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言 《廉政瞭望》2008,(5):53-53
近年来,贪官落马之后大多“喜欢”写忏悔书,十之八九都要将犯罪的首要根源归咎于“放松了学习”,说什么“平时不读书不看报、放松了世界观改造”等等。但笔者将近几年来有关这些贪官腐化堕落的报道找来进行对照,发现贪官并非不爱学习,不过他们的“学习”内容与常人不太一样。  相似文献   

2.
“读书读个皮儿.看报看个题儿”、“把报纸当‘废纸’,把书本当‘样本’。”这是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厌学假学”态度的一种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3.
井冈山大井村毛泽东旧居门前,有一块大石头,当年毛泽东经常坐在石头上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思考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程。如今人们亲切地称这块石头为“读书石”。毛泽东酷爱读书。可以说,凡是他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都有他读书学习的生动故事。在井冈山时期,他随身带着可以装“文房四宝”的土布口袋,每到一处总是先摆好笔墨纸砚,以便随时学习、工作和写作。长征路上,有时患病躺在担架上,或骑在马背上,他仍然坚持读马列的书,自嘲地说自己是“马背上的马列主义”。  相似文献   

4.
孙伟 《世纪桥》2010,(22):15-17
在江西革命老区井冈山的大井朱毛旧居,有一块方方正正的大石头。当年在大井的时候,毛泽东经常坐在上面读书、看报和批阅文件,思考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如今人们亲切地称它为“读书石”。毛泽东在井冈山只呆了一年零三个月,却从井冈山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相似文献   

5.
熊建华 《党课》2011,(10):65-66
网络问政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网络问政是否被重视,体现出领导者是否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否善于从新生的信息交流渠道中捕捉民众智慧,倾听民意民声。面对日益增多的网民留言,推动网络问政常态化已是大势所趋。作为领导干部,除了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外,还要养成上网这一“第五习惯”。  相似文献   

6.
有识之士不难发现,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另一类“精神病”在党员干部中呈易发多发态势,其主要症状有: 一曰精神空虚症。有的党员干部外强中干,不读书不看报,不钻研理论和业务,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贪图享乐,沉湎于赌场、酒楼、歌舞厅,在灯红酒绿中寻求精神刺激。 二曰精神麻木症。此类党员干部缺乏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7.
读书,看报,对今天的人们而言,是稀松平常、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活动。然而在延安时期,生活在被封锁的陕甘宁边区的人们,若想求购自己希望阅读的书报杂志,不仅不能随心所欲,有时甚至费尽周折。  相似文献   

8.
读书三益     
《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看报问题》,读后感慨系之,并由此想到了领导干部的"读书问题"。 提倡领导干部读书学习,是个老话题。毛泽东同志早在延安时就写下了《改造我们的学习》。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更是意义深远。党中央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的学习问题是高度重视的,但人们还是常常听到一些干部感叹"工作这么忙,头绪这么多,哪顾得上读书学习?"  相似文献   

9.
井冈山大井村毛泽东旧居门前,有一块大石头,当年毛泽东经常坐在石头上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思考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程。如今人们亲切地称这块石头为"读书石"。毛泽东酷爱读书,可以说,凡是他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都有他读书学习的生动故事。在井冈山时期,他随身带着可以装"文房四宝"的土布口袋,每到一处总是先摆好笔墨纸砚,以便随时学习、工作和写作。长征路上,有时患病躺在担架上,或骑在马背上,他仍然坚持读马列的书,自嘲地说自己是"马背上的马列主义"。毛泽东为我们树起一座读书的丰碑,"读书石"具有永远的昭示作用。读书无需太多投入,  相似文献   

10.
周术槐 《当代贵州》2011,(17):64-64
现代社会,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读书、看报、上网、听讲座、看电视、听收音机、谈话等,皆可成为人们获取各类知识的途径。但是,在获取知识的各种途径中,笔者首推传统阅读方式。之所以如此,不仅缘于“阅读使人充实”,更缘于“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与书为伴,其乐无穷!  相似文献   

11.
由于工作关系,我同一些县市领导干部做过交谈。从谈话中发现,凡是喜欢自己动手写一些文章的领导,谈话都比较简洁明了,且有条理有思想,语言也有个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笔者认为,提倡领导干部自己动手写文章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首先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就必须加强学习。学习不仅仅是读书、看报、学文件,而且包括记笔记、写心得,这也是帮助消化、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只要真正动手写了,它反过来又会促进你多读书,多思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思想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12.
杨奇 《广东党史》2007,(1):53-54
我在70岁离开工作岗位以后,可以由自己支配的时间多了,于是每日看报读书,自得其乐。正如《论语》所谓:“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据《辞海》注释③:“老”,是“死”的讳称)。15年来,我读的书很杂,主要是中国近现代史,以及有关的人物传记等文章。许多前  相似文献   

13.
秦立斌 《学习月刊》2014,(13):17-17
一提到学习方法,大家自然就会想到的是读书、看报、听讲座等,其实不然。随着社会及当代科技的发展进步,学习的方式是越来越活,学习的内容是越来越广,学习的载体是越来越多,特别是数字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现代工具已走入千家万户,这给我们基层理论宣讲员加强理论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我们的学习无处不在、无处不可。近些年来,我在注重读书、听课等传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学习工具,不断创新学习方法,提升了自身的知识和理论素养。  相似文献   

14.
《党课》2012,(14):51-51
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要求,每个党员干部都应积极行动,自觉做到。但现实中,总是有一些党员干部读不进、学不深、用不精,存在一种“狭隘化”的读书现象,需要不断加以改变。特别是,注意改进“功利化”的读书,读书的目的仅仅定在自己拿文凭、获证书、评职称、谋职位、求提升上,只为“我”而读书;  相似文献   

15.
《新湘评论》2010,(8):7-9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16.
刘熙武 《党课》2010,(16):83-86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载体。读书益处多多。小而言之,读书可以益智增见、砥砺品行;可以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大而言之,读书关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所以,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读书,从本质上讲,就是读者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伟大智者的心灵进行对话。领导干部要真正把书读好,就得先弄清以下“三问”。  相似文献   

17.
佚名 《廉政瞭望》2014,(2):73-73
宁静的夏日午后,一座宅院内的长椅上,并肩坐着一对母子,风华正茂的儿子正在看报,垂暮之年的母亲静静地坐在旁边。忽然,一只麻雀飞落到近旁的草丛里,母亲喃喃地问了一句:“那是什么?”儿子闻声抬头,望了望,随口答道:“一只麻雀。”说完继续低头看报。  相似文献   

18.
袁浩 《奋斗》2010,(8):63-63
读书是最不挑剔时间场合的,只要你手头有书。古人可于厕上、马上、枕上读书,还可负薪读书,挂角攻书,甚或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如此说来。还有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不可读书呢?  相似文献   

19.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社会阅读是指除在校学生外,全社会每一位有阅读能力的成员在工作之余都来读书、看报、看杂志等出版物的一种阅读.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建立学习型社会,最简单、最快捷、最有影响力、见效最快的方式就是推广社会阅读.图书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应开展推广社会阅读的活动,推介阅读,使图书馆意识深入人心,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  相似文献   

20.
郝安 《学习导报》2010,(8):12-14
读书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比如古人读书,意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责任就不可谓不大,大到使命如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