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长春市某鸡场于1988年10月份发生了临床症状、削检变化、流行特点均和文献已报道的鸡病毒性关节炎相似的鸡病,我们用鸡胚分离出1株病毒,通过血清学、电镜形态学观察以及鸡体发病复制试验,确定为呼肠孤病毒,确诊该鸡场流行的鸡病是鸡病毒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2.
从临床表现呼吸道症状的病犬血液中分离获得了1株病毒,采用细胞培养、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免疫电镜观察、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该病毒能使MDCK和Vero细胞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能凝集人O型红细胞和猪红细胞;能被呼肠孤病毒1型血清所中和,病毒粒子呈圆形,有实心和空心两种粒子,将感染细胞用抗呼肠孤病毒1型血清及荧光抗体染色后见明显的绿色荧光.表明,所分离的病毒为呼肠孤病毒1型.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猪呼肠孤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通过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胰酶的方法,从仔猪腹泻粪样中分离、纯化并鉴定了1株能在Vero细胞上稳定产生细胞病变,以细胞颗粒增多、肿胀、漂落等细胞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猪源1型呼肠孤病毒SHR-A株。根据呼肠孤病毒的理化特性,对病毒进行初步纯化,然后进行电镜观察、核酸提取、RNA电泳、RT-PCR、各病毒基因扩增和克隆测序等常规病毒学鉴定。SHR-A株S1基因的同源性分析和核苷酸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表明,该病毒与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血清1型的同源性较高,而与血清2型和3型的同源性较低,因此初步判断该SHR-A株为血清1型,为国内首次报道从猪体内分离到血清1型的呼肠孤病毒。进一步分析发现,SHR-A的S1基因全长为1 465bp,其3′-UTR为3型,其余部分则为1型,说明其S1基因是1型和3型的嵌合体,此结果表明,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作为RNA病毒,基因重组可能是其除基因突变和基因重排以外的第3种病毒变异进化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从辽宁省某鹅场雏鹅体内分离到 1株副黏病毒 ,该分离毒株具有血凝活性且血凝活性能被NDV标准阳性血清和鹅副黏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 ,能使SPF鸡胚、非免疫鸭胚和鹅胚 10 0 %死亡 ;电镜观察见病毒颗粒呈多形性 ,多为圆形 ,有囊膜 ,直径 2 0 0nm左右 ;ELD50 为 10 8.6 /mL ,MDT为 5 6h ,ICPI为 1.94。通过RT PCR扩增出F基因 ,鉴定为基因Ⅶ型强毒株 ,测序结果为HBS2 0 9,与CH2 0 0 0的同源率为 91.8% ,从而确定分离毒株属于禽副黏病毒Ⅰ型 (APMV Ⅰ )的基因变异强毒株。动物接种试验表明 ,该毒株对鸭无致病性 ,对鹅、鸡、鸽的致病率和致死率均达10 0 %。  相似文献   

5.
从发生呼吸道症状的病猪鼻腔中分离到 1株病毒 ,经电镜观察、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确定为新城疫病毒。经对鸡胚平均致死时间、鸡胚半数致死量、对鸭胚和鸡、鸭的致死性测定及荧光PCR检测 ,证明分离毒为温和型毒株。  相似文献   

6.
将禽副粘病毒2型的标准毒株Yucaipa病毒和国内分离株F4、F6和F8株分别接种SPF鸡胚,收获鸡胚尿囊液;经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后,分别制备电镜样品和免疫电镜样品;经10 g/L醋酸双氧铀负染后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形态.电镜下病毒粒子大小差别较大,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型,直径150-300 nm,有结构致密的基质蛋白膜,有的囊膜外可见纤突.免疫电镜样品中病毒明显集中,便于观察.  相似文献   

7.
(一)病原 鸡呼肠孤病毒性关节炎是由禽呼肠孤病毒引起鸡的一种重要的传染性疾病。该病首先是在肉型鸡中发现的,Olson等(1957)从一只野外病例中首次分离到该病毒。Schwartz等(1976)首次报道了蛋鸡的本病。Page等(1982)首次报道了火鸡的本病。  相似文献   

8.
从黑龙江省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 (DVH )的发病雏鸭肝等组织中分离到 1株病毒HD Ⅰ株。经病理学检查、电镜观察、鸭胚中和试验、雏鸭保护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鉴定为血清Ⅰ型鸭肝炎病毒 (DHV)。证实引起该鸭场雏鸭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DVH所致。用DHV标准R85 95 2毒株多次强化免疫健康鸡 ,获得高效价的鸡抗鸭肝炎超免疫抗体。  相似文献   

9.
先后在江苏、浙江、四川等8省(区)从临床患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群中采集法氏囊病料,分离到32个野毒株,经SDS-PAGE鉴定,其中17株病毒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应用交叉中和试验,将分离毒株分为5个亚型,用IBDVⅠ型标准变异株高免血清作中和试验鉴定,其中5个分离毒株有较高中和价,初步定为IBDVⅠ型变异株。将其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连续传代致弱,与标准Ⅰ型弱毒株联合制成多价弱毒疫苗,免疫试验表明多价弱毒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免疫组攻毒100%保护,对照组攻毒死亡率为92%  相似文献   

10.
为确诊湖北省某鸭场自然发病的13日龄雏蛋鸭的死亡原因,对送检的7只病鸭进行了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细菌分离鉴定、病毒PCR/RT-PCR检测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病鸭临床症状为头肿大流泪,脚软,共济失调,排白色稀便。病理剖检观察到病鸭有严重的全身浆膜纤维素性渗出和脾坏死,法氏囊、胸腺萎缩;分离细菌的培养鉴定结果为革兰阴性短杆菌,16S rRNA测序结果鉴定该分离菌株为鸭疫里默氏杆菌,药敏试验得出该分离菌对头孢类和阿莫西林等敏感;通过病毒特异性引物扩增出鸭呼肠孤病毒条带;组织病理学观察见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脾坏死,胸腺和法氏囊淋巴细胞减少。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该批鸭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与鸭源呼肠孤病毒混合感染而导致大量发病死亡的。  相似文献   

11.
将番鸭呼肠孤病毒国内分离株在番鸭成纤维细胞 (DEF)上克隆纯化 3次后 ,在鸡成纤维细胞 (CEF)上增殖 ,收获的细胞培养物经 3次冻融 ,采取差速离心、超速离心、非线性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和脱糖处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提纯 ;对不同梯度区带的蛋白提取物经电镜观察、毒价(TCID50 )和含毒量测定得到病毒纯化物 ;最后对病毒纯化物进行琼脂糖核酸电泳和SDS PAGE蛋白电泳分析。结果 ,核酸电泳得到 10条RNA带 ,分列呈“334”形式的 3组 ,其迁移率除M 3基因外无明显差异 ;蛋白电泳得到分子质量分别为 14 9.0、12 9.0、111.0、79.0、75 .0、5 0 .0、4 2 .0、39.0、37.0、35 .9、32 .0、2 9.0ku的 12条蛋白带 ,其中 5个蛋白的分子质量与参考株S1133相近。该分离株具有禽类呼肠孤病毒核酸和蛋白电泳图谱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2.
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C-98分离株S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取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AVAV)内蒙古分离株(C-98株)总RNA,参考GenBank中禽呼肠孤病毒(ARV)S1133株S1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引物,应用RT-PCR技术扩增了病毒S1基因,将S1基因cDNA克隆到pGEM-T Easy载体后测序。将测定序列拼接后与参考毒株ARV-176、ARV-138、ARV-S1133、MDRV-YJL的S1基因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AVAV C-98分离株的S1基因与强毒株ARV-176株的同源性最高,达99.9%;与MDRV-YJL的同源性为99.3%,与弱毒疫苗株ARV-S1133的同源性也达97.9%;与ARV-138株的同源性最低,为81.2%。表明,AVAV C-98株与参考毒株的差异较小,与疫苗株ARV-S1133有很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鸡胚分离法由发生肾病变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IB)的病鸡分离到嗜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NIBV)W株 ;再通过SPF鸡胚连续传代 ,获得了NIBV疫苗毒株W93;继而借助RT PCR法扩增了其S1基因 ,并测定了S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分析了与相关毒株间的同源性。结果显示 ,W93株在鸡胚中的病毒产量达 10 7.8EID50 /0 .1mL ,适用于所有日龄的雏鸡 ;W93S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马萨诸塞型的M4 1株、H52 株和H12 0 株的同源性很高 ,分别为 96 .9%、96 .8%和 97.1%。表明 ,W93可作为制备IB弱毒疫苗的毒株  相似文献   

14.
鹅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雏鸡免疫器官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病理学观察手段对H5N1亚型禽流感毒株感染雏鸡免疫器官的病理学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感染雏鸡胸腺、腔上囊及脾均表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学损伤。表明,禽流感病毒感染可造成雏鸡免疫器官组织损伤,这是导致感染雏鸡免疫功能降低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采用血清学试验和RT-PCR方法从华东地区家养水禽中分离鉴定出多株H10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其中1株A/Duck/Yangzhou/502/2003(简称Dk/YZ/502/03)的血凝素(HA)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中登录的其他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Dk/YZ/502/03株血凝素基因与哺乳动物水貂分离株A/Mink/Sweden/84(H10N4)的同源性最高;其推导的氨基酸剪切位点序列为P-E-I-M-Q-G-R,为典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特征序列,这与该毒株对SPF鸡和BALB/c小鼠的低致病特性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将禽流感病毒A/Goose/Guangdong/1/96(H5N1)株的NA基因及LacZ报告基因克隆到禽痘病毒载体pSY681中,构建重组转移载体pSY(NA+LacZ),将其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经蓝白斑筛选,纯化表达NA基因的重组禽痘病毒rFPV-NA,用其免疫SPF鸡,检测该重组禽痘病毒的免疫原性。结果显示,该重组禽痘病毒能够在体外培养细胞内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NA蛋白,表达产物的分子质量约为55 ku;用该重组禽痘病毒免疫SPF鸡后,能够使免疫鸡获得对H5N1和H7N1两种亚型HPAIV攻击的部分保护。表明,重组禽痘病毒rFPV-NA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7.
以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S1基因比较为基础,分析了IBV tl/CH/LDT3/03型毒株与中国其他流行IBV毒株之间的关系,选择5株代表3种基因型的毒株进行动物免疫攻毒试验,以发病率、死亡率、抗体产生及在不同脏器中的病毒检出率作为指标来评价异种毒株对tl/CH/LDT3/03株的保护性。结果显示,同种致弱毒株对tl/CH/LDT3/03强毒株具有良好的保护性,而异种毒株对tl/CH/LDT3/03强毒株的保护性低。  相似文献   

18.
将表达禽流感病毒 (AIV)H5HA和N1NA基因的重组禽痘病毒 (rFPV HA NA)以不同剂量分别经翅下刺种、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点眼及滴鼻途径接种于 4周龄SPF鸡。结果 ,该疫苗经翅下刺种、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途径接种的SPF鸡 ,能够诱导其产生血凝抑制 (HI)抗体 ;用10 0LD50 的HPAIVA/Goose/Guangdong/ 1/ 96 (H5N1)毒株攻击后 ,免疫鸡无一发病和死亡 ,免疫保护率为 10 0 %。以点眼和滴鼻途径免疫的SPF鸡 ,大剂量接种能够诱导产生一定水平的抗体 ,攻毒后的保护率分别为 83.3%、6 6 .7% ;而小剂量接种则不产生免疫反应 ,保护率为 0。表明rFPV HA NA疫苗只有经翅下刺种、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途径接种 ,才能够诱导机体产生高水平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9.
从辽宁省某鸡场疑似马立克氏病发病鸡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分离到1株适应鸭胚成纤维细胞生长的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经蚀斑克隆和细胞传代,成功培育了1株增殖性能稳定的MDV细胞毒株,命名为HC135株;将HC135株第4代细胞培养物分别人工感染非免疫和不同疫苗免疫的SPF鸡,分析其对鸡的致病力,分离毒株攻毒对照组鸡的发病率为100%(10/10),死亡率为30%(3/10);HVT疫苗及HVT/SB1双价疫苗对分离毒株的保护指数分别为22.2和40.0。结果表明,该毒株可以突破HVT疫苗和HVT/SB1双价疫苗的免疫保护,具有特超强毒株(vv+MDV)的特点;也证实了我国商品鸡群中存在vv+MDV毒株。同时比较了HC135株与14株参考毒株的Meq基因序列,发现其Meq基因的ORF内没有基因片段的插入或缺失,推导的氨基酸存在点突变,这种突变符合高毒力毒株的变异规律。  相似文献   

20.
对从陕西省主要养鸡地区病死鸡分离的禽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进行Omp分型 ,用不同Omp型的菌株构建成融合菌株。用融合菌株制作铝胶灭活疫苗 ,与单价疫苗和两亲本菌株双价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融合菌株疫苗可对多种O血清型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攻毒试验产生坚强的保护 ,保护率高达 93%~ 10 0 % ,而O血清型单价疫苗的保护率仅 6 7%~80 % ,双价疫苗的保护率仅 80 %。在生产中对蛋用鸡的应用结果表明 ,融合菌株疫苗可明显降低鸡的死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