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白词是代言体,凭借自己对于女性的感受,把男性对女性形象的想象和塑造写进词里;李煜是以自述的方式表达男性对生活的经历,借助阴柔美的形式描写大开大合的情感体验,充满了个性美的光辉;而李清照,大胆抒写自己的女性体验,表现知识女性的精神和女性视角,创造出女性情感的表达方式、词汇。研究这三位词人在词中阴柔美的趋势,为性别文学的发展补充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往往被物化、被表现为男性视觉欲望的客体、被表现为私人领域主角,或者被定为弱者等等,这些女性形象是社会刻板印象的反映,也折射出业界和受众社会性别意识的普遍缺失。探讨这种现象的特征、形成原因及对策,有助于树立平等的性别意识,创造一个更加健康、更加有利于两性平衡发展的广告环境。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29)
通过借助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从女性形象、女性情思及女性语言、女性象喻等方面,对闺怨诗词中男性词人借助弃妇、歌女形象抒发情怀的美学特质进行分析。以辛弃疾的《摸鱼儿》为例进行分析,以加深对这一类别诗词美学特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女性形象作为以男性文学想泉与价值取向的产物,长久以来被定义为附属品.它作为女性主义批评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同时也是女性作家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代表,然而,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在两性文学作家的笔下却截然不同.试图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去重新诠释女性形象,对传统男权社会被歪曲的女性形象范式进行拆解和重望,构建女性真实的自我.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15)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更接近自然,而男性以自然为敌,但同时也注意到,造成性别压迫的根源是父权制,它不仅压迫女性,也使男性受到压抑和扭曲。基于这一观点,文章选取三位女性生态主义作家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具有生态女性主义特征的男性形象,探讨男性可以对生态女性主义做出的贡献,同时鼓励男性颠覆父权文化的压迫,与女性和自然之间和平相处,共建和谐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丁玲和简·奥斯丁是中国和英国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主义作家.她们虽然身处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突破了各自国度已往从男性视角叙写女性生活、命运的传统,从女性视角用女性独特笔法塑造了一系列反叛传统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当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尽管都以勇敢反抗男权社会为其主要性格特点,但在反叛的强度和方式等方面却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实质上是两位女作家本身女性意识差异的投影,其深层原因在于作家所处的社会及家庭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打破了男性作家以侦探形象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呈现出一种朴素的女性意识。然而,处于男权话语包围下的她又难免受到男性话语的影响。本文以阿加莎晚年的作品《无尽长夜》为例,分析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矛盾的女性主义观。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在《废都》中创作了牛月清、唐宛儿、柳月、阿灿四位女性形象,她们身上无不体现着贾平凹对女性生物性的热衷展示,对女性物化状态的肯定与张扬,对女性臣服于男性的赞美褒扬,这反映出贾平凹浓厚的男权主义思想审美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黄巍 《学理论》2013,(23):240-241
"穆桂英"是戏曲和小说中的人物,是中国民众熟悉的一位勇冠三军的女英雄。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意识中,能成为"穆桂英"式的女性人物可以说是寥寥可数。而"穆桂英"形象在中国民间大量产生,并成为一个时代尊崇的女性形象则是在"大跃进"运动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劳动力的严重短缺,客观环境要求女性必须像男性一样参加社会劳动,在媒体报刊和实际生活中,"穆桂英"女性形象逐渐增多,并成为歌颂女性勤劳勇敢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0.
严小刚 《学理论》2012,(28):92-94
"女强人"通常是对事业有成的女性群体的称谓,这个称谓是男权社会中在男性本位立场上由男性话语赋予和建构的,在肯定和称赞女性作为的同时,加载了更多的负面象征意义,带有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和偏见。男权话语下的"女强人",挑战了传统女性形象,打破了男权统治下赋予女性的角色和地位,在社会分层结构中被归为既非男性,又非传统女性的层次中,使"女强人"群体在社会交往互动中面临或遭遇诸多尴尬处境,而导致这些处境的根本原因在于男权统治下的性别不平等。  相似文献   

11.
韩秀 《学理论》2010,(11):149-150,280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打破了男性作家以侦探形象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呈现出一种朴素的女性意识。然而,处于男权话语包围下的她又难免受到男性话语的影响。本文以阿加莎晚年的作品《无尽长夜》为例,分析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矛盾的女性主义观。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12)
通过对《紫色》中女性人物在家庭中的他者形象进行分析,指出女性是家庭中的他者,他者的形象体现在两性关系中,而两性关系不仅包含黑人的两性关系也包含白人的两性关系,两性关系的不平衡使男性把自己的欲望放置在主导地位,作为他者的黑人女性被父权的语言所压迫,丧失了主体地位,没有权力、没有话语权,然而作为他者的女性主体在不断的抗争中颠覆了父权制霸权,使得两性在不断的抗衡中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13.
现代女性与传统女性的重大区别在于:现代女性越来越强调自我实现,强调发展、寻求和塑造自我,而这一切都能够在职业平台上得以实现。如果说男性的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的话,女性的压力则表现得更为复杂。有调查显示:女性的社会压力占总体压力的近一半,  相似文献   

14.
媒介中女性形象的研究由来已久,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等"自媒体"悄然兴起,开创了全新的报道方式和传播观念,公众对媒介的接近程度和信赖程度日益提高和加强。以新浪微博中的女性形象为案例,从社会性别、社会角色的视角入手,分析作为客体的女性在微博传播中的形象和地位,进一步探讨了产生这种形象的多种因素,尽可能为提高女性在网络空间中的地位,促进信息公平流动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侨园》2014,(5):38-39
现代男士养生保健有什么好处从生理角度来看,男性从生命的开始就比女性面临更多的磨难。男性受精卵没有女性受精卵易于成活。由于遗传的因素,男性胎儿存在于子宫中时,要经过比女性胎儿更为复杂的转化过程,所以,男性胎儿的自然流产率高于女性胎儿。在出生后第一个月中,男婴的死亡率比女婴高30%,男婴残疾、畸型率也比女婴多33%。由此可见,男性的先天条件并不比女性优越,男性的素质并不是天生强健的。男性的耐受力和抗病力也比女性差。男性不及女性耐寒、耐饥、耐疲劳、耐受精神压力。  相似文献   

16.
白晓晴 《学理论》2010,(20):189-190
自古至今,女性形象在各类艺术作品中都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女性在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特质都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在这些形象艺术的剖析中,女性形象成为一个标志,给各个时代的艺术作品特点都有所归纳和诠释。在西方历吏的设计作品中,以女性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依旧屡见不鲜,在这些流传千古的作品中,女性形象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甘士艳 《学理论》2013,(3):157-158
文章分别从男性和女性两个角度分析并揭露了女主人公康妮的悲剧成因。结果发现,康妮的悲剧既来自于男性对女性的忽视和压制,也来自于其他女性的排挤和女性角色自身的被动。文章将为从女性群体自身的弱点来寻找女性悲剧的动因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李原 《青年研究》2020,(5):24-34
基于目标内容理论,运用2017年全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分析个人目标追求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发现,个人不同的目标追求显著影响婚姻满意度。看重人际联结和利他公益目标追求的个体,其婚姻满意度更高;而看重物质财富和经济成功的个体,其婚姻满意度则更低。不同目标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效果与程度存在性别差异。看重自我发展、注重外在形象的目标追求,显著负向影响女性的婚姻满意度,但对男性无明显影响。与男性相比,财富追求对女性婚姻满意度的负向影响程度更强,利他公益对女性婚姻满意的正向影响程度更强。从目标追求角度探讨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对个人目标的引导、健康的婚姻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启发意义,也能为改善婚姻环境、提高婚姻质量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栋亮  刘永生 《学理论》2014,(9):128-129
中国传统社会的性伦文化特征体现了男权与女权博弈的格局。在性别观上,体现了男尊女卑;在婚嫁观上,追求"郎才女貌";在贞操观上,表现为作为"偷腥猫"的男性与忠贞和淫荡双重角色的女性。性伦文化的特征体现了男权社会价值观对女性的塑造。  相似文献   

20.
聂维斌 《学理论》2009,(31):100-101
影视女星视觉印象的个性色彩是女性影视形象的大众主观解读,这一心理定位直接影响到广告受众对影视明星广告诉求效果的评价和商品的美誉度。广告女性符号是消解受众广告抗拒感的润滑剂,女性视觉形象应与商品的社会性一致,广告女性形象运用要避免审美暴力、明星丑闻、形象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