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前线》1961,(17)
认真实行經济核算,加强經营管理,是社会主义企业領导者应該經常注意的一項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設要多快好省。只有认真实行經济核算,才能多快好省地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人員必須精确地計算生产,发現和利用企业內部的一切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不实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原则,劳动力小是商品,是改革前经济学界的共识;改革后,主张劳动力是商品的观点被有的同志提出,从此引发厂两种不同观点的争论。1984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同时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劳动力不是商品。但主张劳动力是商品的观点也从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模式中获得了新论据:既然是商品经济,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都应  相似文献   

3.
太行山区农村是新中国集体化时期男女"同工同酬"政策的发源地,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为了广泛发动妇女参加农业生产,中共中央根据太行山区的经验,提出了男女"同工同酬"的口号。在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的宣传和动员下,"同工同酬"政策得到一定程度的实施,妇女参加生产的积极性以及政治经济地位明显提高。但是,"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始终存在。其中,包工定额中的男多女少,属于真正的"同工不同酬";而"死分死记"的男多女少,除了少量的妇女工分属于过低之外,大多则符合农村劳动的实际,因而受到妇女的认同。这种工分的男多女少,是由于男女体质的差异以及家务劳动尚未社会化所决定的。值得注意的是,追求绝对平等之下的"同工同酬",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妇女挑起了超负荷的强体力劳动,身心健康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4.
胡鞍钢:积极应对高失业阶段的挑战 政府应保证就业机会的平等性 从现在起,应转向以创造就业为中心的积极的主动的发展政策:经济发展目标由经济增长优先转为扩大就业优先;劳动社会保障政策从社会保障为重点的被动性劳动力市场政策转为创造就业为重点的主动性劳动力市场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从限制农民进城转向鼓励农民进城;主要新增就业渠道从正规就业转向非正规就业;从下岗分流、减员增效转向鼓励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国家只能提供保障人人就业机会平等、不受任何歧视,帮助具有劳动能力者提高就业竞争力,不论他(她)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当前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之一,是“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可以进入市场,进行公平合理的交换,毫无疑问,劳动力是商品。但是,很多人不以为然。最近,国务院研究室招集首都部分知名经济学家座谈,有人发言:“目前,我国广大工人阶级的劳动积极性都很低,报刊舆论不宜老宣传劳动力是商品”;“劳动者是主人翁,主人翁可以出卖自已的劳动力,这怎么解释得通呢?”“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优越性之一,应大力发扬。”。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就业市场化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进就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着眼充分就业的目标 ,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培育 ,推进就业的社会化。在此基础上 ,提出劳动力就业市场化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要求保证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劳动力资源在市场进行有效配置,我们在改革中应正确处理劳动力有效配置与劳动者主人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资本化是我国经济学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科学命题,但一直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从界定劳动力资本与可变资本、人力资本的区别入手,论证劳动力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范畴,分析劳动力资本化的历史条件,探讨劳动力资本化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意义和确立劳动力资本范畴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阻力模型:农村剩余劳动力逆向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城市转移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以往的研究是基于“二元经济”模型下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缺乏从劳动力个体行为机制的经济学分析,因此不能解释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逆向”流动现象。而文章利用效用函数等基本微观经济学工具对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劳动力逆向流动的阻力模型,从空间阻力、信息阻力、能力阻力、风险阻力、价格阻力、政策阻力、心理阻力等七方面阐释“民工荒”的微观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珏 《前线》1993,(10)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调节资源配置,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体制。我们已经肯定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这就必然涉及到劳动力资源性质这一敏感问题,因为经济资源既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从逻辑上说,只要肯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那么,无论物质资源还是人力资源都应成为商品进入市场,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其在社会各部门的配置。但困难在于,如果肯定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是商品,那么如何解释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如果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是商品,那么又怎能谈得上资源的市场配置?这是一个有待说明而又必须阐明的两难问题。我们知道,无论在任何社会里,劳动力都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任何社会的生产都是物质要素和人力要素两者结合的结果。其中人力要素是首要的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劳动力市场概念,这是在党的文献中首次提出。劳动力市场概念的提出实际肯定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对加快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深化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加速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以及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有些人由于受传统理论的影响,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不很理解。这些不理解的思想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劳动力成了商品,劳动者还能是主人吗?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丝毫不会削弱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反而能更好地体现劳动者是主人。劳动力成为商品后,劳动力商品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实现的,其实现过程表现为,劳动者依据自已所具备劳动能力、技术专长、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职业,企业则依据其用工要求择优录用劳动力,即通过双向选  相似文献   

12.
前些村候.我国经济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展开了热烈讨论。概括起来,大体有三种观点:(1)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不是商品;(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是商品;(3)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具有双重性。这种争论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因为它是经过经济体制改革,某些非社会主义经济成份出现之后重新提出的理论问题。但是,对这个问题作出科学的理论回答,必须把握我国处于社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提出,劳动力是一种资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具有商品性,同时也存在异化;在社会主义传统国有制条件下,劳动力是非商品,也存在异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劳动力所有权正得到逐步认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资本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的劳动力是不是商品,不应从已有的现成结论出发,而应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看它是否存在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经济条件。诚然,马克思恩格斯一贯认为,劳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不再是商品了,这是与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的特征相联系的。我们现实的社会主义同马恩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有很大的差别,还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还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劳动力的个人所有,社会主义经济总体上还是商品经济,还存在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15.
在毛泽东漫长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对如何分配劳动力资源,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他首先充分认识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劳动力资源的动员与组织问题,然后对劳动力资源的分配,提出了分配上的顺序优先原则和平衡原则。毛泽东对劳动力资源问题的探索,一方面是对其革命战争年代"群众运动"经验的继承,另一方面又是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正确把握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劳动力资源问题的探索,总结其经验教训,无疑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存在条件和社会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还会存在劳动力市场?它和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有什么本质区别?这是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一、典型形态的社会主义不存在劳动力市场 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劳动力市场了。然而,现实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预见相反,是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预见错了?不是。要正确判断二者都合乎事实,必须分别讨论二方面的问题: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预见的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主义的历史特征是什么?由什么条件决定?第二,现实社会主义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劳动力市场的历史特征是什么?由什么条件决定?  相似文献   

17.
"一五"时期,为了保证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业工作主要是配合工业化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开展。由此引发就业制度的相应变革:政府将劳动力资源逐步纳入政府计划管理的渠道,加强就业的计划性和统一性,是就业政策演变的基本取向,城市就业的计划体制在这一时期确立并基本形成。这一时期的北京就业政策及就业制度演变,与全国既有一致性,也有特殊性。多种就业政策解决了失业问题,计划就业制度保障了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适应了北京由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转变需要,对首都经济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但也存在劳动力不能充分调配、企业自主性低、一次分配定终身的局限性,为企业效率低、人浮于事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8.
我国学术界部分人士认为,社会主义也需要劳动力后备军,其原因有:第一,劳动力后备军是大工业条件下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分工日益复杂化的现代化生产的需要。第二,劳动力后备军也是解决目前我国企事业人浮于事现象的一个重要途径。我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后备军具有以上几点特点:首先,社会主义生产的有计划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后备军是一支有组织的队伍。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社会总劳动的一个环节。社会将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进行各种职业培训,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发展起来的劳  相似文献   

19.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在中央文件中出现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劳动力市场”的提法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就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产品是商品,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也应该是商品。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主要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如果劳动力不是商品,市场机制就不能对劳动力的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意味着劳动、就业、分配领域不存在商品经济关系,这显然与市场经济的性  相似文献   

20.
田恃玮  李连瑞 《奋斗》2006,(7):40-43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自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发展“打工经济”、实施“走一富二”战略以来,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动,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应根据新的发展形势,进一步完善思路、明确目标、加大工作力度,不失时机地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行战略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