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学富 《春秋》2013,(5):15-17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每当读起贺敬之这情真意切、荡气回肠的《回延安》诗句时,总令人豪情满怀、意气风发,对延安有一种向往之情。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时,我知道了革命圣地——延安,听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很多革命志士、青年才俊为了新中国,纷纷奔赴延安,在这一方黄土地上挥洒她们的青春年华,我一直疑惑着,延安这片黄土地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当时自己在心中勾勒出一幅画:延安处处红霞万丈,特别是滚滚延河水边巍巍宝塔山上的宝塔,一定是金光闪闪的,充满了神秘,在那儿的人们都是喜气洋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去延安看看,去追寻我儿时心中的圣地。  相似文献   

3.
正延安,是我们这代人心中的圣地,几十年来,我从课本中、从影视里无数次地听过看过了解过它的光辉历史,却从未真正地走进它,直到我参加了长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红色革命路线教育"集中培训,才有幸踏上延安的土地。在这里,一个个熟识的人物、一串串  相似文献   

4.
我是懒散的宅人,每次去超市购物,都要买一大堆东西。有次在超市结账,收银员飞快地扫着条形码,令我“亚历山大(压力像山一样大)”。手忙脚乱地把扫过的东西分门别类装进几个购物袋,收银员提醒说:“有一盒排骨掉到地上了。”我急忙俯身去捡,立起身来,看见那些近在咫尺、漠无表情的脸,心中一声长叹。  相似文献   

5.
延安,我心中一首激越的诗──访莫文骅将军陈欣德莫文骅同志接受本文作者采访在一个风清日和的上午,我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延安精神研究组”的同志一起,在北京城西的一个幽静庭院里,访问了曾在延安战斗、生活十年之久的沙场老将一一原装甲兵政委、中共十四大特邀代表...  相似文献   

6.
九十二年前,乌云密布的中华大地闪烁—木星火一面猎猎旗帜迎风飘扬从1921年7月出发在风雨飘摇的嘉兴南湖,到危机四伏的遵义古城她是黑暗中的一缕烛光引领着我们摆脱压迫、走向希望从灯火摇曳的延安土窑,到红旗招展的人民大会堂她是迷途中的一声号角引领着我们穿越苦难、走向富强。  相似文献   

7.
拜读延安     
<正>"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当站在延安的宝塔山前,凝望着山上灯火通明的宝塔山时,我心中不禁回荡起艾青的这句名言。延安,一直是我仰慕已久、心驰神往的圣地,尽管早已知道她并没有秀丽的风光,但她那特有  相似文献   

8.
延安,是一个具有特殊时空含义的历史名词。从时间上来讲,它是指从1937年1月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一直到1947年3月主动撤离延安的这个历史时段。从空间上来讲,它是指延安以及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延安,承载了一段非常重要的中国历史,“延安时期,黄土地上,毛泽东思想在这里形成,  相似文献   

9.
<正>"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心里默诵着贺敬之那熟悉的《回延安》诗句,抬头久久仰望巍巍宝塔,90余名参加培训的吉林省十三届人大代表个个神情肃穆,目光中充溢着对脚下这片红色圣土的无限敬仰之情。  相似文献   

10.
我在延安参加审干孙振1939年底我在山东八路军游击第四支队任营副教导员时,奉命调赴延安学习。从山东出发,共60余人,经过太行八路军总部、晋西北根据地,历经半年多时间,辗转通过敌占区和几道封锁线,到达延安已是翌年七月了。稍作休整我即被分配到军政学院学习...  相似文献   

11.
涂国改 《思想工作》2005,(12):39-39
前几天,笔者在某高校餐厅碰到了几个刚从延安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回来的大学生。我就问他们:“下乡有意思吗?”一个女生笑着说:“有意思。但感觉时间太短,有点不解渴。”她告诉我,这次到延安做了十天的调查活动,去掉第一天和第十天的接待事宜,调查时间总共不过六七天。  相似文献   

12.
抗战初期从梧州到延安的18位青年刘毅生1936年到1938年,我有幸在梧州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在中共广西省工委领导下,梧州党的活动相当活跃。三年里,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苍悟县委,下属有几个支部。党组织按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精神,开展了梧州的抗日群...  相似文献   

13.
侯健美 《传承》2007,(11):36-38
几乎无人不知,有个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了一本有名的书——《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埃德加·斯诺其实从未到过延安。他到的是保安(今志丹县),距延安尚有几小时的车程。真正到达并记录了延安的人,是埃德加的妻子海伦。  相似文献   

14.
在延安杨家岭,听讲解员讲了这样一段往事。抗战时期,从国外归来的科学家陈嘉庚先生,分别到重庆和延安考察。他先到了重庆,蒋介石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花800块大洋,在重庆最好的酒店为他摆了一桌接风宴。接着,陈嘉庚又到了延安,毛泽东也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请他吃了自己亲手种的菜。只是这一顿饭,只花了两毛钱。事后,陈嘉庚深有感慨地说:“蒋介石招待我花了800大洋,而毛泽东招待我只用了两毛钱。得天下者,共产党也!”  相似文献   

15.
影坛寿星赵子岳文图邢中国回郑州一段时间丫,这一对老人的13笑貌一到索绕在我的。心中。那是一个风和日fjrf的卜市,我们来到著名电影人演艺术家赵子岳家门0,轻轻敲了敲厂1,随着一声应答,开门的是赵老的老伴曹孟珍。刚午休过的赵老一边从卧室出来,一边微笑着...  相似文献   

16.
初到广安新区,最吸引你的恐怕是那一幢幢色彩缤纷、风格迥异的建筑物。然而,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坡;如今已成为一座欣欣向荣的城市。广安变了!当地老百姓每每谈论及此,总会提到一个人──龙廷安。是他麾下的企业,为这座新城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1978年,龙延安30岁。广安县护安镇石桥办事处的这位普通农民,虽然已过而立之年,看起来仍是一事无成。但是,这时的神州大地已经是春意萌动,龙延安那沉睡了很久的心灵也开始躁动起来。那一年,龙延安组建了广安县石桥建筑队,他带着几十个刚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青年农民,走南闯北…  相似文献   

17.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同斯诺谈到他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他又说看了这三本书:“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已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了。”  相似文献   

18.
这次会议到了这么多老首长、各级领导,这么多老战友和文艺界的老朋友,今我十分感动,深受鼓舞。我谨向在座的和没有能够到会的同志们致以深深的谢意!时间过得真快,我今年已经八十岁了。回想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当时我多么年轻,才十七岁,我跑到延安去寻找真理。五十多年后我重回延安,当时我说,当年我来这里寻求真理,延安真的给了我真理,它没有欺骗我。几十年来,我就沿着它指引的道路和伟大的理想奋斗着。我从下层干起,一步一步地成长。今天,我应当说,我是依靠党的培养,以及人民群众精神的滋养和吃了老百姓的小米成长…  相似文献   

19.
哈战荣  王春熙 《传承》2008,(23):4-5
1945年4月23日下午5点,在庄严、嘹亮的《国际歌》声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七大)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正式开幕了。这一盛会确立了毛  相似文献   

20.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红色的圣地,革命的摇篮,延安以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成为无数青年志士向往的地方。2010年9月,当无锡市教育局组织无锡市第七批赴延安支教教师时,校领导找到了我,在和家人做了短暂而深入的沟通后,我毅然报了名,有幸成为第七批赴延安支教小组的六人成员之一,心中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