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5 毫秒
1.
《学理论》2020,(8)
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物化概念,他对物化含义的界定,起初来自于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所以卢卡奇对于物化的深入研究始于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物化同异化劳动相比,有很多共同之处,同时物化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从物化理论的含义及内容、卢卡奇物化与马克思异化的区别、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局限性三个方面对物化理论进行阐述,其中,卢卡奇物化与马克思异化的区别从对概念的理解、产生根源、消灭异化的途径三部分展开分析;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局限性,包括对概念理解不明确、坚持历史唯心主义、忽视生产关系的重要作用、坚持人本主义的物化理论。  相似文献   

2.
庞翼平 《学理论》2011,(14):45-46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物化理论。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主要讨论物化和物化意识。马克思异化概念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二者研究的出发点不同;概念理解上有差异;对消灭物化途径的看法不同。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3)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在马克思的影响下,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西欧的现状进行了研究。他结合黑格尔的思想在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发展,他认为物化不仅表现在社会生产方面,还表现在文化领域。通过对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分析,对比其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着重从概念、批判重点、角度和途径上揭示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李湫杰 《学理论》2014,(1):38-39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都是从异化现象或物化现象的角度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并且这一批判都与资本主义的商品和商品拜物教现象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但在概念内涵、产生根源和扬弃途径等方面,二者还是有着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崔小伟 《学理论》2013,(16):71-72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的物化思想同后来苏联出版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认真研读二人的思想理论,不得不惊叹卢卡奇和马克思在理论上的共识,也不难发现物化思想与异化思想存在着诸多不同。从三个方面相比较,以便对这一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房立洲 《学理论》2012,(16):68-69,85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化和异化是个经常的话题。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了物化和异化理论并据此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与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手稿》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秉承马克思的衣钵,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以下简称《意识》)中再次对物化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但他的物化概念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还是有着较大差别的,拟从两人对物化概念的理解、对物化产生根源的论证等四个方面对此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7.
物质丰裕的消费社会在使我们感到喜悦的同时,让我们感到更多的是压抑和无助,人们通过劳动生产的产品反过来成了统治人的力量,即劳动的异化或物化。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为研究视角,探究和解读了当今社会潜在的一些由异化和物化带来的拜物现象。最后,要对异化和物化进行扬弃,才能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杨海凤 《学理论》2012,(21):34-35
"物化"是卢卡奇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他根据马克思《资本论》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提出"物化"范畴,并且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作了完整阐述。主要探讨卢卡奇所提出的物化理论的内涵、物化的具体表现以及物化的克服,力求较为全面地把握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并发掘出物化理论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雪 《学理论》2012,(18):27-29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中,卢卡奇首先提出了物化思想,他的这一思想是基于对马克思思想的深入研究,在资本主义兴旺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思想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也在物化的概念、物化产生的原因、消除物化的方式等问题上与马克思产生了分歧与距离。然而,卢卡奇还是通过他的物化思想启发了世人,尤其是西方思想界的哲学家们,使人们从物化的思维中走出来,将关注点放到人自身上,追求人的解放和实现人的真正自由。  相似文献   

10.
弗洛姆在马克思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物化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对异化的内涵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结合弗洛伊德有关性格结构的理论,弗洛姆认为异化现象已经渗透到人的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当中,并且披上了技术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合理外衣,导致了非创造性人格的出现。为了解决人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弗洛姆提出仅仅确立健全的人格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恢复人的批判性维度。弗洛姆的社会健全理论对我国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社会批判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存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另一种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前者极力推崇,而对后者则无情拒斥。卢卡奇、马尔库塞、弗罗姆、哈贝马斯、列斐伏尔等都从各自不同角度批判了现当代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认为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个病态的富裕社会。但同时,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认为机器可以直接创造价值,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已过时了。这样,异化理论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万能钥匙。  相似文献   

12.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阐述了工业化社会中人的物化理论,卢卡奇认为物化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层面上,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消除物化的唯一途径是恢复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物化理论对批判资本主义本质,促进人的自由解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肖红玮  屈常睿 《学理论》2012,(30):47-48
1923年匈牙利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卢卡奇用德文发表了被公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形成及其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卢卡奇提出了著名的"物化"理论,引起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界广泛而又激烈的争议。从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物化"、"总体性"理论入手,从而浅析其重要意义和当代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卢卡奇始终关注意识形态问题,他的意识形态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未发表前,卢卡奇就在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了"物化理论"。他的物化理论是对当代西方社会工人阶级真实境遇的揭示,是对当代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日益被割裂的深层反思,其目的在于形成工人阶级统一的"阶级意识"。本文试图对其理论做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唐泽园 《学理论》2014,(4):74-75
卢卡奇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认真研究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以及他对物化现象的批判与揭露,对于我们当今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6)
马克思最早提出物化概念,但是其哲学史溯源可以追溯到康德与黑格尔。马克思是在批判和超越的维度上,在不同思想时期的著作中,使用对象化、异化、物象化等极其相似的概念来表达物化,但这绝不是将物化概念与之等同。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社会的分析与批判,凸显出物化概念蕴含着双重含义。  相似文献   

17.
在卢卡奇的哲学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在本体论中,卢卡奇认为,人是哲学本体论的出发点和基本内容,人的有目的的劳动和“人的观念”是本体论的重要范畴,物化使人失去主体性、创造性、完整性;在辩证法理论中,卢卡奇认为,人是具体的总体,辩证法是以人为主的辩证法;在认识论中,卢卡奇认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进行,作为认识主体的具体的人是可变的;在社会历史观上,卢卡奇认为,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是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人类社会是人能动创造的产物等。  相似文献   

18.
张妍 《学理论》2012,(27):12-13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提出了物化和总体性两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其非常大的一个缺陷就是造成主客二分,使无产阶级被物化,从而失去了自己的阶级意识.因此,卢卡奇认为,人们必须运用主客体相互作用、二者统一的总体性辩证方法来克服物化这一现象,希望通过总体性唤醒无产阶级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和热情,从而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分析卢卡奇关于历史和阶级意识的理论入手,指出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在无产阶级自身消除"物化"和将"物化"的人还原为社会的人的过程中,农民阶级也在发生转变。农民阶级的这种转变是卢卡奇所构想的理想社会能够实现的条件之一。通过严密的分析,文章认为农民阶级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20.
青年卢卡奇早期是从事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应该说是在属于文学艺术内的形而上学之内来思考问题的。青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部著作中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历史辩证法"。因此,当卢卡奇转向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时候,不能不带有他在早期文学批评理论当中所形成的浪漫主义倾向。卢卡奇的这种浪漫主义倾向却恰好在某种意义上迎合了马克思哲学的本意。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类的自由解放的生存状态,不能没有这种浪漫主义倾向作为最高的"支撑"。可以说,卢卡奇是第一个把浪漫主义因素引入到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之中的。因此,在他早期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解当中,不能忽视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