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刘红梅 《求索》2011,(6):222-224,218
聚合词是汉语中一种非常独特而有价值的词汇现象,它们都是由同属于一个语义范畴的几个成分并列组合而成。按照构成成分,聚合词大致可以分成四种类型:名素型聚合词、动素型聚合词、形素型聚合词、其他类型聚合词。这些聚合词的语法功能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名词性倾向,这主要跟多数聚合词意义泛化或产生转义有关。  相似文献   

2.
张会  裴晓真 《青年论坛》2002,(3):104-105
网络汉字词是网络语言的重要建筑材料。本文重点从造词的角度对网络汉字词的生成进行了分类研究 ,认为网络汉字词虽然形式特别 ,但它们毕竟是在现代汉语词汇基础之上产生的 ,它们的生成仍然符合汉语词汇的构造规律 ,因此 ,我们完全有可能对其发展走向进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3.
马晓辉 《传承》2013,(4):84-85
由于历史上的长期封闭和少数民族语言融合等原因,太原方言有其独特之处,包括叠音词、"~儿"类词、"子尾"词以及分音词和合音词等词汇现象。  相似文献   

4.
反义同词是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所体现。汉语的反义同词主要包括一词兼有正反二义和正反义词同源。英语反义同词的产生也有其历时和共时原因。本文通过汉英反义同词现象的对比研究,对其分类和产生原因作了详细论述,以说明正确掌握反义同词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离合词是汉语里特有的一类词,也是汉语本体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与中文信息处理的一大难点。就根植于汉语事实,对现代汉语离合词进行周遍性调查,提出现代汉语离合词分为典型离合词和非典型离合词,将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现代汉语离合词,对现代汉语离合词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定性分析,为判定现代汉语离合词给出了确切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6.
词汇借用是语言文化交流的记录和印证,依据词典信息建成的语料库可为词汇分析提供详实的语言材料。本文参考Cannon(1988)对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所作的统计分析,根据《汉语外来词词典》建成汉语中的英语借词(英源词)语料库,比较汉英词汇互借的异同。本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汉英词汇互借呈现三方面的特征:所借词汇总数悬殊,汉语从英语借用的词汇总数大大超过英语从汉语借用的词汇总数,前者是后者的三倍以上;所借用义项的比例具有相似性,高达93%以上的借词只借用了一个义项;所借用词语的义类有显著差别,汉语中的英语借词主要来源于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领域,而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主要来源于食品饮料与生物群两个门类,多为与中国饮食文化和奇异生物有关的词语。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而言,文化强势与弱势造成了所借词汇总数与义类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张汝光 《青年论坛》2010,(3):150-152
在词块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三阶段教学法:即识别词块、使用词块和巩固词块。在外语教学中,词块是词汇记忆的理想模式;词块学习有助于降低语言习得的难度,能够提高语言理解和产出的流利程度和地道性,提高学习者交际时的条理性和清晰性;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克服母语负迁移;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法知识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古代“实+则”是在句子线性序列上位置相邻的两个词,后演变为现代汉语副词,这一跨结构词的形成当不晚于唐,成熟于宋.“实则”的主观化与词汇化历程是同步完成的,当说话人采用“A,实则B”结构来表现说话人的主观性时,“实则”的词汇化也就得以完成.“实则”的词汇化有形式上与语义上的标志,判断“实则”是否成词,必须将语义与形式相结合,综合考虑,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实则”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有构式基础、“主观化”的推动作用、语义基础和语音基础.  相似文献   

9.
周阿根 《求索》2013,(2):145-147,165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唐代传记文学和游记文学名著。文章从词汇史的角度系统考察其词汇在汉语发展史上的价值.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增补漏收词目、增补词语义项、纠正辞书释义不确、提前语词例证、填补汉语词汇史发展的中间环节、补充词语例证等。希望我们的研究有助于《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的编纂,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毛梅兰 《前沿》2012,(8):163-165
由于文化背景、人文环境、历史底蕴、语言表达方式诸方面不同,各民族、各国家和地区在颜色词的使用上、理解上都存在着差异。本文拟就英汉语颜色词各具特色的方面、不同表达方式和习惯用法以及用于社会所引发的不同联想作一比较分析,探究英汉语颜色词的用途用法,以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规范英汉语颜色词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词媒体是近来出现的一个学术名词,目前对词媒体的研究主要立足于传播学的角度,鲜有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对其进行研究。本文立足于语言学视角,来发现词媒体的独有特点,深入探索词媒体如何创造性地利用语词的特点,通过词义的召唤性和意象激发性来增强对事件或现象的传播效果。同时本文也深入研究了词媒体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金杰 《思想战线》2012,38(3):131-132
1914年末,傈僳语①拼写方案得到初步确定,傈僳《圣经》翻译工作随即展开。翻译组从木刮([mu31gua31]傈僳口传诗歌)中寻找词汇来表达《圣经》内容。一、傈僳教会对四音格词的吸收和创新傈僳《圣经》译者研究发现,对偶和押韵是木刮的最大特色,木刮的词汇和句子都遵循  相似文献   

13.
宗世海、刘晓露二先生《汉语三字习语的隐喻分析——兼评〈现代汉语三音词词典〉》一文,对《现代汉语三音词词典》作出了有欠客观、公正的批评。对此,有必要根据该词典的实际情况,结合此类词典编撰的一些原则与常例,提出商榷。学术批评应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郭猛 《传承》2012,(12):72-73
互训是《说文》中重要的训诂方法,段玉裁以大徐本为底本,参照小徐本,从文字、音韵、训诂等不同方面对《说文》互训进行了精细的校勘和注解。以许慎原著和段注为底本来探究汉语互训字的变化,需要回归到义位的层面,结合书证考证其发展。义位的考查既可以探究先秦词汇的使用面貌和同义词自身的演变规律,又可以把握现代汉语部分双音节词的成词规律。大徐本和段注改字后形成的互训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凝结成96组双音词语。限于篇幅,随机选取"更/改,祭/祀,珍/宝"3组,依据书证对它们义位的发展与成词规律做历时的考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自然科学中的系统自组织理论和语言系统联系起来,分析了词汇变迁中的回源现象。用系统自组织理论诠释了“回源词”的形成过程,为当前词汇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从词汇系统的开放性和语言的经济性两方面对回源词进行了系统自组织的深层分析。最后文章结合具体实例,探讨回源词语的构成形式。  相似文献   

16.
滑溜词避免直接陈述,给人以真实、实在的印象,但仔细推敲,却什么也没说,其特点受到商家的青睐。滑溜词有其形成的原因及独特的功能,从而在广告语中频繁地使用。英汉广告中的滑溜词,既有其共性,又有其个性。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四个层面对英汉广告中的滑溜词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弄清英汉广告中滑溜词的异同点,以此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实现理想的广告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7.
词汇的发展变化涉及到词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历时关联与变化;也涉及词的认识内容结构状况的变化,还涉及词与词之间的历时规约状况的变化。《论语》与其汉魏注中的常用词演变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春秋战国到汉魏时期词汇演变的状况,反映了这两个时期词汇语义演变的诸多方面,如“义点的隐没”、“义域的分化”、“义点的重组”、“义位与能指间的关系走向精确化”、“义点上升为义位与义位下降为义点”、“词汇规约系统的调整”等。这些情况能很好地说明词的结构及其演变的基本内容与规律。  相似文献   

18.
汉语颜色词两极性语义是一种“文化义”,表现为其词义、词素义和言语义,隐含于其词内和词间的贵贱、尊卑、高低、是非、好坏、善恶、正反、顺逆、生死、臧否、增减、老少、春夏秋冬和东西南北以及男女等两极性语义,存在于人们认知的权势、价值、生命、情感、经济、时空和性别范畴里,是汉语颜色词词义及其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董蕾 《青年论坛》2006,(4):150-152
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反映在语言的词汇系统中,就是相关行业词汇的系统性、规模性的出现,其内容涉及到商品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形式则体现出汉语词汇发展特定阶段的风貌。这些在《喻世明言》的经济词汇中都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20.
周艳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3):184-188
贵州汉语中有一批词语在汉语古籍文献和其它汉语中都找不到相应的词语,但却在侗台语诸语言中可找到与其语义相当、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说明它们来自侗台语,可以定之为“底层词”。贵州汉语中存在着侗台语底层语言的事实,对探索贵州汉语发展史和民族关系有重要价值;进行贵州汉语中侗台语底层词的研究,对保护侗台语这一濒临灭绝的、具有地方性的、民族性及古老文化特色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