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母亲的眼睛     
正母亲年轻的时候,有一双漂亮的眼睛。我七八岁时,母亲在戏台上唱戏。她演花旦,眼睛灵动有神采。戏台上的母亲,扮演的总归是别人。我最喜欢母亲在家里的样子,尤其是她缝衣服的样子。灯光下,母亲的脸有柔美的轮廓,眉清目秀。她专注深情地挑起针线,有时用牙轻轻咬断线头,有时把针往头发里插一插。母亲有时会抬起头看我,她冲我笑的时候,眼睛亮晶晶的,闪着温暖的光。  相似文献   

2.
四年前,我从外地开会回来,听说母亲病了,倒了床。我知道,再也不能让母亲自理生活了,必须请人做伴。河那边是母亲落实政策后政府赔给她的住房,两室一厨。先前,丧偶多年的舅舅在她那里生  相似文献   

3.
母爱难忘     
<正>十年前的八月,一个热得让人窒息的夏日,我的母亲———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位慈祥的母亲,告别了她一生的辛勤操劳,告别了晚年的苦尽甘来,不顾儿女的声声呼唤,带着对世界的无限留念,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从此,我失去了一位最亲的亲人。她走了,永远地走了。  相似文献   

4.
感谢母亲     
母亲离开我整整18年了。18年来,我无时无刻不想念着早逝的母亲,并从心底感谢她,是她给了我生命;没有她的关爱与呵护,我不会有今天。难忘1983年那个烟雨濛濛的12月19日,生养我关爱我呵护我的母亲,就那样匆匆地走了,那年母亲才52岁!在我生命中留下的记忆太悲凉,太惨痛。  相似文献   

5.
我的婆婆     
有人很羡慕我,说我有一个好婆婆。是的,婆婆是位勤劳善良、明白大度的老人,与丈夫结婚这么多年,我们婆媳俩从未红过脸。我就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尊敬她、关心她,她也像对女儿一样呵护我、心疼我。  相似文献   

6.
父亲的诺言     
西流 《人民公安》2010,(14):64-64
<正>父亲对母亲说,晚饭后你到电影院门口等我,我请你看电影。父亲是偷偷对母亲说的,母亲闪了父亲一眼,脸一下子就红了。她装作没有听到跑开了。这是十几年后母亲告诉我的,母亲当时还是个姑娘。那天晚上母亲早早地就吃过了饭,她一反常态地在镜子前多停留了几分钟,然后就趁着夜色出了门。  相似文献   

7.
“您是王博士吗7我是厦门一位患者的父亲。我女儿要杀掉她母亲!她现在正揪着她母亲的头发,将她母亲拖倒在地板上打,她母亲快被她打死了!求您救救我女儿,救救我们全家吧……”  相似文献   

8.
<正>母训:要想过好日子,就要学会节俭。母亲与我一起在广州生活了13年。这是母亲抚养孙子的13年。孙子长大了,母亲像完成了一项使命,执意要回故土。那一次,我买了卧铺票,她默然接受了。无情的岁月终于磨蚀她那颗不服老的心。在以前的来来回回中,她固执地坚持硬座,即使我买了卧铺票,她也逼我退掉,否则,罢坐!"农村人什么苦没吃过?坐车有座就不错了。多花的钱,在农村有大用了。要想过好日子,就要学会节俭。"她说。  相似文献   

9.
<正> 我母亲年迈多病,风烛残年,需要有人长期陪伴照顾,而我和兄弟姐妹,人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各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实在无法腾出身来常年陪伴母亲安度晚年。出于无奈,大家一合计,还是请个保姆照顾我母亲日常起居较为合适。经人介绍,周保姆走进了我母亲的家门。她今年虚50岁,一看就是个厚道、本份、勤快的农村妇女。每天,她  相似文献   

10.
杨露 《前沿》2012,(15):199-200
《喜福会》中来自中国的母亲们坚守着中国文化,并力图用超我的道德标准来管教女儿.而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们却信仰美国的个人主义,总是试图用本我的精神摆脱母亲的控制.母女之间的矛盾最终在自我的调和下消融在血脉亲情中.  相似文献   

11.
感受母亲     
人有多早懂事,就有多早感受母亲。 我最早对母亲的感受大概也就只有五六岁吧,那时候我常常问姥姥:“我妈妈是不是后妈呀?” 记忆中的母亲很少有笑脸,说话声音不大,语调也很平和,但是却有威严,凡是母亲说过的话,我们孩子是一定要照办的,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和哥哥都以为,大人和孩子的关系就是这样,张三李四家也一定是这样。突然有一天,我们家来了一对母女,是我母亲的远房表弟媳妇,她女儿和我差不多年纪,但是她不仅不听她妈妈的话,而且每天都粘在她妈妈身上,她母亲不是拉着她就是背着她。我和哥哥都傻了,  相似文献   

12.
宫殿煜 《中国减灾》2013,(4X):56-56
<正>"这是什么啊?"我循声望去,原来是正在玩"过家家"游戏的儿子发现了压在箱底的一沓全国粮票。难怪孩子惊诧这"新大陆",他没经历过那个特殊的时代,不知道票证的作用,更不知道票证的重要性。记得小时候,母亲薄薄的花布钱包里常存有这样的票证。不是粮票、醋票,就是布票、棉花票。她到粮站买粮或到供销社买东西的时候,在交钱的同时也交上了这些票证。票证的面额并不大,大多以"斤"、"丈"为单位,也有以"两"、"寸"为单位的。有次我不小心把一张布票弄丢了,向来疼我的母亲在沿路寻找两次无果后,  相似文献   

13.
母亲     
在多少个万家团圆的夜晚,孤单的母亲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家里煎熬着,那时的她,该多么渴望我能在她身边和她说说话啊!可母亲从未要求过我什么。  相似文献   

14.
母亲节絮语     
<正>母亲节起源于希腊,古希腊人在这一天向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青人将回到家中,给他们的母亲带上一些小礼物。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费城的安娜(1864-1948)发起,她终身未婚,一直陪伴在她母亲身边。1905年母亲去世时,  相似文献   

15.
那年春节,我结婚,和先生一起去南方老家拜见婆婆。 母亲却在节日里跌伤了左腿,股骨骨折住进了医院,要做手术用钉子固定,上了年纪的母亲竟遭此劫难。回来后,我问母亲为什么不写信告诉我,母亲只说怕我着急,影响了婆家办喜事。 在医院照顾母亲的那些天,母亲每天都让我早点回去。她说,这里有护士,你刚结婚。我知道母亲的心情,她总  相似文献   

16.
咸若 《观察与思考》2008,(10):63-63
《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值得关注的是,书中首次披露了龚澎去世后乔冠华的晚年经历,也回应了外界的传闻。例如在龚澎去世后的1973年,乔冠华决定再婚时,提出让儿子乔宗淮一家搬出去住。乔宗淮担心走后母亲的遗物将被弃之如垃圾,就将母亲的部分衣物、信札、随身用品等一起带走。“事情果然不出所料”,乔松都说,她也担心自己不在家时妈妈留下的钢琴没了,就特意在回部队前在钢琴上贴了给父亲的留言,拜托他保存好钢琴。“可是我实在太天真了,此后不久,我再也没有见到那架东方红牌钢琴。”  相似文献   

17.
刘凌 《广东民政》2011,(7):64-64
在一个朋友的博客里,记录了多年前她和一伙冒险者徒步穿越戈壁荒漠的真实经历。其中一个细节让我感慨不已。她在回忆穿过楼兰的一段苦旅中,提及同行的一名男性旅伴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有一位平素习惯了被前呼后拥的团员,误以为还有后勤保障,没带任何补给,只身上路。在楼兰,我分给他一个饼子,竞将他感动得几乎泪奔了。”  相似文献   

18.
母亲生有三个子女,除了我的经济条件尚可之外,两个姐姐都没有能力尽自己的义务。对此母亲对自己的晚境常常忧心忡忡。母亲没有劳保:“有力气就有饭吃。”可现在,气力正被岁月无情的夺去,她上一次山有时也气喘吁吁。见到我时就说,我是越来越不中用了。三年前,在一次母亲患病后我开始隔三岔五给她一些零用钱,有时是五十元,有时是一百元。母亲先是推脱,说我的生活也不容易,现在她还能耕种。在我  相似文献   

19.
矜持的悲剧     
安洁的母亲找到我,要我尽早找她好好谈谈。 “发生什么事情了?”我感到非常惊讶,我和安洁是初中时的同学,将近二十年的交往,她有什么事情都会直接找我,为什么这一次她的母亲跑来找我呢? 她的母亲神色凄然,叹了口气说:”夫妻不和,刘毅要和安洁离婚?”听她一说。我的嘴张得大大的,半天没合上。  相似文献   

20.
还有几天就是母亲的生日了,送母亲什么好呢?这几年,诸如衣服、鲜花、保健品什么的,我都已经一一送过了,可每次母亲不是嫌贵就是嫌不实惠,总是不合母亲的心意。其实,这之前我曾征求过母亲的意见,问她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礼物?母亲却没好气地对我说:"我不愁吃不愁穿的,什么礼物也不稀罕,只希望你能有一颗宽容的心就行了。"母亲之所以这样说,我知道是因为她还在生我的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