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汪韬 《中国减灾》2011,(11):33-34
削为平地的龙门山山顶上大型矿车来回穿梭,陡峭的山坡上不时有碎石滚落,茂密的森林中延伸着一条条白色的岩石碎屑流。 这是杨勇在都江堰拉法基水泥厂露天采矿场看到的景象。“汶川地震灾后,产业和企业获得了项目落地和扩建机会,龙门山新增了不少采矿区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2011年8月16日起,他在龙门山地震灾区进行了近半个月的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大》2011,(12):5-5
6月17日,审计署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结果(第4号)》,公布了对1404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跟踪审计及审计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3.
金依莎  孙晓青 《小康》2010,(8):37-38
汶川,因岷江得名,因“5·12”大地震而备受关注,正如威州镇巷子里默默而倔强开放的夹竹桃,正如水磨镇老街上跳着锅庄的女人,正如在随处可见默默工作的人们,生命在这里显现出它的顽强与韧性。时隔两年,《小康》记者重访汶川,寻找那些在这里直面悲痛、继续生活的人们。  相似文献   

4.
<正>5.12汶川特大地震转眼就过去两周年了,两周年里许多的人和事已经变得模糊,甚至已经从大脑的记忆中完全抹去了。但是,我亲身参加抗震救灾的那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场面,一个个感人肺腑的人物,一次次险象环生的惊魂,却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5.
这是拍摄于汶川大地震灾区的一张普通照片(见左图)。救援人员高高托起的简易担架上躺着的小男孩名叫郎铮,只有3岁,刚刚被从废墟中救起左胳膊骨折,满身的尘土,却掩不住他纯净、地带时,小郎铮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清澈的眼神。就在救援人员准备把他转移到安全虚弱而又标准地向援救他的叔叔敬了一个朴素却让人崇敬得无法形容的礼。  相似文献   

6.
《中国减灾》2014,(4):8-13
2014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1周年;往前数6天,青海玉树,地震4周年;22天后,四川汶川,地震6周年。 汶川到芦山有多远?85公里。但从汶川、芦山地震再到今天,我们辛苦跋涉过的。岂止万水千山?  相似文献   

7.
五年前的“5·12”,汶川8.O级地震之痛尚未愈合。五年后的“4·20”,在距汶川仅85公里的芦山,7.0级地震猝不及防,生命瞬间陨落,家园满目疮痍,在13亿中国人心中再添一道深创剧痛。  相似文献   

8.
汶川三年     
徐娜 《中国减灾》2011,(6):F0003-F0003
三年前的那天,震后的汶川,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悲情满怀。 三年后的今天,重生的汶川,天翻地覆,笑靥如花,生机勃勃。  相似文献   

9.
本以为这次地震能像之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小地震那样,转眼过去。真的没有想到,也不愿想到,汶川大地震会如此之惨烈!汶川大地震,这突如其来的天灾,迅速剥离了附着在人们身上的功名利禄,  相似文献   

10.
"两年援建情,一生亲兄弟"。这句诗出自一位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援建者之手。两年虽短,情谊永存。回眸两年前:汶川大地震留下了满目疮痍,灾区人们的心灵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家园被毁,无依无靠,人们渴望重归美好家园。在这个关键时刻——震后31天,  相似文献   

11.
朱文强 《小康》2010,(6):82-85
2010年5月18日一早,四川省威远县黄金沟妇女杨远凤带着准备好的一大包礼物赶到川西监狱,看望在此服刑的7个“儿子”。这是汶川“5&#183;12”大地震后,杨凤远第二次来到监狱。  相似文献   

12.
试析应急管理中的志愿者参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政府迅速响应.有效应对.获得了国内外的普遍赞誉.在地震救援的过程中.全国各地涌现出大批志愿者。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是汶川地震应急管理的一大“亮点”。从真总结汶川地震志愿者参与的经验.对于我们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开展应急社会动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八方支援,形成爱心海洋。大灾见大爱,危难见真情。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社会各界,华夏儿女迅速行动.形成了“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的强大合力。亿万双眼顿时转向汶川;亿万张口发出同一个声音:“大地无情人有情.我们都是汶川人”;亿万颗心为灾区撑起一片天;亿万双手为同胞解难。亿万人民.视国事为家事、把灾民当亲人,不分南北、不分老幼,戮力同心、共赴国难。一幅幅场景震撼人心,一个个故事感人肺腑,  相似文献   

14.
富人的责任     
老实说,陈光标一向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是一位热衷于慈善和公益事业的民营企业家,多年来,他将自己辛辛苦苦经营所得中的相当大部分捐赠给社会。汶川大地震时,他不仅捐钱捐物,而且亲自率领员工组成救援队带着设备赶赴灾区。他的举动,感动了中国,感动了无数人。而另一方面,陈光标在做慈善时的某些具体表现,某些过于张扬的形式,也曾引起许多人的不快和反感,招来一些指责。  相似文献   

15.
3年过去了,当我再一次站在“5.12”汶川大地震遗址的废墟上,看到这里经历过苦难的人们,在新的家园开始了新的生活,我想,这应该是在地震中死难的同胞最愿意看到的情景。  相似文献   

16.
苏铁军 《中国减灾》2013,(9X):47-47
<正>"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一面举国抗震救灾如火如荼;另一面,谣言却大肆兴风作浪,比如有人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论文改头换面,称在2007年7月的一份学术刊物中,欧洲、美国和中国的专家早就预测出汶川2008年将发生地震……每至灾难发生,谣言便如影随形,这几成规律,这些谣言破坏力和杀伤力极大,可谓是灾难中的第二战场,倘若失守后果不堪设想。那么如何取得第二战场上的胜利呢?我们还是先从历史中,找出正反面两个经典的著名案例,通过对比寻找答案。反面案例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淝水之战"。统一了北方的一代雄主苻坚,在淝水战役中,令自己的前秦大军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抗灾救灾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大地震,是建国以来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的一次地震。面对如此巨灾,中国政府在救灾观念、救灾政策、救灾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使汶川抗震救灾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玉树地震     
两年前的汶川地震还历历在目,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汶川大地震的悲怆又在中华大地上重演。7.1级大地震震碎青海玉树,震中结古镇几成一片废墟,2698人在这场大灾中丧生。素以古老神秘的藏传佛教及充满激情的康巴歌舞著称的玉树,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顿时成为一片伤痛之地。  相似文献   

19.
沈国兴 《传承》2008,(14):26-27
"5.12"汶川大地震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一个个惨烈的场面让我们无法接受,然而在抗震救灾中一次次激动人心的场面又让我们难以忘怀。党和人民的举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理论出发,来说明以人为本在抗震救灾中的充分验证,最后提出践行以人为本,履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袁威 《中国减灾》2013,(5X):45-45
<正>这些天来,晚饭一过全家就会匪坐在电视机前,关注雅安抗震救灾的新进展。爸爸参加过唐山抗震救灾,妈妈报道过汶川灾后重建,我虽然出生仅十一个年头,但也赶上了汶川和雅安地震。爸爸、妈妈总会结合他们的亲身经历,解读雅安抗震救灾的新亮点,让他们体会最深的就是"科学施救"。但是,我和他们思考的方式不一样,也许我看科幻作品多了,想的更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