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巨大的优越性,这已经不是抽象的理论分折,而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所证实了的,也是从比较中进一步得出的正确结论。生产发展的速度是比较新旧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比较中,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那么比较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的标准是什么?毛泽东同志曾经在谈及新旧社会对比时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两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它们之间在本质上存在着相互对抗、不可调和的矛盾。不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摧垮社会主义,世界没有其他前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作为一种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对资本主义旧世界构成了严重冲击。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使资本主义制度免于灭亡,西方帝国主义势力交替使用“武力颠覆”与“和平演变”战略,不断地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动攻势,以图一举消灭社会主义,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在使用“武力颠覆”战略来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失败以后,便开始探索对  相似文献   

3.
对于不同的社会制度进行比较,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比较结果客观地反映不同社会制度的优劣和差异。这些原则有: 1.本质性原则。从本质上对两种社会制度进行比较,不难得出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结论。2.全面性原则。进行两种社会制度的比较,必须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道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学习中,有人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不是用生产力规定社会制度的性质?第二,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规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会不会混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区别?下面就上述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  相似文献   

5.
近现代世界历史特别是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历史表明,现代文明正经由两条道路发展起来,一条是由封建主义经过工业革命而走向资本主、垄断资本主义、现代资本主义。另一条道是从封建主义或半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如果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看作是对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否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达到了否定的否定,走出了一条有可能把现代文明发展的两条道路中发现的社会进步成果加以综合的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有比较才有鉴别。而比较切忌形而上学地简单对比。在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优劣时尤其必须注意这一点。我们在进行两种制度的比较时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不但要看现在,而且要看历史的发展和未来的趋势;不能只看表象,而要从表象与表象之间的联系、从事物的内在本质上进行比较和分析;不能只看经济,更要看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得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孰优孰劣的正确结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志”。(《列宁全集》第13卷,第223页)在比较两种社会制度优劣时,最根本的是要看哪种社会制度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比较,是人们分析和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并存的世界,生活在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们,都会从不同的立场出发,运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对两种社会制度进行比较,并且会得出各不相向的结论。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代表人物,就是把我们国家的某些落后面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比较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通过新民主主义来建立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在改革开放中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大胆利用资本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理论创新和开拓实践;科学发展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经受住考验不断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比较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新高度。在和平发展主题下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市场经济中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依据划线;在社会主义国家内两制并存条件下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批判借鉴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全球化。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上,资本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资本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有着共生共存的基础。对社会主义前景的展望有两种视角:全球化和本土化。全球化是指社会主义将会在全球范围取得胜利,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本土化则是指社会主义将与国家或民族的实际相结合,成为本土性或民族性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0.
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主编的“信念丛书”(《什么是封建主义 ,怎样肃清封建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 ,怎样对待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 ,怎样实现共产主义》) ,已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四信”教育的一部好教材。在当代中国 ,封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作为一种统治思想 ,早已进了历史博物馆。但封建主义残余在我国依然存在 ,如在政治方面 ,家长制、一言堂的专制作风 ,以及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特权思想、个人崇拜。在经济生活方面 ,还存在某些“官商”、“官农”式的体制和作风 ,划地为…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陷入马克思所设想的必然社会主义的理论误区。这样以来社会主义的本质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就显得茫然不知所措。 所谓必然社会主义,是根据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论,在生产力高度发达,无产阶级占总人数中多数为前提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阶级斗争的结果,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最高、最后阶段的必然,因此叫必然社会主义,也叫科学社会主义。它高于资本主义,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必然社会主义是对发达资本主义否定和肯定、抛弃和继承的统一。即对发达资本主义的扬弃,所谓否定、抛弃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性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部分。世界性现代化进程的规律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选择实现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和社会制度,二是在择定的主体力量和社会制度的作用下实现现代化。与西方欧美国家不同,中国选择实现现代化的阶级主体和所依托的制度载体,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和社会主义制度,并且中国的未来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之路实现现代化。如果说,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上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是一种合理、正确的选择,从而辉煌地证实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必然性的话,那么,中国在未来实现现代化的事实也将充分证明,相比西方欧美国家,中国缩短了漫长的现代化航程,具有空前的优越性,从而进一步证明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在低潮谷底的时候,邓小平坚定不移地重申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邓小平从苏东剧变中吸取教训、使社会主义向更健康方向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便是用改革开放取代关门搞建设,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并准备用70年的时间,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向世界、特别是向西方国家的人民证明社会主义确实比资本主义好,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在西方国家遭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人们开始反思和质疑资本主义之际,这无疑有助于社会主义的振兴,进而促进人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程言君 《淮海论坛》2007,(3):4-8,26
民主社会主义,亦称社会民主主义,在理论演进史上,总体看来,是“标榜社会主义,公开反对与克思主义的现代改良主义思潮”。实质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在社会制度变迁史上,属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改良形式。作为社会制度,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没有任何本质的共同点.而且是分属不同社会历史时代的社会制度模式.不应甚至不能同日而语。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人类历史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5.
百家论萃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制关系”的新变化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两制间呈现多层次多形式的非制度性相互交织与融合,且不同社会制度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更加长期、全面而主动。全球范围的经济融合给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带来更大的宽容带,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形成“双赢”利益新格局。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两制间呈现更激烈的非制度性利益争夺与摩擦,且制度性矛盾和斗争更加隐蔽、间接和复杂。资本主义利用其经济全球化支配地位推进西化战略危及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生产与信息的网络化使资本主义更便利地通过经济渗透输出其制…  相似文献   

16.
人们往往从“社会主义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概念区分上得出生产力有阶级性的结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大胆地去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东西。其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同,生产力不具有阶级性。生产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当代资本主义是一个还要在世界上存活相当长时间的社会制度,做为一种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社会制度,刚刚有三百年的历史,而且从现实看,它正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存在着,并表现了未竭的生机。但资本主义毕竟是一个远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它最终必将为更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取代,则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董德刚在《中央党校学报》第4卷第4期上撰文指出 :长期以来 ,人们通常是从社会制度角度看待中国与外国(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 )之间的关系的 ,比较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这个角度 ,以两种社会制度及其差别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有其合理性和正确性。问题是 ,我们长期把这个角度当作是看待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根本角度甚至是唯一角度 ,却是存在很大缺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具有多重性 ,绝不仅仅是社会制度的区别与对立的关系。把社会制度的区别当作是看待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根本角度 ,动辄问“姓社姓资” ,实质上是“以阶级斗争为纲”…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种新社会制度的形成、确立、发展、消亡,都不是直线进行的,而是波浪式曲折前进的,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是如此,社会主义也是如此。16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历史潮流,在欧洲滚滚向前,但遇到了重重障碍和严重挫折,甚至几次出现封建王朝复辟。17世纪4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以后,1660年至1688年出现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成立法兰西共和国以后,波旁王朝于1814年、1815年先后两次复辟。这些严重的挫折和历史倒退,阻挡不住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资本主义是一个多面体,只有把它的方方面面搞清楚,才算是真正认识了当代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是一个孕育着许多新的社会因素的社会制度;一个既是社会主义批判对象又是社会主义借鉴对象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