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观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姆逊,创造性地构建了以晚期资本主义为研究对象的"晚期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吸收了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范畴,把资本主义理解为一种"生产方式",视"资本"为资本主义社会最大的总体化力量;在承认资本主义制度的"弹性"并深入分析20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新特征的基础上,强调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并未过时;在"国家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历史分期论视野中,把当代资本主义定位为"晚期资本主义",晚期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最纯粹的形式,后现代则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主导".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流行于学界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跨越发展理论",是一种误读和曲解。被视为这一理论的根据,则是所谓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提法。其实,马克思所说的不是"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是"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轭形门"。在这两个不同提法的背后,是关于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不同观点。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证明,"跨越发展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3.
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是专门针对西方"意识形态的终结",用解构主义方法提出马克思思想的继承问题的著作。德里达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现实指出,马克思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终结,但不会采用教条化的方式对待马克思主义。他从解构主义的方法论出发,构建了可能会存在多样性的对马克思精神的理解,这对于今天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新变化的时代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德里达的异质性解读方法中指出德里达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其目的则是借用马克思的精神为解构主义合法性寻求更为广阔的理论实验场。  相似文献   

4.
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几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 20世纪 70年代后期开始的科技产业革命以来,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对于这个阶段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例如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金融市场的独立产业化与全球化、信息革命与新经济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前没有看到、或者没有深入涉及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认真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新现象、新问题,这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这里,笔者试对当代资本主义作些分析。 一、资本主义经济在当代获得了相当的发展。马克思曾经说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提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需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产生出来的"掘墓人"或"无产阶级"作为行动的"阶级力量",并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加以实现。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今天,阶级状况发生了许多新变化。由此,一些学者运用"多元主义"和"阶层"理论对马克思"阶级"理论进行了消解。也因此,对当今时代的"阶级"理论和观点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既是诊断资本主义社会病理的百科全书,也是马克思运用历史科学对资本主义制度伪正义属性的系统性分析。从资本与资本主义制度"歃血为盟"至自由、平等、正义成为"他者",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资本运行的悖论,即"物与物平等"的背后是"人与人不平等"。无论当今新自由主义如何以"正义药方"粉饰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自私基因"——剥削与压迫从未改变。以《资本论》"照妖镜"观资本主义制度各派的"药方",既是对马克思政治哲学历史属性的还原,更是探寻"第二个一百年"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新征程中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提出过"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思想的一种误读,马克思只是认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并没有提"跨越"一说。很明显,"跨越"与"不通过"是不能够"划等号"的,二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一些学者之所以固执地坚持"跨越说",其根子或许就在于将"不通过"与"跨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了。"跨越说"不仅在理论上不能成立,而且在实践中容易导致社会主义的教条化、模式化。澄清这一问题将有助于正确理解和看待当代社会主义的实质及历史方位,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根本而重要的意义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通过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来建构的。而这一建构的具体过程,则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打破青年黑格尔派的精神幻象,瓦解资本主义存在的意识形态理由,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完整观念";又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打破古典经济学家的实证主义幻象,瓦解资本主义存在的经济学理由,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基础"来实现的。正是在对"意识形态之谜"和"资本之谜"双重破解的基础上,马克思揭开了"历史之谜",从而建立了"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最终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观念"到"现实"的展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晚年对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立"吸取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的社会主义的研究,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与时俱进的新发展。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吸取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的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总结了现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推进了这一理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发展规律所作的新的理论概括中,一个基础理论的重大贡献就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出了新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尽管新自由主义已经在理论上被普遍宣布为一种已经失败的策略,但全球化资本主义在实践上却似乎远未走到日薄西山的境地,资本主义似乎又一次幸存了下来。对于这一问题的反思,已经开始成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必须直面的问题和挑战。而在逻辑方法上,有一种明显的"回到马克思"的趋势,那个不断被宣布为过时的马克思总是在历史的危急时刻重新出现。  相似文献   

11.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要求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是通过揭露资本逻辑而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总体性批判。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为我们认识各种社会思潮提供了一个高屋建瓴的尺度;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所蕴含的实践视角、历史视域及辩证分析方法,是我们透视各种社会思潮实质的思想武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总体理论视野,为我们引领社会思潮提供了方法论启迪。  相似文献   

12.
项洋 《求索》2015,(3):58-62
"异化劳动"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进而阐述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理想。作为马克思思想"断裂"时期最为重要的概念,"异化劳动"理论主要包含"四个规定",四个规定的前三个规定属于人与自身的异化,后一个规定属于人与人的异化,这一辩证关系预示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显性"和"隐性"的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在诸多研究者眼中被看作是一种"aporia",但这并非"aporia",而是"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所在,需予以留存与摒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常态"中,重温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辩证及其人本思想,有益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视和批判"异化劳动"现象,这对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一些"异化劳动"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田润锋 《前沿》2010,(9):31-34
晚期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是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困境则是其理论背景。哈贝马斯通过考察马克思的社会劳动、类的历史的概念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假说,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看来,城市仅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空间载体而不是动因,因此对城市问题一直漠视。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资本主义城市危机的愈演愈烈,马克思主义者重新评估了城市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列斐伏尔、大卫·哈维和曼纽尔·卡斯特被誉为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研究"三剑客",他们主张将城市发展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框架下加以研讨,并从空间生产、资本积累、集体消费等多重视角阐释城市社会运动和阶级矛盾的根源,力图解释当代城市发展的规律。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学术和社会价值,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马克思学说的本质精神和理论价值,而且有助于加深我们对21世纪城市与城市社会进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蕴含着生命政治学批判的诞生,主要体现于宗教批判的"神学治理"维度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人口治理"维度,尽管马克思的生命政治学批判与其政治经济学批判有着较大的区别:前者以"生命权力的逻辑"为批判对象,而后者的批判对象则是"资本权力的逻辑"。如果说福柯的生命政治学批判以"权力"为中心,那么"权力的形成"则是马克思生命政治学批判的核心。在此意义上,"权力、资本和生产"构成了马克思权力谱系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权力和资本构成了资本主义的资本权力逻辑;而权力和生产则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生命权力逻辑。据此,在福柯与马克思理论传承关系的意义上,马克思是生命政治学批判的奠基人。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生命政治学批判的内在关联进行考察,不仅有助于恢复马克思批判理论在当代生命政治学谱系中的历史地位,而且在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生长点方面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由于受西方福利社会建设"表面现象"、资本关系全球扩张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观点的影响,学术界出现了修正剩余价值概念的趋向,并以"剩余产品""经济剩余",或者"剩余利润"等取而代之,导致当前资本主义研究的主要范式中出现了两种错误倾向,即以国家的作用和以流通领域为中心来阐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此,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到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再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最后回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史》的历史文本回路中,考据经典文本,为剩余价值正名,是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当今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作为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有利武器是通过《资本论》最终完成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所做的具有原则高度的批判首先是将资本运动置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生活即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中考察,从而使其批判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这一原则高度决定了马克思资本批判的历史向度是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资本展开的一个"完整而又成熟"的最后形态,从而破除了"普遍永恒资本"的历史魔咒,澄明了资本的现实历史运动。由此,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价值意蕴即破除资本运动规律的魔咒,破解"历史之谜",从而为人的现实解放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寻求道路得以最终彰显。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发展阶段的理论,是马克思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分析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规律所作出的科学预见,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马克思这一理论,研究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深化和发展,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现阶段的性质和特征,正确评价我党在这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9.
无论从当下现实世界所面临的问题,还是从中外思想家对马克思思想的认识、解读、阐释、运用、丰富与发展;无论是从马克思理论本身的宗旨,还是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各个学科的渗透,我们都可以断定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越来越显示出马克思唯物史观方法论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这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所有观点都不会过时,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永远是科学、真理,所以马克思主义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对经典文本现实意义的挖掘、对理想和现实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对现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都是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向前推进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结论回答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结合变化了的情况重新解释马克思的"两个必然"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