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乡土小说在其初期强调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争取对国民的改造以及阶级意识的觉醒,在其中后期,延续了五四乡土小说批判国民性的锋芒,又使五四“人的解放”的主题由中上层知识分子转入下层农村妇女的个性解放,具有创新、开拓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肖伟俐 《政府法制》2011,(32):34-34
彭德怀是一个坚强的人,他身上有着一股与生俱来的战士品质,不畏,不惧。然而,人毕竟是人,每个人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伴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的观念、行为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要与时俱进。我们从彭德怀的三次遗嘱的变化,可以感觉到这位伟人思想的嬗变。  相似文献   

3.
李华斌 《中国审判》2011,(11):34-36
“你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不要轻易浪费它,不能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不要被一些条条框框所限制,不要按照别人的想法来生活。不要让别人的观点淹没了你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气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有时候,你的内心和直觉已经知道了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10月5日,  相似文献   

4.
孙玉梅 《中国公证》2010,(11):24-25
实践中.根据遗嘱人设立遗嘱的动机与目的的不同.可以把遗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遗嘱人设立遗嘱的目的是为防止其死后出现遗产继承纠纷,并基于公正、善意的愿望.立遗嘱时把遗产留给那些尽了主要或较多赡养义务的子女.或把遗产留给生活较为困难的子女.这是人的本性使然.也是道德的底线.我们将这类遗嘱称之为“情感性遗嘱”。  相似文献   

5.
张隽 《法制与社会》2011,(28):13-15
对于新时期的中国法的现代化建设,老子思想依然散发着新的生命力。本文试从反思中国法的现代化进程和提出人的现代化入手,分析影响中国法的现代化因素中人的现代化,论证人的现代化是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思想基础地位。再通过对老子思想的温故知新,强调老子思想是法的现代化特别是人的现代化中不可或缺的本土资源,并以老子的“法自然”思想和“小国寡民”观为例,探讨其对中国法的现代化中的人的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琛 《政府法制》2011,(2):34-35
约翰内斯堡,黄金与罪恶之城。在这里,繁华和死亡往往只是转瞬间的事。于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行走在小说和电影虚构的江湖中。这些人,我们通常叫他们“保镖”。而在这个特殊的群体里,也出现了中国人的面孔。  相似文献   

7.
熊建 《政府法制》2013,(36):12-13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说方面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今各阶层人士最熟悉、最喜欢的艺术巨著,像四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人的某些文化、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8.
祖国母亲     
许强 《江淮法治》2009,(15):60-60
母亲,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那么神圣,那么亲切。我知道祖国是我们的伟大母亲,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欢乐和幸福都与祖国母亲的安危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我感到身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是多么的骄傲。  相似文献   

9.
“飞天”可以说是古往今来的中国人的共同梦想,所以春秋时期的鲁班才会削竹制鸟,汉代的张衡才会制作木鸟,“嫦娥奔月”、“神女飞天”等神话故事也才会在我国先民中广泛流传,就连现代飞机的鼻祖——风筝,也是公元十三世纪才从我国传入欧洲的。即使是置身于公共航空运输业已高度发达的今天,私人自驾飞翔的梦想仍无时不在刺激着为数众多的国民,人们大都期望着有一天能够独自或携带少数亲友飞上蓝天,以此来真切体验在蓝天白云间自由翱翔的刺激滋味。  相似文献   

10.
陈世慧 《江淮法治》2014,(17):59-59
古往今来,风筝牵动着无数诗人的情愫,成为争相吟咏的题材。我国是诗词的国度,也是风筝的故乡。在微风轻抚的春日,听鸟儿啁啾林野,看风筝高飞蓝天,心中那份思念与梦幻竞如发酵的酒,从心里氤氲开来。  相似文献   

11.
我们承认技术的发现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是技术的发现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人的自由,因而出现了人的异化。人在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异化现象——确定人的主体地位,本文认为应倡导"以人为本",重视精神生活,明确表明技术是唯一能够解放人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王夏昊 《法律适用》2011,(10):108-112
一、法的渊源的概念与功能 法的渊源是法学和法律实务的一个基本范畴。对于任何法律问题,人们可以而且能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和研究。我们将法的渊源作为法的适用中的一个范畴。那么,在法的适用中,法的渊源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挥怎样的功能?法律人在做法律决定的过程中面对众多的法的渊源应该遵循哪些准则?  相似文献   

13.
用什么样的标准选人、选什么样的人,是否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判断一个政党先进性的重要标准.决定着一个政党的兴衰成败。细化和完善干部德的考核标准,探索和拓展考察干部德的有效效途和方法,对于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中国三十年以来经济层面的改革开放.其意义不但在於[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也在於给中国人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舞台、机遇和椎力。而人的解放和发展,除了物质需求的满足,也呼唤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5.
蓝天  黄尚宁 《法制与经济》2008,(22):134-135
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标和最终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我们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努力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工作人员加起来不足50人,这究竞是两个什么样的机构.为何公众对其推出的强化食品普遍不信任?其间又裹挟着哪些利益? 公众不买强化食品的账.很大原因是强化食品缺乏“严肃而公开的决策程序”。  相似文献   

17.
陈传翠 《江淮法治》2010,(22):23-23
如果没有接继到检察业务.很难想像让一个人对记录着自己说过话的笔录按上自己的红手印是个什么样的情景。我第一次要求涉案人员按手印的情形,至今依然清晰记得。  相似文献   

18.
做官必须先学会做人、做事。做人是根本.做事是基础.做官是职责。做什么样的人,当什么样的官,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不是一个小问题。当一个人民满意的好官,就需要实实在在地做人.脚踏实地地干事.清清白白地为官。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教育自觉的发生始于回归教学。素质教育的提出及其实践深化了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认识,逐步开启教育中人的自觉,由此而提示着当代中国教育自觉的深刻转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再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再到学校文化建设,带动了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整体性变革,也带来当代中国教育自觉的进一步发展。新教育实验和新基础教育实践,着力强化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体性探索,促成当代中国教育从外在整体性改进到内在整合性提质的转变。当代中国教育自觉的进一步升华,乃是要把当代中国教育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从培养具体的人到培养具体的中国人,以深化个体成长成人之中的民族文化认同与生命自信。  相似文献   

20.
善始善终     
李宏川 《江淮法治》2011,(21):59-59
人生在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善始善终,难的也是善始善终。善始善终是一种人生态度。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处事方式。祸由心起,有善心,有善念,能让人活得坦然。心术不正者.哪怕一时有好的开始.也难保有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