填补的空白,网络隐私权应运而生。我们在享受着网络的快捷方便的同时如何预防、规范和救济数字化网络信息环境下的个人隐私侵权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网络隐私权是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中的延伸。本文拟将从国内现实存在的情况深入探讨网络隐私权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网络环境下,侵害隐私权的方式主要有非法利用网络收集个人信息,非法通过网络公布个人信息、宣扬个人隐私,发送垃圾信息等,针对网络时代侵害隐私权的情况,我国应制定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8.
《侵权责任法》以列举的方式将隐私权确定为一项基本民事权利,人肉搜索公开个人信息涉及侵权法上的隐私权保护。人肉搜索第一案的终审判决表明,网络环境中的个人隐私同样受到法律保护。本文首先对该案进行简要回顾并阐述人肉搜索的社会功能定位,然后针对网络环境中隐私权保护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侵权责任法》中的相关条款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19.
任洁  王碧琴 《法制与社会》2014,(11):238-240
本文针对我国隐私权保护的现状探讨了信息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对策:提出采取分类保护的方法实现信息隐私权保护的实质公平,分别对政府官员的信息隐私权保护、公众人物的信息隐私权保护、未成年人的信息隐私权保护、特殊人群的信息隐私权保护的方法进行了设想和论证;通过规范政府及优势机构对个人信息的搜集披露规则并通过行业自律规范的完善为信息隐私权保护提出具体设想。既充分保护公民隐私权,又不妨碍信息发展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20.
隐私权是公民一项独立的人格权,网络隐私权是传统隐私权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仍然属于人格权的范畴.为适应社会、技术的发展和公民对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需求,应通过立法、行业自律、国际合作、技术保护以及提高公民隐私权保护意识等系统化的保护措施来保障个人在网络社会的隐私权,建立健全网络隐私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的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和明确企业在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方面的责任与义务,以保护公民在网络时代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