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以二苯乙烯苷及结合蒽醌含量为测定指标,比较传统和趁鲜加工工艺对何首乌饮片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传统及趁鲜加工所得何首乌饮片中二苯乙烯苷及结合蒽醌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趁鲜加工制得的饮片中二苯乙烯苷及结合蒽醌的含量均高于传统加工所得饮片,且趁鲜工艺节约时间。结论 趁鲜加工工艺省时省力,所制得饮片质量较好,可以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不同加工方式亳白芍饮片质量,验证亳白芍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不同加工方式亳白芍饮片标准煎液的指纹图谱,同时对没食子酸等7种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并以指纹图谱共有峰相对峰面积对所有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亳白芍趁鲜片标准煎液指纹图谱相似度较亳白芍生斜片标准煎液相似度高;不同加工方式白芍饮片标准煎液中没食子酸等7种成分含量有一定差异;聚类分析结果将白芍趁鲜片与白芍传统片聚为一类,而白芍生斜片自成一类。结论 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加工的亳白芍趁鲜片质量与传统片差异较小,可与传统片一并应用,生斜片质量差异略大,能否作为白芍饮片在临床进行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生菟丝子与盐菟丝子样品的高效液相色谱特征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生菟丝子和盐菟丝子的特征图谱并进行5种成分的含量测定,通过层次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评价不同批次菟丝子生品、盐炙饮片的质量差异,找寻质量差异性的主要成分。结果 生菟丝子、盐菟丝子的高效液相色谱特征图谱中有18个共有峰,指认出绿原酸、芦丁、金丝桃苷、紫云英苷、异鼠李素5个共有峰,峰面积占比>70%。相似度分析结果显示,生菟丝子、盐菟丝子的相似度>0.9。聚类分析可将两者聚为2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可区分生菟丝子与盐菟丝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合变量投影重要性值>1的原则,筛选出金丝桃苷、紫云英苷、异鼠李素3种与菟丝子生品、盐炙饮片质量相关性较强的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生菟丝子、盐菟丝子中的金丝桃苷、紫云英苷、异鼠李素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显示,金丝桃苷与紫云英苷、异鼠李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基于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的生菟丝子与盐菟丝子高效液相色谱特征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可为菟丝子生品、盐炙饮片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指纹图谱、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为不同产地荆芥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荆芥药材进行质量分析,所获数据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构建荆芥药材的指纹图谱,并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产地荆芥药材的质量。色谱柱为 SinoChrom ODS -BP(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3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 ℃;进样量:20 μL。结果 荆芥药材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28个峰确定为共有峰,除河南鹿邑、四川自贡的样品相似度低于0.9外,其他的21批荆芥药材的相似度为0.930~0.98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荆芥药材可被分为亳州荆芥与四川、河南、河北等其他产地荆芥两大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6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8.247%,选择这6个因子可对不同产地荆芥药材进行综合分析。结论 根据最终的综合得分结果可知,安徽、河北产荆芥药材质量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姜炭药材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photodiode array, UPLC-PDA)指纹图谱。 方法 采用UPLC BEH色谱柱C18(2.1 mm×100 mm,1.7 μm),流动相为水-乙腈,梯度洗脱;流速0.25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为280 nm;分别对14批样品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结果 实验指认了指纹图谱15个共有色谱峰中的5个。14批不同产地姜炭药材中9批样品相似度大于0.9,可聚为4大类,其中10个色谱峰的VIP得分值大于1.0。 结论 所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简便、稳定、可行,可用于姜炭的质量评价及分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密蒙花药材中4种成分含量的方法,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15 mL/min,检测波长为330 nm,柱温为30 ℃,进样量为2 μL。采用SIMCA 14.1统计软件对含量测定结果进行PCA和PLS-DA研究。结果 4种指标性成分的线性、分离度、稳定性、重复性与精密度良好;24批药材样品有2个主成分,PLS-DA分析确定了2个分类标志物。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均较好,可用于密蒙花药材中4种成分含量的同时测定;不同产地的密蒙花药材质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菊茎叶总黄酮指纹图谱与其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探究菊茎叶总黄酮抗氧化活性的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11批菊茎叶总黄酮样品的指纹图谱;分别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法、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清除法及血浆铁离子还原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合灰色关联度法、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分析谱效关系。结果 建立17个共有峰的菊茎叶总黄酮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指认其中11个共有峰,相似度大于0.886。灰色关联分析显示其中11个色谱峰关联度均大于0.9,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个色谱峰的变量重要性投影值>1,表明菊茎叶总黄酮与抗氧化活性有重要相关性。结论 共有峰6(山柰酚-3-O-芸香糖苷)、峰11、峰12(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峰13(木犀草素)、峰15与抗氧化活性密切相关,初步推测为菊茎叶总黄酮抗氧化活性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加工工艺对白术中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术中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含量。色谱柱:Phenomenex C18(250 mm×4.6 mm);流动相:甲醇∶0.02%磷酸水(64∶36);检测波长:220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 ℃。结果 不同加工工艺对白术中白术内酯Ⅰ和白术内酯Ⅲ含量有一定影响。鲜白术在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白术内酯Ⅰ和白术内酯Ⅲ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鲜白术烘至一定程度切片>产地趁鲜直接切片>传统工艺切片。低温烘干与烘房烘干对白术内在质量无明显影响。结论 结合饮片外观,鲜白术产地烘至一定程度直接切片,其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玄参药材指标成分毛蕊花糖苷的近红外光谱快速定量模型。方法 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玄参药材中毛蕊花糖苷的近红外光谱多元校正模型,并对未知样品进行含量预测。结果 校正模型相关系数r=0.998 53,验证集预测误差平方根为0.027 3,验证集平均相对误差为3.7%。结论 近红外光谱检测快速,模型预测效果好,可用于玄参药材中毛蕊花糖苷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炮制程度蒲黄炭颜色与有效成分含量的相关性,为蒲黄炭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色差仪对不同炮制程度蒲黄炭进行色度测定,依据色度值对炒炭程度进行判别分析;建立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并测定生蒲黄及不同炮制程度蒲黄炭中香蒲新苷和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的含量;采用化学计量方法对有效成分与色度值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蒲黄药材指纹图谱共标定17个共有峰,并指认了香蒲新苷和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两种成分。不同炮制程度的蒲黄炭色度值具有显著差异,并且所建立的判别函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通过Fisher线性判别函数区分生品、轻炭、标炭、重炭4类。香蒲新苷、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与色度值L、b、Eab成显著正相关(P<0.05),与a值无相关性(P>0.05)。结论 高效液相色谱结合色度分析技术可用于蒲黄炭的质量评价,其通过内在、外在质量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可客观、有效地评价蒲黄炭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硫熏加工滁菊和微波加工滁菊中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比较,为滁菊的合理加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以挥发油、总黄酮、绿原酸及二氧化硫残留量为检测指标,对两种方法加工的滁菊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硫熏滁菊中挥发油、绿原酸含量均高于微波滁菊;硫熏滁菊中总黄酮的含量略低于微波滁菊;硫熏滁菊的薄层色谱斑点数与微波滁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一种可快速检测霉变中药材和饮片的方法。方法 选择甘草、三七、菊花、金银花、金钱草、番泻叶、黄芩、党参和白果9种中药材,以洒水和温室放置的方法使药材霉变,用水洗法、刷霉法、颠簸法除去药材表面霉菌后,在普通生物显微镜下观察药材的微性状特征。结果 在8种药材的裂隙或凹陷处等不易洗刷部位可观察到菌丝和孢子囊,残留的菌丝和孢子数量因药材表面粗糙程度和裂隙大小而异,只有1种表面光滑的白果药材不易观察到霉变特征。结论 微性状鉴定法可以快速检测一些经过水洗、刷霉、颠簸等方法处理过的霉变药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新疆与甘肃地区甘草的性状、鉴别特征和有效成分含量,研究在不同生长条件下我国甘草主产区的药材和饮片质量,为甘草的后续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性状鉴别法对性状进行描述,采用显微鉴别法展现甘草粉末和切片的结构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有效成分含量。结果 在性状方面,新疆甘草药材比甘肃甘草药材平均直径略大;在显微方面,两个产地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但新疆家种甘草的淀粉粒数量略多,且平均粒径也略大;在含量方面,新疆甘草中甘草酸平均含量约为甘肃甘草酸平均含量的1.5倍。结论 新疆、甘肃地区甘草的鉴别和质量评价为甘草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及甘草药材的后续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比较亳州地区4种药用菊花栽培品种的化学成分,为药用菊花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绿原酸、木犀草苷、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总挥发油含量为检测指标,对同一栽培环境下的4种药用菊花栽培品种的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4种药用菊花栽培品种的绿原酸、木犀草苷、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以杭白菊最高,亳菊最低;总挥发油含量以杭白菊最高,小白菊最低,亳菊挥发油颜色为蓝色。结论 菊花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因栽培品种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亳菊挥发油颜色与其他3种不同,即品种与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考察不同厚度白芍饮片的损耗及其标准汤剂的转移率和出膏率,评价饮片厚度对白芍质量的影响。方法 切制不同厚度的白芍饮片,计算其碎屑率、下料率和翘片率;制备不同厚度白芍饮片标准汤剂,测定其出膏率,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芍饮片和汤剂中的主要成分,计算其转移率。结果 其碎屑率、下料率及翘片率随饮片厚度增加而降低;白芍饮片的标准汤剂出膏率和各成分转移率与白芍饮片厚度成反比。结论 在本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化生产实际,建议亳白芍饮片厚度以2 m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不同产地白花前胡饮片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为白花前胡饮片的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花前胡饮片的挥发油,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鉴定了挥发油中21种主要成分,其中有6种主要成分的相对含量超过60%。结论:主产区白花前胡饮片的挥发油成分没有明显差异,可以作为质量控制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7.
秋石既是安徽省道地药材,也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秋石的本草考证在徽派炮制的挖掘和传承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秋石名称的混乱以及炮制方法和功效的不明确,导致其在临床上应用较少。有必要对秋石的名称、来源、炮制加工方法和功效等方面进行溯源和梳理,正本清源,为秋石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