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杨红文 《今日民族》2013,(7):F0003-F0003
华宁县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其陶器被称为"宁州陶"。宁州陶以彩釉为最,有华夏古陶之美誉。明洪武年间(1369年),来自江西景德镇的制陶艺人车鹏点燃了华宁制陶业的第一把火。六百多年来,华宁制陶人用宁州大地的泥与水和那悠悠的历史沉淀,烧出了一个绚烂多采的陶艺世界。最特别的是那绿釉,据说绿得让  相似文献   

2.
德州黑陶     
山东省德州市工艺美陶研究所生产的工艺陶器,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仿古工艺品。据有关史料记载,德州陶器起源於龙山文化,距今约有四千年。山东大纹口遗址出土文物中,就有“绳纹”、“弦纹”、“手纹”的黑陶制品。後期的陶器、青铜器、瓷器上所印之花纹、图案,都受其影响。德州陶器属於无釉细素陶,它选用黄河下游古道千年积淤的特殊膠泥作原料,经过十几道工序制作而成。产品雕刻刀法挺健有力,图案生动活泼,外观古朴典雅,轻叩有清脆悦耳之声。德州陶器有黑、红、黄三种颜色。尤其是经过特殊制作而成的黑陶,望之似金,叩之如磬,在不同光线和不同角度观赏,黑、紫、灰、蓝多种色泽变幻莫测,晶莹玲珑。  相似文献   

3.
马军 《中国周刊》2016,(4):76-79
碗窑村位于云南省建水县城北约1.5公里处。相传在宋代就已经开始烧制瓷器。村后的山坡上,静卧着十多条元明清古窑遗址,残垣断壁之中,时不时能挖出属于宋、元、明、清、民国各个不同年代的青瓷、青花、红泥粗陶、细陶等残片。碗窑村出产一种神秘的陶器,这种陶器拥有"国礼"头衔,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驾齐驱。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碗窑村的建水陶惊艳亮相。一钵、  相似文献   

4.
粉彩"金地万花"薄胎碗,粉彩发明于清康熙晚期,到雍正时期才真正烧制成功,其色调柔和,有表现图案阴阳面的特点。瓷器脱胎于陶器,是中国古老的发明创造之一,中国也是瓷器的故乡。自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国瓷器源源不断地输出到世界各地,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江西省的景德镇是中国当今最负盛名,也最为古老的瓷都。这尊青花玲珑'龙凤呈祥瓶"是其代表作品,此瓶古朴、典雅,具有明清时代的遗风。中国陶器的制作由来已久,目前在出土文物中,发现8800多年前就已有陶器,但当时它还只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用具,而今当代艺术家早已突破…  相似文献   

5.
弘农 《协商论坛》2011,(7):60-60
紫砂壶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制品,因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似,以致文人雅士深爱笃好,以坯当纸,或书款识,或刻以花卉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  相似文献   

6.
华宁民族工艺陶器厂是个古陶小厂,现有职工140多人。长期以来,陶器厂经营效益低下,处于不景气状态。近几年通过深化改革,终于摆脱困境,走向振兴,从生产单一的民间生活陶发展到建筑陶、园林陶、工艺陶、生活陶四大系列产品,其中皇家园林、民间园林彩色琉璃陶堪称西南一绝,品种近300个规格,可以适应不同式样的宫廷建筑、旅游景点建筑及楼、堂、馆、所和民间建筑需要,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远销日本、美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供不应求。1992年被国家列为民族用品生产企业。1993年生产能力和经营效益比7年前增长十多倍、上百倍。古陶继…  相似文献   

7.
正云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云陶》作者马行云在大学时主修船舶驾驶专业,毕业后做了一名水手,在海上漂泊了十年之后定居云南,只因他爱云南的人、云南的茶、云南的陶……云南有香格里拉的藏传黑陶、西双版纳的慢轮傣陶、普洱镇沅的彩雕黑陶、玉溪华宁的绿白釉陶等众多陶艺,马行云最为钟爱的是红河的建水五彩陶。他认为:"建水五彩陶(紫陶)是最具文化和艺术内涵的,它属于高温无釉细陶,书画装饰、天然磨光,  相似文献   

8.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它是由远古的陶器演变而来."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被世人称为"瓷都"的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到了东汉末年,即公元200年前后,景德镇出现了制陶业.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晋开始建镇,因为位于昌江之南,所以最早称为昌南镇;镇民大多"耕且陶焉",又称陶阳镇;后因东晋大将陶侃擒寇于...  相似文献   

9.
李青 《统一论坛》2001,(4):52-53
一陶器的发明是史前文化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在距今8000年前,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制作陶  相似文献   

10.
陶瓷简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陶瓷的文明古國之一忌鐣奶掌髟谥袊S河流域、長江流域,都曾有過出土,以六千年前黃河流域的仰韶以及馬家窑、大汶口、龍山諸文化和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大溪、屈家嶺、良渚等文化的陶器最爲著稱。原始社會結束以後,彩陶逐漸消失,而黑、白、灰、紅陶則在後來的漫長歲月中得以繼續發展、變化。商代出现了製作商品陶器的作坊。這時期的陶器主要有灰陶、白陶和印紋陶等。周代製陶業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筒瓦、欄杆磚等建築用陶。  相似文献   

11.
文化     
《台声》2018,(12)
正1两岸陶艺专家广西钦州玩"坭"创制"莲钦陶"据媒体报道,6月8日,广西钦州市千年古陶城内,55岁的台湾陶艺协会会员、陶艺家连美惠正在利用台湾土与钦州土调配而成的泥制作陶器。他们这次在钦州共做100多件陶器,取名"莲钦陶"。"莲"代表的是台湾花莲,"钦"代表的是广西钦州,用这两个地方的泥土混合起来制作陶器,诠释了"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两岸一家亲的紧密联系。6月8日至20日,第一届钦州坭兴陶文化艺术节暨南  相似文献   

12.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的祖先就已发明了陶器,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历史由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我国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民族的祖先至少在六千年以前就已经使用陶器了。目前,贵州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  相似文献   

13.
上回说到,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它是由远古的陶器演变而来."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被世人称为"瓷都"的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4.
日照黑陶     
陶文化是华夏古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照黑陶是龙山文化最著名、最典型的陶器,被史学家称之为“原始文化的瑰宝”。 日照历史悠久,陶文化源远流长。在日照境内目前发现的800多处重要的龙山文化遗址,其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陶类。陶器以表面透黑的砂质陶和乌黑光亮的细泥质陶为主,有部分磨光黑陶,器表以素面为主,有的饰弦纹、划纹和镂孔。制作精细、美观,特别是东海峪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镂孔杯,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厚不过l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重仅22克,制作工艺之精,堪称盖世一绝,系珍贵文物。 生长在日照的龙的传人,为了继承和发展这一古老的黑陶制作工艺,弘扬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黑陶制作工艺代代相传,自古至今从未间断。从生活用品的盆盆罐罐,到装饰等工艺品,每年生产达六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著名的陶瓷古国,早在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知道制作陶器。陶器出现在新石锯时代的开端,这是人类文明史的一般过程。而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烧制出瓷器,这个伟大的飞跃却是中华民族首先完成的。距今约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我国人民就发明了真正的瓷器。这项杰出的发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幽默·艺苑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制品,之所以称它为三彩,是因为这种陶器的釉色可呈现出多种色彩。“三”是虚数,泛指多色。又因它始创于唐代,故称之为“唐三彩”。在唐代以前,我国的陶制品都是上单色釉,自唐开始,才有了黄、白、绿三种釉色并用。洛阳的唐三彩釉色,除黄、白、绿三色外,还有蓝、赭、褐、紫色等。第一种颜色受铅釉流动的影响,又有深、浅、淡的层次变化。陶匠们把施釉技巧和装饰手法结合起来,形成唐三彩釉面斑驳淋漓的艺术效果,所以,唐三彩以其釉色的灿烂绚丽在众多的陶器制品中格外受人钟爱。历代人们之所以不惜重金购买唐…  相似文献   

17.
渝城寻窑     
重庆最有名的陶窑在荣昌. 位于安富街道垭口村鸦屿山瓦子河畔的夏兴古窑,是目前荣昌保存得最为完整的清代古窑遗址,附近还考古挖掘出了大量宋陶和元陶.从当地传唱的民谣中,能复现当年陶器生产的盛况:"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火烧亮半边天,窑公吆喝喊声远."  相似文献   

18.
制陶九要素     
陶器的物质生产需要很多条件,最基本的是"土·水·火"。土是陶器的载体,水可以帮助土成形,火产生的温度则是把土变成陶的关键因素。陶器的艺术要素也很多,主要的是"形·色·质"。形是形态,色是色彩,质是质感。制陶的另外三个要素是"手·脑·心"。首先制陶是个手艺活儿,功夫全在手上,需要反复不断地动手练  相似文献   

19.
汉字评说     
汉字评说安作相汉字文化圈的形成《吕氏春秋》记载,“仓颉作书”,但仅为传说。可是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址(如山西襄汾陶寺)和良渚文化遗址(如浙江杭州附近)出土的陶器上,都有雏形文字,其形体与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相似之处。这说明距今五六千年...  相似文献   

20.
我做兼职女职工工作江苏射阳县毛麻纺织机械厂陶玉射阳县毛麻纺织机械厂有女工70多人,有正式工、临时工;有已婚的、未婚的;有在生产一线的和在科室的;有住厂和早出晚归的;有分居街道和农村的。鉴于以上特色,把女工工作开展好,确实是件难事。我自1983年兼做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