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耳眩晕症100例李定义(安徽省巢湖地区人民医院238000)关键词内耳眩晕症;中西医结合疗法内耳眩晕症又名美尼尔病,主要为突发性一次或数次阵性眩晕,视物旋转或自身摇晃感,伴有恶心、呕吐、耳鸣或耳聋、眼球震功颤为其特征的综合病症。10多...  相似文献   

2.
王亿平认为肾性血尿病位主要在肾与膀胱,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过度劳伤或久病体虚而成,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肾虚为本,风邪、湿热、瘀血为标。治疗应以补肾为本、重视祛邪、巧用药对及注重患者日常调护,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载有“心在志为喜”,“喜”属火而归于心,适度喜乐可助心行血以养神,并可改善由心气虚所致的悲忧状态。现代医学习惯性地将“喜”视为一种良性情绪表现。然而“过喜伤心”易导致喜证的产生,其病机主要与心火旺盛有关,病性多为实或本虚标实。“喜伤心”相关理论对癫狂、胸痹、心悸、不寐、郁证等心系病、神志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梁文珍认为子宫腺肌病的核心病机为瘀,其治疗应以通经畅络、化瘀消癥为主。临证喜用生蒲黄、延胡索化瘀止痛,以透骨草、皂角刺化瘀消癥,以王不留行、急性子治疗乳房胀痛,以牡丹皮、桂枝治疗瘀热内阻或寒热夹杂之痛证,主张癥瘕未成即用攻法,以防患于未然,临证用药兼顾中州,以防久攻损伤脾胃之气。其所创立的验方化癥汤用于临床多获效验。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DM)是一种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内分泌 代谢病,其病理生理改变是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和继发的维生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表现为血糖、尿糖升高,病人表现多饮、多食、多尿、口干及全身无力等症状。人群发病率为1%~5%,具有...  相似文献   

6.
《党员生活(武汉)》2006,(3):F0003-F0003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尿有甜味,久则形体消瘦或尿浊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目前,西医治疗主要用降糖药和胰岛素,只能降糖,不能阻碍糠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不能根除,疗效也不十分理想。带着这样的课题,陕西省西安博古研究院门诊部糖尿病科主任陈日涛率领其科研课题组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及试验。  相似文献   

7.
彭胜权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国家规划教材《温病学》主编,中国中医药学会传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的名老中医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他从事肝病研究30余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独具匠心,疗效甚佳,兹将导师经验作一总结,以飨同道。 1 肾虚邪伏是病机本质   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复杂,缠绵难愈,目前中医临床最常用治法是疏肝健脾等,虽然临床也有益肾清毒治疗,但对其病机认识不够深入,影响遣方用药。彭教授以伏气温病理论为指导,对慢性肝炎病机提出新的认识。HBV侵入人体有一定的潜伏期,其何时发病往往与机体状态密切相关,这一认识与传统中医伏气温病相吻合,根据清代温病大家柳宝诒的肾虚邪伏学说,即邪盛侵入人体,是因为正气虚,其本质是肾虚,邪气乘虚侵入人体,伏于体内,不立即发病者,即为伏气或伏邪。乙型肝炎病毒伏于人体,何时发病,往往与人体正气盛衰,或时气的引发有关。即当人体正气充盈,机体清除病毒能力强时,不发病;若时气或疲劳等因素导致正气不足,邪气相对旺盛时,则发病。   慢性乙型肝炎伏气性质是什么?据其有一定的传染性来看,应属于中医的“疫毒”范畴,而其临床表现,多见脘腹胀满、胁痛、口中粘腻、尿黄等症状,且具有胶着缠绵难解的特点,故其疫毒多为湿热之毒。   总之,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机本质是肾虚,湿热之邪乘虚伏于机体,其发病取决于正气盛衰与邪正交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桥本甲状腺炎乃虚实夹杂之证,主要以脾气亏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为标,病邪壅于颈前而发病,治以益气健脾、行气活血化痰为主,并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论治。本病早期多属气郁痰阻、痰瘀互结之证,治宜标本兼治;甲状腺功能亢进期多属肝火旺盛或阴虚火旺之证,当以治标为主;甲状腺功能减退期多为脾肾两虚之虚证,当以治本为主。  相似文献   

9.
胃痛辨治八法杨正如,杨俊龙(安徽省金寨县人民医院237300)关键词胃痛;辨证论治胃痛发病部位虽然在胃脘,但其病机多关系到肝脾。对于某些顽固性胃痛则多为久痛入络多瘀。因此对于胃痛治疗,不可仅局限于胃,或拘于一法一方。本文归纳为八法。简述于后,以便临床...  相似文献   

10.
储浩然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多属脾胃亏虚,运化失权,病位主在脾胃,根本病机在于脾胃虚弱,中焦失和。其主张以“调和致中”为原则,重视辨证辨病有机结合,不拘于经络辨证,提倡结合脏腑辨证等辨证方法,创新性提出“调和致中”特色针灸治法,选穴组方以健运脾胃,调中畅气为准则。针灸治疗常取足三里、中脘、内关、天枢等穴,重视灸法及补泻手法的应用,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杨骏认为神志病的病机为七情异常、六郁之邪等因素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受扰,气血津液异常,脑神失用。其治疗神志病多从任督二脉选穴组方,以周身通调、形神共养,达镇静安神、调和阴阳之效。  相似文献   

12.
烦躁是指心中烦扰不安或兼见手足躁动不宁的症状,在《伤寒论》中多次出现。其多因本经病发寒热、误治、自身体质较弱及感邪所致。在治疗方面,张仲景多以虚实分治,实证应辨其病因病机,虚证还应分辨脏腑。对烦躁病因、病机、辨证及遣方用药进行探析,可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传变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张锡纯对冲气为病的辨治任何(安徽省中医文献研究所合肥230061)关键词:冲气为病;张锡纯;辨证论治中图法分类号:R228张锡纯说:“冲气上冲之病甚多,而医者识其病者甚少。即或能识此病,亦多不能洞悉其病因,而施以相当之治法。”张氏对冲气为病的病机及其...  相似文献   

14.
放射性诱导肠损伤(radiation-induced intestinal injury, RIII)是临床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过程中或结束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累及小肠、结肠以及直肠等。目前关于RIII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自由基的过度产生、炎症途径的激活、肠干细胞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以及肠道微生物群变化有关。中医认为放射线属“火热之毒”“燥邪”,RIII感邪而发,初期病机多以“邪伤脉络”“脾胃湿热”“津液耗伤”为主,中晚期多以“正气虚损”“气血亏虚”为主。对RIII的西医发病机制及中医病因病机进行总结,可为临床制定合理有效的中西医结合防治RIII方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痴呆,最早出现于唐代孙思邈所编集的《华佗神医秘传·华佗治痴呆神方》中。明清及以前,“痴呆”多作为癫、狂、痫的症状描述。至明清时,始有“痴呆”专论。历代医家对于痴呆病病因的认识,多责之于“虚”“痰”“瘀”三方面。痴呆病常虚实夹杂,病位在脑髓,尤以肾虚为本,同时,与其他脏的功能关系密切。其论治以培补五脏、活血化瘀、化痰开窍、调畅情志为主。  相似文献   

1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中医学“脉痹”“脱疽”范畴。脉痹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侵袭血脉,血液凝涩,脉道不通,临床表现为肢体疼痛、麻木不仁,或见冷、热、燥、湿及水肿,治疗原则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治法包括针刺、汤液及药酒治疗,其预后与正邪盛衰有关。脱疽病因病机为寒冷刺激、房事不节、过食膏粱厚味、情志不遂或外伤,致气血凝滞,经脉阻塞,肢节失养,临床表现为肢体末端发凉、苍白、疼痛、坏死脱落,早期采用中药内服,晚期手术,配合各种外治法局部治疗,其预后与气血是否衰败及毒邪是否传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李平认为元气化生异常、正气亏虚、瘤毒内生、络脉病变是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基于对肿瘤发生发展传变的认识,其提出“稳化生、扶正气、清瘤毒、调病络”治疗恶性肿瘤,即通过稳定元气化生的环境,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结合各种清瘤毒治疗手段,调节肿瘤患者络脉瘀滞或过度增殖的病理状态,以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明代新安医家孙一奎对中风一证多有创建。其认为中风的病因是“血病、痰病为本,外邪为标”,是由于外感与内伤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应简单以“内风”与“外风”分类。对于中风的治疗,孙一奎认为应以养血除风、顺气化痰为主,主张内外同治,不可偏废。此外,孙一奎对中风的先兆症状非常重视,强调饮食起居的慎养。  相似文献   

19.
韩宁林教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认为脾气亏虚、失其统摄之职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机关键。基于脾气亏虚贯穿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程始终的特点,提出以益气健脾止血药物为主,注重生活调护,重用黄芪党参,中西医结合治疗,时刻顾护脾胃的治疗思路,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0.
“经水少”之名首见于晋代王叔和《脉经》。唐代以前,诸医家多将其归于“月经不调”之范畴,名为“月水乍多乍少”。宋代以降,历代医籍对月经过少之认识日以益善。明清时期,形成较为系统的辨治体系。纵观历代古籍,其病因病机分“虚”“实”两方面,分别为肾精亏虚、血虚、亡失津液、脾胃虚弱、寒凝血瘀、痰湿阻络、肝郁气滞;治法以滋肾益肾、滋阴补血、补脾益胃、温经活血、祛湿化痰、疏肝行气或针灸疗法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