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公安研究》2009,(11):93-93
潘泽泉在《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撰文认为,空间的社会学研究成为社会学领域近几年一个热门话题,空间转向,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社会学知识范式的某种修正,社会空间涵括了丰盈的话语场域、经验性事实或想象力限度,通过对西方社会学知识史的回顾和总结以及有关空间的经验社会学研究的思考,空间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或分类概念且为整个知识的一个重要基础,空间的逻辑和运作机制能帮助我们重新推演发展出理解社会的一个不同的新的知识系统,将空间概念发展成一种重要的、旨在解释人类行动的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2.
空间和社会空间是哲学和社会科学中的重要范畴。社会空间是基于主体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主体意志与作为外在物的客体的统一体,它是一种人类实践,是人类行动的过程。社会空间这一重要范畴是对传统主客体二元论哲学的一种消解,也是对权利要素论的消解。法律权利无论在逻辑层面还是在历史层面,在本质上都可以被理解为是社会空间,法律权利的逻辑与历史的背后隐藏着空间的逻辑与历史。此外,社会空间理论可以为法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刘氚  何绍辉 《求索》2014,(2):34-38
诉苦是民众在日常生活进行利益表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抗争技术。从诉苦倚用客体看,民众在日常利益表达与抗争中塑造出了通过身体、身份和话语的诉苦等类型繁多的诉苦方式。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之所以诉苦,很大程度上因其生存遭遇某种苦难或陷入某种困境,为此他们常借用“哭”、“闹”和“诉诸情感”等策略和技术。在对作为重要学术资源与知识生产场地的中国农村社会生活进行理解与解释时,我们不仅要以底层视角认识和解读历史;同时,亦须以底层视角来分析和理解当下,既要记录千万普通百姓的“已逝去”的社会生活,更要关注其当下“正在发生”的社会事实。  相似文献   

4.
国内的身体美学研究主要有三条路径:其一是对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身体凸显现象进行文化批判的或政治学的研究;其二是发掘中国古典哲学及美学中的身体理论资源,从"身体"的角度重新理解和阐释它们;其三是对身体美学自身的研究对象、理论内涵等进行论证梳理。身体美学作为一种致力于反抗意识美学的学术话语,应当以身体作为主体来探讨身体本身的活动的审美性,但也绝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和活动,而是实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学界关于身体美学的研究启示我们,身体作为主体的活动是一种对世界具有创生意义的活动,社会、文化的基础就在于这种身体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刘博 《青年探索》2014,(4):59-65
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制度性设置与劳动过程的规则化安排,S市OR会所内的服务员们展现出一个具有主体认同意义与复杂社会联系的日常工作世界,他们对自我的认知以及所处社会现实环境的判断受到源自于身体经验的深刻影响,身体的技术化与规则化训练促使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具有爆发力、游离感与错位性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自我意义上的个体劳动实践,服务业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方式与身份意识的形成是一种身体化选择的结果,并通过身体技术的运作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一”和“多”的关系历来是西方哲学的主题,而近代哲学从康德开始对主客体关系的审视,无不充分体现出西方哲学通过同一性原则把握世界的终极意图。阿尔都塞偶然相遇唯物主义思想不仅是他对早期结构主义思索的理论升华,也是他晚期致力于一种超越唯物和唯心之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理论构建,更为当代后马克思主义“差异性”“多元性”“不确定性”思想开辟了道路。如何解蔽阿尔都塞偶然相遇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审思,是时代给予我们的问题。从“非同一性”这个全新视角来挖掘偶然相遇唯物主义的理论意涵,不仅能让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阿尔都塞晚期思想中偶然性和相遇的逻辑,也得以重新思考哲学思想史中有关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基本问题,提出了马克思唯物主义者一种可能的、全新的生存样态,以能动地回应当代社会的微观实践。  相似文献   

7.
张良  徐海晋 《公安学刊》2011,(4):103-105
以“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来定位逻辑教学,应该说是当今学界的普遍共识,其合理性、科学性也是显见的,但这样的定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逻辑教学在目前高教体系中的尴尬处境。在日趋专业化的教学体系中,可以从转变基本观念、切实承担逻辑教学在专业教育中相应的任务和职能、“将实战案例、重要信息资料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角度来思考逻辑教学的出路,或者能够“换”来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变中,社区居委会实际上承担着两种角色:一是准行政化社区组织。二是居民自治社区组织。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这种双重身份使社区居委会遵循着两种看似矛盾、实际却并行不悖的实践逻辑:一是追求“行政合法性”的逻辑,二是追求“社会合法性”的逻辑。二者是社区居委会在谋求生存空间过程中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9.
体育是一个国家社会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和重要标志之一。体育经济学是人类文明的必然产物。体育也是生产力经济是体育的基础,决定了体育的发展。体育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人类通过一系列有意识的体育实践活动,改进人类的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进而提高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加强以改造社会环境从而保证生产目的的全面实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能直接增强人体的实践活动,因而体育也是生产力,是生产生产力的生产力。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规模和水平依赖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体制结构和经济发展水…  相似文献   

10.
徐晓海 《长白学刊》2009,(3):110-113
社会正义的首要前提就是制度是否正义,没有正义的制度不可能实现社会正义的目标。而以日常生活为根基、向生活世界回归,在生活世界中重新评价并协调各种制度正义观,能避免正义观念、正义评价和正义制度的片面性。制度正义原则确立的基础是日常生活世界,而确立日常生活中常人的主体地位,立足日常评价的基础性视野是制度正义实现的有效途径。这种思路不仅合逻辑,而且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松荣 《公安教育》2013,(12):46-49
“建设世界一流警官大学”是一个响亮的口号,更是一个明确的目标;是一种宏观的构想,更是一种具体的行动。建设世界一流警官大学,应该如何“行动”,这是摆在公安现役院校,也是公安现役部队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无论怎样急切,弄清“行动”的逻辑起点是首要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李永刚 《理论月刊》2023,(11):11-17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空间密切相关,是资本空间化与空间资本化的历程。亨利·列斐伏尔揭示了“空间拜物教”的实质,批判了“空间生产”,却囿于空间来理解作为劳动力的承担者的身体或生命,因而无法找到克服身体空间的拜物教的真正方法。哈特与奈格里则综合了福柯的生命政治思想与马克思的“一般智力”思想,以生命或身体的创造性力量为基点来理解生命政治生产。在后工业时代,生命政治生产这一在质上占有优势的生产方式构造了与其相应的社会,即以诸众平等占有生产资料的共同性为基础的“共同性社会”,其空间呈现形式是大都市。诸众反抗资本与权力对共同性的剥夺,力图实现都市民主与全球民主,即在大都市与全球两个层面上的空间正义。  相似文献   

13.
我们过去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形而上学地割裂了,导致了“知”的片面和“行”的盲目,但因此抹杀马克思的“改变世界”与一般哲学的批判意向或知行统一的差别是错误的。实践的观点并不能归结为理解历史的一种思维方式,而是把解释的逻辑看作是实践自己派生的,而且只有在人理解了自己的存在并愿意改变的时候,解释的逻辑才完成。马克思哲学并非不“看”,但唯一真实的“看”乃是实践的自身显示着的意义联系整体。  相似文献   

14.
热爱科学是我国宪法所要求的公民应具有的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科学与道德既有区别,也有一定联系。为了正确理解科学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谈谈什么是科学,什么是道德。人们对“科学”的理解不完全相同,并有各种各样的回答。从狭义的角度来说,科学就是包括技术在内的自然科学或不包括技术的纯粹的自然科学。例如,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的“科学”就是这个意思。一般来说,对科学最普遍、最通俗的解释是:“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这里是将“科学”作为人类知识的…  相似文献   

15.
陈晋 《思想战线》2021,47(5):29
通过长时段的田野调查与细腻的民族志研究,人类学家发现,现实中的法不仅意味着自上而下、抽象的外在规则,更对应千差万别的文化观念和相应的行为模式。有关法的知识与当地的道德秩序密不可分,人们对规则的认识亦是对世界的认识,同时也是对伦理化的社会关系的认识,因此,“法律”和“正确”难以二分。法的地方实践有坚实的社会基础,这一基础并不仅仅是地方的,而是区域或国家的,嵌入了宏观的权力网络。仪式提供了某种契机,促使当地人运用具体的知识和实践手段去落实和解决潜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深度学习强调理解性学习,是一种关注社会生活现实、尊重学生主体自觉、重视“结构与关联”的高水平认知活动。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必要的学习支架,通过问题情境、内容整合、迁移应用、学科实践等策略,引导学生强化生活、知识、实践的有机联系。一、紧密结合:知识与生活相联结思政课程强调“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关注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互动联结是教学的重点。我们要发挥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联动效应和情感效应,促进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结构分析范式和社会网络分析范式构成了社会学的两种主要研究范式,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也一直处于宰制地位。结构解释试图在个体之外寻找行动主义的根源,把结构作为深层秩序的规则总体和体系的潜在逻辑,结构决定了栖居其上物体的位置和功能,过于强调行动对结构的受动性和强制性;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大多把关系作为一种生产的资源(生产者模式),把网络看成是理解社会和行为的“基本建筑材料”,两者都忽视了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日常生活实践特征,忽视了人们能够创造自己生活世界和进行意义建构的能力,社会学研究需要一种面向日常生活实践的研究转向。  相似文献   

18.
全燕 《学习与实践》2024,(2):123-131
虚拟现实与我们共在已多年,当其携数字基础设施的强大力量回归后,成为重新定义用户生活体验和所在空间视角的媒介形式,并引发了独特的美学体验。围绕这一美学体验的中心问题不是虚拟对象是否真实存在,而是虚拟现实媒介如何将我们日常的感官和知觉能力虚拟化,从而使我们在虚拟世界中具有知觉主动性。虚拟现实媒介的美学逻辑表现在沉浸式美学体验和计算美学体验上。这些体验基于计算视觉文化的支持,强调物质世界可能总是悬浮在身体、技术和审美调解之间。主体似乎在审视着一个可以随意支配的世界,但忽略了他们自身也被算作其中的一部分。虚拟现实媒介并没有使世界变得触手可及,更多地是体现了海德格尔所描述的只剩下“技术关系”的境况。  相似文献   

19.
所谓知识女性,就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以创造、传播和应用科学文化知识为专门职业的女性脑力劳动者。知识女性是妇女这支伟大的人力资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巾帼建功”活动是由全国妇联联合中央12个单位于1992年春天发起,目的在于引导城镇妇女立足本职,积极进取,提高素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10年过去了,如何适应形势进一步创新,是“巾帼建功”活动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认为,知识女性作为在社会结构中占有一半比重的妇女中的精英,毫无疑问应成为新一轮“巾帼建功”活动的“主角”,为这一活…  相似文献   

20.
高婵 《前沿》2013,(18):64-65
列斐伏尔是一位和20世纪一同降生的现代法国思想大师,是西方学界公认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他提出了享誉世界的现代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并指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它已经融入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已然沦为异化的工具,人们已经被这个社会中的统治阶层所塑造的意识形态所操作本文通过对“消费受控制的科层制社会”这个消费社会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的深入分析,阐述了他关于消费社会理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研究列斐伏尔消费社会的理论对于探讨消费社会的各种优劣,树立一种合理的消费思想,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有着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