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苦合化法是指苦寒药和甘寒药相配,以苦寒清热、甘寒养阴,且养阴药常数倍于清热药,使清热而不伤阴的治疗方法。甘苦合化法在《温病条辨》中被广泛运用,涉及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其适宜病证包括小便不利、下痢、大便不通以及热伤营血诸证,病机均包含热盛阴伤,治当清热养阴。具体运用时,可加入咸寒、酸寒之品,配合苦寒药增强清热凉血的效果;亦可加入酸味药配合甘寒药以酸甘化阴,增强养阴的作用。并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适当加强清热力度,火热毒盛者当以清热解毒为先;伤及阴血之时,又当注意凉血养血,尚可配合益气之品以益气生津、益气生血。  相似文献   

2.
历代医家治脾胃,多重脾阳而忽脾阴,新安医家吴澄较系统地阐述了理脾阴之说。徐经世根据脾胃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结合前贤“理脾阳”“养胃阴”的思想,提出“补不峻补,温燥适度;益脾重理气,养脾用甘平”的理脾阴观点,弥补李东垣脾胃学说之未备,与叶桂“养胃阴”之说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
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萎胃)以纳少不化、嘈杂、胃脘疼痛或胀痛为主要特征,属中医的“胃脘痛”,“吞酸”,“嘈杂”等范畴。现就手头资料,对萎胃的中医诊治作一综述。 一、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各家论说不同,综合起来有如下几方面:1.胃阴不足,津液耗伤。多因饮食失节,过食辛辣肥甘,胃腑积热,耗伤胃阴:或因外感热邪,伤津耗液;或因肝气郁结,化火乘胃;或因阴虚生内热,热郁而胃体枯槁,导致胃阴亏损、和降失常而发病。  相似文献   

4.
“胃湿”病因为外感、内生和脏腑传变,病机在于湿热邪气盘踞脾胃,热重湿轻,以胃为重。“胃湿”治疗以清热化湿为主,以顾护胃阴为辅,代表方剂为白虎加苍术汤、加减三石汤、清中汤及加减小陷胸汤。  相似文献   

5.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是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的温热病基本治疗原则。温热病是感受温热病邪为患,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温病。患者在未病以前多系阴虚或阳盛的内热体质,既病之后,热变最速,两阳熏灼,阴伤尤甚,极易出现津枯液涸之变。且热炽与阴伤互为因果,若治不及时或不得法,终将肾液枯竭而亡。所以,贯穿温热病整个发展过程的各种具体治法,无不以护津救阴为目的。诸如辛凉透邪、辛寒清气、苦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治疗不寐证的引阳入阴类药物的分类作用特点,为临床治疗不寐选方用药提供更多选择。方法 以中医资源网中药数据库为资料来源,以与“不寐”相关的中医术语为检索词,并通过界定引阳入阴的内涵,确定分类标准,筛选出各类引阳入阴类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具有引阳入阴作用的单味药46味、药对4对。结论 引阳入阴类药物针对不寐阳不入阴的核心病机,是治疗不寐的重要药物。  相似文献   

7.
夏桂成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妇科专家,业医50余年,根据阴阳互根、消长的理论,结合五行运动的规律提出了月经周期5个时期,创立了"月经周期与调周法"、"补肾调周法调节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法.即行经期祛除瘀浊;经后期分3个阶段:经后初期滋阴养血或峻补肾阴,经后中期滋阴养血,佐以助阳,经后末期滋阴助阳、阴阳并调;经间期补肾活血;经前期补肾助阳,佐以理气;经前后半期助阳佐以理气.  相似文献   

8.
“口疮”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认为其病因病机多责之于“火”,可分为外感风热、心脾积热、阴虚火旺、脾胃虚弱、阳虚火浮等证型,论治以疏风泄热、清心泻脾、滋阴降火、温补脾胃、补肾敛火为主。  相似文献   

9.
《温疫论》郁热的形成与感染疫邪有关,误治可加重郁热。郁热可分卫分、气分、营分的无形郁热和燥屎、积滞、热瘀导致的有形郁热。卫分无形郁热可用柴胡清燥汤“发之”。气分无形郁热可从吐、下、汗解。营分无形郁热可治以养营阴、透热转气之法。营分燥屎热结者,治以承气汤;积滞郁结者,治以芍药汤加大黄;热瘀互结者,轻则治以调胃承气汤,重则治以大承气汤;热减瘀血不去者,继以桃仁承气汤;瘀去热仍在者,治以犀角地黄汤。阐明《温疫论》无形郁热和有形热结的病机和治疗方法,可丰富吴又可学术思想和温疫学说,促进疫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构建及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鼻渊病名.唐及唐以前,古籍中仅有对鼻渊病因病机的阐述,且多遵经旨认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宋金元时期,医家开始以清泻胆热、辛散开郁法治疗鼻渊.明清时期,诸医家突破鼻渊病机理论囿于热的认识,提出新观点和治法.根据古今医家辨治经验,鼻渊病因可归为风、火、寒、虚、毒、瘀六因.风为外邪内犯,当辛散通窍;火指脏腑热盛,宜清热通窍;寒乃脏气虚寒,重温散;虚指气虚、精虚、阴虚,重补益;毒指脓毒内结,宜排脓解毒;瘀为气血瘀阻,当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1.
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是胃肠病的基本病机。按邪正斗争态势分,正虚有气虚、阴虚、气阴两虚、阳虚、阴阳两虚、血虚之异,邪实有湿滞、热郁、滞结和血瘀之别。胃肠病的治疗重在补中清化。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属中医学“心悸”范畴。基于《黄帝内经》“火郁发之”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心房颤动复发因素的认识,将其病机分为肝木不疏、风火上盛,脾土不运、阴火上炎,痰瘀伏邪、酿生火热,阴血不足、虚火妄动4个方面。根据“火郁”不同成因,分别治以疏肝泄火、健脾散火、清热消火、滋阴降火,使气机通畅,火郁外达,减少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3.
《临证指南医案》所载血证医案充分体现了叶天士诊疗血证的学术思想。其治疗血证多从脾胃入手,分阴阳而治,拟升阳健脾、甘温益营、甘润养阴、通补胃阳等法,尤重胃阴;脾胃同治,采用健脾养胃、补脾疏胃之法;主张“上下交病,治在中焦”“肝木犯土,调肝治中”;注重调养脾胃,药寓食疗。  相似文献   

14.
营卫失常是许多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恢复营卫功能是治疗这些疾病的重要手段.<金匮要略>中论述了诸多营卫失常病证:认为中风、瘾疹、萎黄的病机是营卫俱虚,血痹病的病机是卫阳不足、营阴涩滞,历节、黄汗的病机是营气不通、卫气不行,虚劳的病机是卫虚营竭、营卫气伤,肺痈的形成与风热入中营卫有关,寒疝、水气病当责卫气不行、邪正相搏,其中水气病也由营卫相干、营卫俱劳所致.  相似文献   

15.
痿证之生,《内经》认为系由五脏之热所致。其热,后世医家多解释为阴虚所生之热。在治法方面,尤其强调退热莫如滋阴,滋阴莫如独取阳明。然而,从临床实践观之并非完全如此。笔者认为,辨治痿证切莫囿于前述,应据证求因、审因论治,兹举病案五则,以供临证参考。 一、温补脾胃案 刘某,女,21岁,未婚,农民。1989年7月12日诊。 患者双足发软,不能站立、步行月余。  相似文献   

16.
一、反治法的一般认识 反治法,又称从治法,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一般认为,当人身阴阳、寒热、虚实失去平衡,致寒盛患者见“热盛”证侯,热盛患者见“盛寒”证候,虚寒患者见“实热”证候,用反治法旨在调整人身阴阳的偏差。从《素向·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  相似文献   

17.
拜读贵刊1982年第1期所载“‘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辨析”一文,颇受启发。我们同王锡安同志一样,对历代医家注释都感觉不甚满意。我们认为,正确理解这段经文的关键,是首先弄清“阳病”、“阴病”的概念。“辨析”一文虽然从多方面对经文作了探讨,但对“阳病”,“阴病”的概念仍含糊不清,如文中说;“阳盛固属阳病,阳虚也应是阳病……阳病既可以治阴也可以治阳”等等,给人的印象是模棱两可。为此,我们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为商榷。  相似文献   

18.
淡味药,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吐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此后,历代医药学家便将"淡味”列入中药的性味中.淡味药虽被后世历代医药学家所承认,但对其含义的认识各家见解不一,为此笔者略抒管见,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金元时期中医学术流派的空前发展促进了头痛中医诊疗体系的日臻完善。寒凉学派强调火热病因病机,善用寒凉药物治疗头痛;易水学派对脏腑病机进行阐发,根据药物性味归经及头部生理特点选择方药;补土学派以脾胃为本,完善头痛的分经辨治;攻邪学派首重邪气,以攻邪为要;滋阴派从痰火角度治疗头痛,善用滋阴降火、理气化痰方药。  相似文献   

20.
《不居集》为清代新安医家吴澄所撰,是治疗虚损的专著。吴澄指出朱丹溪“滋阴降火法”绝非治疗虚损的通用之法,明确提出积痰外损禁用滋阴降火。其强调虚损辨证禁用或慎用滋阴降火法的指征有两点:当首先分辨必须外无表证,再审中焦脾胃功能是否正常。吴澄推崇张景岳之治,临证主张“察病立方”“有故无殒”,其对虚损有着独到的理论见解和丰富的临证经验,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