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清末民初,实业界和教育界有识之士在江苏各地创办了许多女子职业学校,向学生传授应用性知识,以培养女子技工和女性实业家.但由于全赖个人捐资办学,疏于统一管理,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学校定位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制约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尽管如此,当时女子职业教育的兴起仍构成了江苏教育近代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改善了女子的生存状态,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江苏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津田梅子是日本近代著名教育家,曾于1900年创办日本第一所私立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女子英学塾(今津田塾大学)。津田梅子提出的女子高等教育目标是:培养经济上独立、具有专门知识、品性高尚、体质健全的全面发展的女性人才。并有针对性地以英语教育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导师制、寄宿制等适合日本女性的教育方法等途径来实现该教育目标。虽然自明治以来日本女子教育思想一直以"良妻贤母"主义为主导,但以津田塾大学为依托的女子自立的教育思想却独树一帜,引导着人们对女子教育问题的不懈思考。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的女子解放思想可以为三个向度:身体解放—戒缠足;思想开化—兴女学;男女平等—倡女权。但不论是从身体、思想还是政治上争取女性的解放,都是梁启超试图塑造"新民"的一种途径,通过提高作为"国民之母"和"女国民"的女性的身心素质,进而实现强国保种梦想。他的女子解放思想关注的只是大写的虚拟的作为国家构成元素的女性,而不是小...  相似文献   

4.
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模式,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本文对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概况、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提出对我国职业教育带来的启示和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建校背景、学校前身、学校校长、建校时间、学校名称、规模概况、课程设置、学生运动及学校最终走向等方面的叙述,可以勾勒出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的基本面貌。该校填补了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空白,为培养中国近代第一批知识女性做出了贡献,在中国女子教育史上有着不可忽略的历史作用。另外,通过对史料的考证,可以发现燕...  相似文献   

6.
由于日本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的变化,御茶水女子大学的课程设置也随之改变,力求更加适应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伴随女性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御茶水女子大学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增设了许多非女性传统的课程,尤其是理学部蓬勃发展,突破了传统女子大学的课程设置方式,向综合化大学靠拢。御茶水女子大学的培养目标从“培养女性工作者”转变为“培养女性领导者”,这是日本乃至整个世界女性逐渐独立、崛起最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7.
高职"专升本"教育是构建高等教育"立交桥",是形成层次结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分析高职"专升本"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影响及引发的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是应坚持高职培养,完善"专升本"选拔方式,发挥有利的导向作用,适度发展本、研高职教育,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战后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得益于法律制度的保障、女权主义的影响与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女子学院日益衰落,黑人妇女接受高等教育难,高等教育女性行政者实行推荐制度三个方面.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应从中得到启示,在女子高等教育立法\女子院校建设及女性就业指导多样化方面做出努力,使女子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传统女性文化在千百年来,对妇女有着深刻的影响。关汉卿的杂剧中,大部分作品都是关注现实,关注女性。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中,绝大多数都是个性迥异而又个性鲜明的青年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向往幸福,追求幸福,渴望自身的人格尊严。关笔下的女子,与中国的传统女性文化形成了对比,并通过对这些女子的赞美,与中国传统女性文化作出了不屈的抗争。  相似文献   

10.
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女子高等教育,首先,应该引导女大学生自觉抵制和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与影响,为远大理想而奋斗;其次,要加强妇女研究与妇女教育的相互融合,及时将妇女研究成果纳入女性人才培养过程,使针对女性人才成长的特色教育更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感;最后,要关注女子高等院校的发展,充分发挥女子高校在培养女性人才、研究妇女理论、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方面的基地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以"道德"为基本思想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德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重要资源,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养成学生的道德习惯、识别道德伦理等。本文即探讨以"道德"为核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德育中的践行理念、方式与途径,以期两者在实践中更好的融合,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德育水平。  相似文献   

12.
加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应立足于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着重注意以下方面: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拓宽高职院校教师渠道,加大聘请兼职教师的力度;改革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  相似文献   

13.
在中日对译作品中,日语指示词“ニ、そ、わ”与汉语指示词“这、那”具有不对称性。对这种不对称性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如下规律:(1)日语对指示词有着更强的依赖性;(2)汉语中的“此”、“如此”、“其”及人称代词代替了一部分“这”、“那”等指示词的使用;(3)汉语与日语中的指示词在指示方向上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当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存在定位不准、缺乏特色、重实践轻素养等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往往是校方单方面的作为,缺乏多方支持,显得力不从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政府主导、市场引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加快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必须建立"政校企"三方联动机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联合政府和企业共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将区域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走一条特色鲜明的文化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5.
“人肉搜索”刑事规制正当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经过去的2008年是中国法治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也是网络文化急剧发展的一年,"人肉搜索"引擎响彻中国。而全国人大代表要求"人肉搜索"入刑化的呼声也惊醒了国人,人们开始对"人肉搜索"现象进行反思,以确保其健康、平稳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课相教学作为职业教育实践的一种理念有着自身的创新性,突出了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即围绕工作岗位和任务展开的教学设计,通过教、学、做、训、评相融合的职业教学任务和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7.
晚清“公法时代”的国际法学教育主要包括京师同文馆的国际法学教育和国际法留学教育两个方面。无论是在京师同文馆进行的国际法学教育,还是到国外接受国际法教育的留学生们,都没有为中国国际法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人才基础,没有产生一个独立的自愿推动国际法学在中国发展的学术群体。  相似文献   

18.
试论“后悔权”设立之法学证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泊来事物,"后悔权"①一经浮出水面,即遭受或赞或贬的命运。其中的质疑不无道理,但又有失偏颇。据此,理清"后悔权"之真正意旨,区别相关权利,奠定对其讨论的正确基础实为必需且为必要。此外,"后悔权"作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国际惯例",无理由将之拒之门外,但为避免"水土不服"的尴尬,其设立必须兼顾本土实际,即:一切从实际出发,设立中国特色的"后悔权"制度——"有限后悔权"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