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蓝宇 《法制与社会》2014,(2):111-113
当下我国刑事审判的公众认同度偏低的现状有较复杂的现实成因。网络民意作为新兴民意,对于刑事审判既可实施有效监督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人民法院应对接网络民意,构建网络民意与刑事审判之间互动和衡平的机制以促进司法公正之实现,同时获得公众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2.
刘兰秋 《行政与法》2006,42(5):119-121
我国检察机关的刑事审判监督权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造成了刑事诉讼实践的紊乱。本文欲从历史的角度、比较法的角度以及实践的角度,对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审判监督权作一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审判监督权的改造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刑事和解法律监督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和解是一项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被司法机关大力推广的制度,但刑事和解目前却存在着行政权随意僭越司法权、被片面理解为民事赔偿等不足。本文从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角度论述了由检察机关对侦查环节与审判环节的刑事和解进行监督、由人民监督员和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机制对检察环节的刑事和解进行监督的设想,并对监督程序进行了初步论证与设计。  相似文献   

4.
刑事审判法律监督是我国法律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内容。一、有效履行刑事审判期限监督职能的理论依据从学理角度而言,刑事审判法律监督有两层含义,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从审判案件角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原因,探索以审判促进和保障和谐社会建设之路,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和四川省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组成课题组,以全省2003年至2007年5年审理的案件为基础,采取调查、座谈、访谈、收集典型案例等方法,重点从法院审理的案件中归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全省三级法院5年来审理刑事、民商事、行政案件  相似文献   

6.
牟军 《北方法学》2016,(4):124-137
从证据手段在审判中的运用来看,以卷证为基础的欧陆主要法治国家的刑事审判可以界定为一种技术审判,而英美以口证为主要手段的刑事审判大致属于一种经验审判。我国普遍运用卷证的刑事审判也可归为一种技术审判方式,但由于对卷证的过度依赖、司法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和刑事卷证运用的程序性制约机制的欠缺,导致我国技术审判的异化。当下推行的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并非是对刑事卷证运用的根本否定,相反,为我国刑事卷证在审判中运用的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增强刑事审判的透明度,体现刑事审判的公正性,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我国的刑事审判采取了以公开审理为原则,以不公开审理为例外的审判形式。但在这两种审判模式中,有关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我国法律则没有过多谈及,仅是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应当公开审理,且此规定中对个人隐私的把握标准亦很不明确。本文中,作者拟以"个人隐私"为视角对刑事审判中的公开及不公开审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的刑事审判实践中,存在刑事审判吸纳不真实的民意、不吸纳民意、过度吸纳民意和直接吸纳民意的误区,使得刑事审判或者与民意脱节、或者沦为民意的附庸。正确处理刑事审判和民意的关系,要求刑事审判既要吸纳民意的合理诉求又要对吸纳民意的风险保持警惕,即要做到有限度地吸纳民意。刑事审判吸纳民意应遵循充分甄别原则、适度吸纳原则、程序吸纳原则,并建立民意采集和甄别机制、民意引导机制、民意吸纳机制。  相似文献   

9.
刘会慧 《法制与社会》2010,(19):131-131
东京审判作为国际特设刑事法庭,是国际刑事审判的早期模式,这一针对二战战犯而设立的国际法庭,抚慰了人们那段痛苦的记忆。本文从国际组织角度,由其设立到审判过程,围绕《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的内容,旨在从回顾中梳理出它在国际刑事审判发展脉络中的贡献和教训。  相似文献   

10.
安滢 《法制与社会》2013,(13):105-106
在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与作用日益加大,公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也愈加增强,这一趋势在刑事司法方面也颇为显著。社会舆论作为表达公众民意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我国公民言论自由权与新闻监督权的体现形式,在实践中,社会舆论也对刑事案件中的定罪与量刑产生着某种影响。近年来有许多典型的刑事案件,例如药家鑫案、许霆案、张金柱案等,在刑事审判的过程中,都能够充分的体现出,社会舆论对刑事司法在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与介入。  相似文献   

11.
刑事审判监督机制是保证审判质量,确保司法公正的重要举措。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刑事审判制度的设计及运作,无不将刑事审判监督机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加以构建,既吸收了西方的法制监督理论,也考虑到当时的国情,建立了一个从正规的监察院到普通的社会民众的庞大的刑事审判监督体系,对防止刑事错案、杜绝司法腐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于晓燕 《法制与社会》2012,(27):118-119
随着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的加快及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社会对于公共事务的认知在在加强,对公共事务及社会事务的参与感也随之加强,民众要求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的意愿也越发迫切.司法权作为公共权力的一种,成为了社会公众对之进行监督的重要对象.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渗透了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社会公众对社会事务进行监督和关注的重要媒介.民事案件尤其是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媒体对案件的审理过程及审判结果有着极大的兴趣.媒体报道与民事审判就本质来讲,其价值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追求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的实现,所以媒体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事审判,对审判过程的透明性及审判结果的公正性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媒体审判自身具有的特定及运作方式,加之对大众媒体监督司法审判的立法缺失,实践中媒体在司法活动中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利于审判公正与中立.本文从媒体报道与民事审判的关系及媒体审判的功能方面,进行进一步阐述,结合我国司法实践,提出改革和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要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刑事审判人员在办案中须做到宽严相济,不枉不纵","要建立并规范非监禁刑的执行工作机制"……在  相似文献   

14.
吴英案作为有重大争议的死刑案件,引起了民众的广泛热议并迅速转化为一起公共案件。从刑事实体法的角度来看吴英案,我们很容易陷入困局。从刑事程序法的角度,通过构建民众直接参与刑事审判的机制,引入作为例外的"疑罪从轻"规则,推行死刑复核程序的诉讼化回归,将为我们解决有重大争议的死刑案件中的现实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举证责任分配与刑事审判模式改革罗本琦90年代以来,我国法学界围绕刑事审判模式的改革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理论研究的成就直接推动了1996年新《刑事诉讼法》的出台,并在立法中得到较大程度的体现。然而,不论从理论研究的现状还是从立法角度来看,我国刑事审判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冯俊伟 《中国法学》2023,(1):263-282
如何理解刑事证据是刑事证据法的核心问题之一。传统研究认为刑事证据法主要作用于审判阶段的定罪问题,对刑事证据的理解也更多从结果角度、静态角度进行,忽视了对证据生成、收集、保存、提出等过程的整体关注。刑事证据的“生命流程”从整体刑事诉讼程序出发,关注证据生成、收集、保存、提出、运用等整个过程,展现证据流转的动态变化,强调证据的可追溯性。从过程视角审视刑事证据,强化了审前证据与审判证据的连接,将证据法置于一个更宽阔的发展平台,有助于促进我国证据法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变革。  相似文献   

17.
价值认知是社会主体通过感性和理性的形式对客观事物的价值及其本质的认识活动.它包括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两个方面。就刑事审判而言.对刑事审判价值认知同样包括对刑事审判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两个方面。刑事审判价值评价就是对刑事审判价值的本质属性作出的反应和判断.而刑事审判价值选择则是在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客观事物的多项价值中确定更为基本的且更为重要的价值。正是在这种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中逐步形成了刑事审判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法理的角度,深刻分析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刑事审判的实质:在人治体制中它是一个政治问题,其结果取决于各种政治势力的较量;在法治体制中它是一个法律问题,审判结果趋向正义.我国刑事审判中存在的非理性因素,阻碍了正义的实现.只有按照法治的要求改革我国的政治体制和司法制度,才能保证我国的刑事审判走向正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社会治理的一项指导性政策,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形势下刑事司法工作的总体把握,也意味着对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并在审判工作中积极予以贯彻执行成为当前刑事审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是人民法院发挥刑事审判职能,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本文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20.
共同过失犯罪应成立共同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共同过失犯罪能否成立共同犯罪的问题,国内外刑法理论界长期存在着争议.面对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本文从犯罪论、刑事责任、刑事立法、刑事政策等角度论证了共同过失犯罪应当成立共同犯罪.这不仅解决了司法审判实践中所遇到的难题,也贯彻了我国罪责刑相一致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