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压迫颈部致机械性窒息死亡的种类常常是指缢(吊)死、勒死和扼(掐)死,做为法医检验工作者完成对缢死、勒死、扼死的死亡原因的确定及死亡性质——自杀、他杀抑或意外的判定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但是由于传统理论的缢死、勒死及扼死定义外延过窄,有时使法医工作者的检验鉴定工作处于为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2.
扼死、缢死在法医工作中常见,而扼死后伪装自缢的案例很少见,本文作者在20年来检验200多起命案中仅见此例,现对此案进行分析讨论。一、案例资料简要案情:陈某,女,38岁,其丈夫报案称:早上起床后,到厨房洗脸时,发现其妻上吊在厨房的楼梁,后叫邻居来人将尸体取下停放在其房中床上。请公安局派人检验尸体。调查获知,死者生前与其丈夫经常发生口角争吵、并受其丈夫虐待。案发前的晚上邻居未听到打闹争吵声。取下尸体前,绳索套着颈前和左右侧下颌角处。现场勘查:现场位于死者家的厨房内,厨房的灶具、锅盆无异常移动,厨房门顶向内数第三根楼梁悬挂…  相似文献   

3.
70—80岁年龄段的老年人是自杀高发群体。自杀老人多为丧偶、独居老人,自杀方式以半夜至凌晨时段跳楼、自缢、跳河的居多。老年人自杀主要因孤独寂寞产生抑郁心理、身体患病产生恐慌心理、家庭重大变故产生逃避心理或家庭矛盾产生绝望心理。防止老年人自杀,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做好相关各个方面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自杀是心理危机发展到极至时,在缺乏社会支持和干预的无助状态下发生的自我毁灭行为。它既是人生的悲剧、家庭的不幸,又是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 一、青少年自杀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们对青少年自杀出现的新情况缺乏深入的研究。现时青少年自杀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其发展趋势呈现出一些新特征。 高危扩群趋势。应当指出,在青少年中存在着一个看不见的“自杀高危人群”。所谓青少年自杀高危人群是指产生了自杀意念的那部分青少年。近年来,青少年自杀高危人群出现了“扩群”趋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想到过死,或有过自杀的“念头”。虽然处于自杀高危  相似文献   

5.
性窒息死往往由于其缢死方式复杂,怪异,常常被他人误为他杀,容易造成不良影响,给干警添加工作压力。对这类案件处理,一定要排除干扰,仔细勘查现场,认真检验尸体,以充分的现场依据来支持作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实证主义社会学家将“自杀”视为一种纯粹给定的、独立于社会成员个人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性现实”,诠释社会学家则将“自杀”视为一种由社会成员个人的主观意识建构出来的“主观性现实”;与它们都不同,多元话语分析学者则将“自杀”视为一种由社会成员在特定话语系统的约束和引导之下、借助于一些特定的话语策略而建构出来的“话语性现实”;与此相应,实证主义社会学家们在对“自杀”现象进行研究时总是致力于探究支配着“自杀”现象形成和变化的“客观规律”,诠释社会学家们则总是致力于考察导致“自杀”现象产生和变化的那些主观意识,而多元话语分析学者们则主张致力于探讨人们将一起行为建构为“自杀”现象的那些话语策略及其背后的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作为有自杀倾向群体中的高危人群,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对象。通过对大学生自杀死亡事件的质性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杀往往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自杀行为往往由生活事件所激发,大学生自杀行为起着决定性影响的仍是其主体内在的因素,大学生自杀是可以防范的,防范大学生自杀不能仅限于预警对象。而要防范大学生自杀行为,应正视并重视大学生自杀现象,加强着眼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能力提高的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实际问题,减轻学生的各种压力,并建立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8.
对郑州市10年间1413例自杀死亡案件中自杀者资料进行的回顾性调查及统计分析显示,自杀者的自杀方式、原因、时间、处所等呈现出一定的特点。针对本地区的自杀特点,应当及早成立自杀危机干预中心,做好早期预防,减少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自杀是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其原因复杂多样。深刻的社会成因是诱使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外因,它为正确认识其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提供了社会背景和理论价值。有人认为大学生自杀是自我“自杀权”的实现,这是一种片面和狭隘的观点,“理性自杀权”才是法律不排斥的权利。应依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来讨论和界定大学生自杀的归责原则和高校应否承担法律责任等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犯罪”到“权利”:自杀行为的西方法律史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各国历史上对自杀行为的法律评价经历了从“犯罪”到“权利”的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到 2 0世纪 6 0年代 ,英国最后废除“自杀罪”,自杀在现代终于成为一种权利。“安乐死”的是与非在 2 0世纪后半期又演成了世界性的法律之争。本文介绍了西方各国与自杀相关的法律的历史沿革 ,并以东方的日本为参照作一定的比较  相似文献   

11.
刑法语境中的“致人重伤、死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刑法典多处使用了“致人重伤、死亡”的表述 ,看似简单 ,实则复杂。在规范性质上 ,具体表现为结果犯中的构成要件结果、结果加重犯中的加重结果和情节加重犯中的严重情节 ;在刑法价值上 ,既影响定罪 ,又影响量刑 ;在罪过形式上 ,又有单纯故意、单纯过失、故意与过失相混合三种类型。并且 ,刑法中的“致人死亡”不应包括引起被害人自杀的情形  相似文献   

12.
自杀意念反映了个体的自杀风险,探讨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对自杀预防与干预工作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以192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量表、累赘感知和归属受挫在内的人际需求量表(中文版)与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进行调查,通过SPSS22.0与Mplus 8.0软件进行中介与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有五。一是女生自杀意念检出率显著高于男生,二是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累赘感知、归属受挫与自杀意念四个量表的评分均两两相关,三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可以正向预测自杀意念和累赘感知,累赘感知可以正向预测自杀意念,累赘感知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自杀意念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四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累赘感知→自杀意念”这一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累赘感知→自杀意念”受归属受挫调节,五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该中介效应仅在归属受挫高分组学生中有显著表现。  相似文献   

13.
1994年6月30日晚,宋福祥酒后回到自己家中,因琐事与其妻李霞发生争吵、厮打。李霞说:“三天两头吵,活着还不如死了。”宋福祥说:“那你就死去。”当李霞寻找自缢用的凳子时,宋喊来邻居对李霞进行规劝。邻居走后,二人又发生吵骂、厮打。在李霞寻找自缢用的绳索时,宋采取放任态度。李霞于当晚在其家门框上自缢身亡。这是一个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议颇大的案件,在其定性问题上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有罪说认为,被告人宋福祥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的间接故意杀人罪;无罪说则认为宋福祥是无辜的。双方争议的焦点有三个:1.宋福祥有没有救助李霞的刑法上…  相似文献   

14.
对医助自杀的讨论历史悠久,但普通法经验和成文法规范普遍禁止这种行为。医助自杀的反对者从滑坡论证、“杀死”和“让其死”之间的道德区别、医患关系的困境等方面拒绝承认其合法性,但这些理由并不足以为禁止医助自杀提供正当证明,相反,其论证的乏力和逻辑的错误为医助自杀的合法性提供了巨大支持,因此,禁止医助自杀是一种错误且非理性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西方各国从古罗马到现代社会,各历史阶段与自杀相关的法律渊源及其沿革,并以东方的日本为参照作了一定比较。自杀行为是“犯罪”还是“权利”,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自杀行为在现代终于被当成人(自杀主体)的一种最后权利。但是,与自杀有关的“安乐死”的是与非在20世纪后半叶以后又成了世界性的法律争辩。  相似文献   

16.
罪犯是具有高度自杀风险的特殊人群。自杀死亡是罪犯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更是其心理危机的严重表现形式。因此 ,防范罪犯自杀是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危机预防的工作重点 ,是监狱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防范罪犯自杀的有效措施 ,是消除和纠正对自杀的误解与偏见 ,正确地认识罪犯的自杀问题 ,把一般性措施和有针对性的措施结合起来 ,以预防为主 ,及时寻找和发现罪犯中的各种自杀迹象和线索。  相似文献   

17.
埃米尔·迪尔凯姆是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以“自杀”现象为切入点,利用“自杀率”等核心概念深刻阐释了社会因素对个体所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并提出了社会整合对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迪尔凯姆的思想为我们当前开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自然人的自杀行为是其放弃生命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尽管自杀既不违法,也不构成犯罪。但人的生命是高贵而神圣的,不能轻易放弃,因而始终受到人类社会的普遍谴责。尽管安乐死与自杀有某些相似之处,然而,两者之间存在着性质迥异的天壤之别,安乐死不是自杀。安乐死的合法化不会导致对安乐死的随意放任。自杀不属于安乐死,任何以“安乐死”名义的自杀也不会获得法律的支持。因此,安乐死的合法化并没有、也不会改变现代社会对自杀的态度,更不是对自杀的认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PUA亲密关系中不法行为人利用精神控制致被害人自杀死亡的案例频发,危害严重。但我国现行法律对亲密关系中精神控制行为致人自杀死亡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界定模糊,导致受害人的合法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护。PUA教程中"教唆自杀"的概念需要进行明确界定。根据我国涉精神控制犯罪的司法现状,结合国外"客观归责理论",可以证成精神控制行为与自杀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参考英美法系国家的相关立法和案例,应当适当扩张教唆的内涵,将教唆自杀单列成罪。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规制PUA中"教唆自杀"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刘克敌 《工会论坛》2002,8(6):81-82
作家之中自杀者远较常人为多。因此 ,研究作家自杀的原因以及自杀对作家创作及其生活的影响 ,将有助于人们加深对文学的理解 ,帮助人们正确地看待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