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大致进行了三次机构改革,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收效甚微,不但没有达到精兵简政的目的,反而越精简越膨胀,使机构改革陷入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机构臃肿的弊端越发明显,就如李鹏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机构庞大,政企不分,滋生官僚主义,助长不正之风,也给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资料表明,我国财政支出中的行政管理费,1996年达1040.80亿元,比1980年的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我国历经数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998年以前的政府行政改革都陷入了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1998年以后逐渐步入正轨,此后的两次机构改革都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十六大提出"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行政管理体制"。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要讲究机构改革的多边效应孔介夫1995年是机构改革关键的一年,也是攻坚的一年。全国事业单位(总人数达2600方)的机构改革和省以下(含省)的党政机关机构改革,都要在该年度内进行完毕。如何走出过去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真正找到一条...  相似文献   

4.
本次县乡机构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二是要调整精简党政机构,三是要精简人员编制.要坚定不移地做到这些,防止"走过场",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误区,县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能不能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方针政策上来,有没有积极投身机构改革的勇气和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定性,至关重要.而思想认识问题的根子在理论,坚持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是机构改革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一个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5.
吴华  马壮志 《北京观察》2001,(11):13-17
建国后,我国的机构改革已进行了多次,但却没能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影响机构改革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法律的规范作用不够。西方国家机构改革往往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而我国的机构改革与法律的关系非常微弱。我国行政机构改革一路风尘建国以来的50多年中,我国政府机构多次进行整编、精简和改革。但都未能解决机构膨胀的  相似文献   

6.
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吴江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曾进行过三次机构改革,应该说每次改革各级政府都下了很大的决心,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至今收效甚微,并未达到精兵简政的目的,反而越精简越膨胀。从1982年到1997年,15年间党政机关干部人数...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搞了20年,机构改革也搞了20年,却总也走不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针对机构病的“抗药性”,面对跨世纪的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我们怎样才能走出这个怪圈呢?邓小平早就指出:  相似文献   

8.
邓艳 《理论月刊》2000,(5):32-33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机构进行过五次大的调整和精简,从发展轨迹来看是一个“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过程,这似乎成了国家机关机构编制运行发展的“怪圈”,困扰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也使行政机关“精简、统一、效能”的改革目标难以实现。 “怪圈”现象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从现代国家法治化趋势的角度看,笔者认为机构编制管理无“法”可依是问题的症结。我国自建国以来,机构改革的次数并不少,但效果都不明显,其深层原因就是我们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人员编制方面没有一个科学。可行的法律依据,从…  相似文献   

9.
当前进行的全国第七次政府机构改革 ,只有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转变政府职能 ,建立新的行政管理体系 ,实行机构组织 ,职能编制、工作程序法定化等方面狠下功夫 ,才能跳出前六次机构改革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相似文献   

10.
论大部制改革过程中人员分流的阻力及其清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生活一直被自身机构的庞大所带来的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问题紧紧困扰着,各级政府虽然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但依然没能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党的十七大在对体制改革的部署中明确提出要实行统一的大部门制度。而人员分流问题则成为了此次改革不可避免的拦路虎。切实解决好机构改革中富余人员的分流问题,本身就是机构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使大部制改革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职能是机构存在的基础和前提。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成功的关键。政府职能不转移,只是机构数量的增减,必然出现“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既是关键,就应  相似文献   

12.
由于近几次机构改革出现“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历史教训和新一轮机构改革面临的巨大障碍和阻力,人们不无理由地忧虑和担心:这次机构改革是否还会陷入“精简—膨胀”的怪圈?要解决好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关键还在于要把握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性机遇,真正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从整体上和根本上进行  相似文献   

13.
<正> 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一直被相对片面地认为是单纯精简机构和人员。其实,虽然机构与人员要精简,但机构改革的内在要求是为了更充分地尊重和发挥政府的基本职能,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机构改革的本质或许更应该是合理地配置和调整机构之间的结构。建国以来.我国曾几次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由于总是囿于机构和人员数量方面的变化,结果是难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仅以中央政府机构为例,第一次精简机构后(1959年底),国务院设部委39个,直属机构14个,办公室6个和1个秘书厅,共60个单位。但到l 965年底,又增加到79个单位,恢复到精简前的水平。1970年再次精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一共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历次改革大刀阔斧,但一直走不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实体的效果受到程序的制约,因此,不得不对改革程序的合宪性提出质疑。从形式合宪性和实质合宪性两个视角,就改革方案的形成、改革依据的效力、改革的步骤以及改革的评价监督等程序问题进行合宪性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即将全面展开的地方机构改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避免再次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历史怪圈 ,稳步推进地方机构改革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抓住地方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明确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 ,切实解决人员分流的渠道 ,抓好配套改革的同步进行 ,并将机构改革的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加以巩固。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于1982年、1988年、1993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取得了比较明显的阶段性成果,部分实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改革任务。但是,从总体上讲,机构改革的目标还远没实现,政府机构设置中的各种矛盾仍非常突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①如何巩固中央政府机构改革成果,顺利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走出历史上“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分开——合并——再分开——再合并”、“上收——下放——再上收——再下放”的怪圈,不仅是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建国后的政府规模处于不断的膨胀之中,屡次行政机构改革都未脱离“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的怪圈循环。运用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官员预算最大化理论、政治活动中的经济人范式理论、宪法经济学理论,来阐释政府机构膨胀和公务员队伍扩张的原由,将对控制政府规模增长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谢宝富 《新东方》2004,(11):37-40
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我国先后在深圳、海南、顺德、浦东、石狮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卓资、华容、隰县、鞍山等内地较典型的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地方行政试点改革工作。这些改革的成果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较好巩固,大多数试点地方在改革后不久即重蹈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覆辙,只有深圳、海南、顺德、浦东等少数沿海发达地区的试点改革在许  相似文献   

19.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要求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内容的行政机构改革,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回顾总结历次机构改革的历史教训,始终没有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方面的,...  相似文献   

20.
一、把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纳入法制化管理本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必须把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今后机构的设置与撤并要通过立法来决定,政府行政首脑不得随意增设或废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构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的需要,才能摆脱“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