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失业下岗问题的产生,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怪异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隐性就业”问题。与失业下岗相关联的“隐性就业”是指,一部分名义上失业或下岗的人员,实际上是有工作和有收入的。但是,这部分人无论是在正式统计中,还是在他们自己填答的各种登记表中,都显示为失业下岗。这就使得我国失业问题变得异常复杂,连真实的失业人口数字也搞不清楚。  相似文献   

2.
苏枫 《小康》2010,(4):38-39
2010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详:“无论是农民工就业,还是大学生就业,以及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都时刻摆在我心里。因为我认为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几天之后,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广大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十六届五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在“十一五”期间关于“发展目标”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阐述中.都提出了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持续增加城镇就业岗位的要求.并指出.积极促进社会和谐.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这说明。做好就业工作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认真思考.并着力加以推进的重要工作。结合对《“十一五”规划建议》的学习理解,笔者以为.无论是在认识连是操作的层面上.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实现这样一个转变。即:做好就业工作,要实现从强调扩大就业总量到注重就业数量和提高就业质量并重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谭颖 《群众》2013,(7):I0039-I0041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我国当前正遭遇“最难就业季”,促进就业除了要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更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既能够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又有助于解决当前目益严峻的就业难题,可谓一举两得,也与“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相契合,尤其应当成为江苏各地实行积极就业政策的首选。  相似文献   

5.
陈颐 《群众》2008,(3):34-35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现“劳有所得”首先必须“劳有岗位”。今后一段时间内,我省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改善民生首先要实现相对充分的就业,而要真正有效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空间,增加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6.
去年我省就业工作时刻关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三大人群”,注重发展经济拉动就业、落实政策促进就业、优化服务助推就业“三个环节”,就业工作模式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过去注重扩大就业,向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并重的转变,积极实施援企稳岗措施,将减少失业的防线提前到稳定就业岗位;二是由过去注重帮扶就业,向注重帮扶就业与促进创业并重转变,  相似文献   

7.
金旺 《现代人事》2003,(10):38-39
“良禽择木而栖”,“玉在椟中求善价,钗在奁中待时飞。”这一直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仅是一个个人问题,而且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普遍社会现象。那么,国外大学毕业生是如何就业的呢?  相似文献   

8.
周文魁 《群众》2020,(10):47-4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作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任务。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无论是做好“六稳”工作还是落实“六保”任务,都将就业摆在首位。做好就业工作,才能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尽快推动经济发展重回正轨。  相似文献   

9.
《协商论坛》2009,(2):21-2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就业方略,将扩大就业提升到战略高度,把创业作为带动就业的核心动力。这是在全面总结我国就业工作的实践,深入认识扩大就业的规律,科学分析未来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兰亚明 《群众》2013,(10):77-78
大学生就业的“量”与“质”分别对应于“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量”是“质”的基础,如果就业不充分、失业率过高,那肯定谈不上就业质量好;但是,如果不考虑就业质量的提升,“质”的低水平、粗放型,不仅造成人才浪费、教育资源浪费,而且制约用人单位的效益提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人们对职业技能认识的逐步提高,手中握有几张“证书”已经成为就业的重要筹码。需求的红火孕育着无限商机,许多人都盯着职监培训这个巨大的金矿,希冀从中分得一杯羹。2009年,在就业岗位需求不足的现实面前,无论是大学生还是进城务工人员,无论是职场白领还是自谋职业的创业者,走进职业培训市场,  相似文献   

12.
张颖 《人民论坛》2023,(7):107-109
青年就业力是青年作为就业主体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呈现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它既包括促进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提升的软实力,也包括岗位胜任、职业潜力发挥等硬实力。青年就业力的提升,关系青年群体就业问题的解决,也关系青年劳动力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坚持“一个观点”,建立“双向认知”,培养“三种情怀”,修炼“四项技能”,是提升青年群体可持续就业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最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将“就业优先”列为“十二五”就业规划的方针和主线。为什么要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如何理解就业优先战略?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生出现“考研热”“考证热”“考编热”“慢就业”等教育和就业热点现象,就业观念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2003—2021年间的10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特点和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和理论解释,并分学历层次、院校类型、学科门类、性别维度进行了差异性比较。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毕业生就业观念最突出的特点是偏好经济价值和个人价值,而社会价值一直未得到重视。第二,2003—2021年,毕业生就业观念呈现明显的变化,对经济价值的重视程度超过个人价值。第三,就业观念存在异质性。相对而言,博士生更看重个人价值,硕士生更看重经济价值,本科生较看重个人价值,专科生更看重工作性质;“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更看重经济价值,高职高专、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毕业生更看重个人价值;人文学科毕业生更看重个人价值,社会学科毕业生更看重单位性质,理工学科毕业生更看重经济价值,其他学科毕业生更看重社会价值;男性毕业生更看重工作性质和个人价值。  相似文献   

15.
高飞 《青年论坛》2008,(3):42-44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峻,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就业,对残疾人来说是安身立命的依靠,是走向社会的充分体现,是残疾人发掘个人特长、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为了给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做好服务,黄石市残疾人就业中心注意克服“六个难点”,努力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7.
陈锐 《群众》2013,(7):I0043-I0044
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指通过激发个体创业带动就业,也包括通过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如果说前者是“小创业”,后者则是“创大业”,更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今年,吉林省松原市实施“一增,两个强化,三项活动,四个注重,五项系列服务”,简称“12345”工程,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一增”:是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通过壮大民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兴办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大力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组织跨省、跨国劳务输出,努力实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改变了“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模式,正在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绝大多数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与此相配套,各地区及高等学校还相继开办  相似文献   

20.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福建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将扩大就业、保障民生摆在优先位置,f福建省省政府已确定2011年就业指标任务是新增就业60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在新的一年里,福建省在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的基础上,各级人社部门及就业机构拟从“十个扩大”方面做工作,确保2011年各项就业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