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肾虚可影响及脾而引起脾亦虚,在这种情况下,因肾虚为本,脾虚为标,通过补肾,即可使脾虚复原。这种治术,应当称为补肾生脾法。但古之医家,拘于五行生克理论,认为肾属水,脾属土,水只能生木,不能生土,而究之临床,生心火补脾土的情况又较为少见,故就说“肾藏真火,火生土就是补肾中命门之火以生脾土。”因此,医者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上肾与命门的议论由来很久。本文从历史发展,追本溯源,说明肾的原始意义,命门的来源。古代医家只名肾,不分左右,稍后乃将肾分左肾右命门,后来将命门脱离肾而独立,中具真水相火,最后又将肾阳与命门相火混淆,直至于今仍以命门相火与肾阳等同。周秦、西汉时期的《内经》,以肾居腰部,主出伎巧,藏精(生殖)与骨、发、耳等有关,其病水肿。东汉时期的《难经》,将肾分左肾右命门,男以藏精,女以系胞。  相似文献   

3.
叶天士在《黄帝内经》"肝脆则善病消瘅"的基础上,具体阐发了消渴病从肝论治理论。其认为情志失调是消渴病发生的重要病因,肝失疏泄是基本病机,并将消渴病从肝论治理论运用于临床诊疗中。  相似文献   

4.
命门学说源于《难经》。《难经》论命门的主要精神是:肾有两,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作用是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所论颇有创见,所以历代医学家都很重视,并有一些争论。这里重点探讨一下金元医家的所论,为进一步研究明清命门学说作个开端。  相似文献   

5.
基于《难经》命门之论,如"藏男子之精,系女子之胞","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命门者,其气与肾相通",认为命门病证虚证居多,生殖诸证多责之命门,用药应着意命门特点,治水治火,皆从命门,重视命火,不忽视阴精。  相似文献   

6.
明清医家将命门与肾脏相区别,认为两者虽紧密联系但命门偏于作用全身脏腑经络,且提出命门火衰是泄泻的病因病机之一。以“命门”“泄泻”等关键词对明清医籍检索,筛选出可治疗命门火衰之泄泻且理法方药俱全的方剂有五味子散、五神丸、四神丸、加减四神丸、八味丸、温肾汤、右归丸与椒附丸8首,方中均配伍补命门药。对8首方剂进行分析发现,五味子散、四神丸、加减四神丸等偏于补肾阳,且补益强度依次递增;五神丸、八味丸偏于补肾阴;椒附丸、右归丸、温肾汤等同补肾阴肾阳,其中右归丸、温肾汤补益作用较强。方剂中炒五味子配炒吴茱萸、补骨脂配核桃仁、附子配肉桂、花椒配硫黄、花椒配附子等能补命门之火,为临证处方用药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王叔和脉诀》以歌诀阐述脉理脉象,流传广泛。但其内容遭到诸多医家的批驳,以元明清医家为多。元明清医家对其七表八里九道分类法、脉象形态主病、脏腑脉位等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和反思使后世医家逐渐重归经典,将命门学说与临床脉诊相结合,促进了脉学理论和临床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19(2001)01-0010-01   《中医诊断学》本科教材脏腑辨证部分,有“心肾不交”一证,该证是以心烦失眠为主症而伴有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头晕目眩,或遗精、梦交等表现的一个证候。病涉心肾两脏,而称其为“心肾不交”是否恰当则值得推敲,就此剖析如下。 1 心火肾水是否相交   “不交”的前提是本应“相交”,笔者认为,教材解释心肾两脏的“相交”就颇存在问题。其解释是:“心为火脏,心火下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为水脏,肾水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水火互济,则心肾阴阳得以协调,故有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之称。”[1]心在五行划分中虽属火,但称“心为火脏”,其所具有的火之温煦功能到底有多大?是否真的“下温肾水”?众所周知,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严格而言,当是两肾所藏之元阳(命门之火,又称真火),为一身阳气之本,包括心脏在内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元阳的温煦,而心脏并无多少温煦能力,所谓的火脏之称实来源于五行的机械归类,因此,不存在心火“下温肾水”,更不存在它使“肾水不寒”的问题。肾虽在五行属水脏,落实到具体功能而言,主要是指对水液代谢的调控能力,而其本身应为水火之脏,内藏真水真火,真水真火滋润温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由此可见,只有肾火(命门之火)对心脏有温煦功能,即“肾水暖心火”,而心脏对肾脏没有这一作用,肾脏也由其本身所藏之真火暖煦。所以“心火暖肾水”、“心火肾水相交”之解显然有误。  相似文献   

9.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体现了对脏腑学说的独特见解与发挥。特为小结,提供参考,并祈指正。 一、卫气营血辨证渊源于脏腑学说 卫气营血辨证为叶天士首创,是《外感温热篇》的主要精华所在。卫气营血源自饮食水谷,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功能表现,在《内经》中已有专章论述。叶氏宗《内经》之旨,把在温病整个病程中,病邪对脏腑功能和实质的损害,看作是卫气营血病理变化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具体反映,从而归纳成卫气营血辨证。  相似文献   

10.
水肿以肺、脾、肾、三焦为主要病变脏腑,以湿为病理关键,湿胜水邪泛滥则为肿。"风能胜湿"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依据五行理论。风者,五行属木,湿者五行属土,木能克土,故风能胜湿。肾性水肿多缠绵不愈,临证时配合风药治疗,旨在开通玄府,宣通气液,祛除瘀滞,通过配合健脾益肾、益气活血等治法,加用风药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首创的肾气丸,实为治疗杂病开辟了新途径,奠定了治本之法。现就《金匮要略》中以肾气丸为代表的温肾法,作一讨论.温肾的要旨张仲景在脏腑经络篇阐述杂病的病因病机时,十分重视内因的作用,特别强调脏腑亏虚在杂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所以,对于杂病的治疗首应辨明具体脏腑之虚,以便循其虚而补之。然在脏腑之中,肾为封藏之本,内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李中梓“肾为先天之本”论的渊源及“先天”概念的探讨,认为此论的提出主要是基于胎孕时间肾对其它脏腑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结合现代胚胎学的研究,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实质上指“胎盘为先天之本”。  相似文献   

13.
最近,习近平同志在《求是》杂志上发表《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一文,提出了党的“五大优势”: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他认为,这“五大优势”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力量,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法宝。他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十分珍惜这些优势,一定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这个总结非常到位,是党的建设的一个新总结。文章中有一个关键词使人印象最为深刻,这就是“独特”二字。  相似文献   

14.
中图法分类号R222.2腹痛是内科疾病的常见症候之一。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腹痛的证候、病机及治法等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其论述精辟,辨证准确,对后世影响较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腹部内有肝、胆、脾、胃、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手足三阴、足少阳...  相似文献   

15.
蔡圣朝认为,中风后失语以肾虚为本,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阻滞,经筋失养而致,临床应从肾论治本病,常采用头针疗法、舌针疗法,并选取涌泉为固定穴位,再辨经取穴,用解语膏敷贴穴位,以达到调节脏腑功能、调整阴阳、运行气血之功。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为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比普通人群高2~4倍[1],其病死率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高达50%[2]。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临床表现比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严重而且隐蔽,又因其病理改变较非糖尿病冠心病广泛而严重,故常规药物治疗疗效较差。糖尿病合并冠心病适合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者较少、难度较大而术后再狭窄率较高[3]。中医认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属“消渴”病及“胸痹”范畴,其在防治消渴病和胸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就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1 病因病机   中医对糖尿病(消渴病)的病因认识,可上溯到《内经》。历代医家多从七情、饮食、劳倦、房劳、外感等方面认识糖尿病的病因。关于消渴病的病机,历代医家不断深化。自秦汉时期《内经》提出病理性质是阳明热结后,历代多有阐发,其中清代叶天士在其《临证指南医案》中将此病基本病机归纳为“阴虚燥热”,对后世影响很大,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糖尿病的病理机制又有了新的认识,认为:阴虚是糖尿病发生的关键,气虚是糖尿病迁延不愈的症结,血瘀是糖尿病合并症的主要原因,阴阳两虚是糖尿病发展的趋势,湿热阻滞是糖尿病病程中的变证[4]。对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病机,主要责之于气虚、阴亏、血瘀,而以血瘀为主。循此病因病机演变规律,认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因病机主要为消渴病日久则阴伤及气,气阴皆虚,气虚则行血无力,阴虚则虚火灼津为痰。若气阴不断耗伤而损及于心,使得心脏气阴亦耗伤。心体受损,心用失常,于是致瘀血、痰浊等实邪痹阻于心脉则胸痹心痛发生。此认识不仅丰富了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辨证,亦拓宽了人们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疗途径。益气养阴活血法成为目前防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脑的研究日益深入,《黄帝内经》中“心主神”理论受到质疑,“脑主神明”或“心脑共主神明”的观点备受推崇。古人对脑与神明的关系早有明确认识,而“心主神”可以认为是脏腑主神之统称;两者之间并不冲突,只是立足点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的核心.经脉脏腑与脑相关是中西医理论结合的突破口,是21世纪经络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在总结既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经脉脏腑与脑相关的研究进展和思路,认为大脑边缘系统-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是经脉脏腑与脑相关研究的核心和神经连接组学的功能结构基础,从而继承、创新、发展中西医结合新理论.  相似文献   

19.
“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二者虽可单独出现,但临床往往噎膈并称。 噎膈的病理,历代有不同的说法,《局方发挥》认为系“血液俱耗,胃脘干槁”致生噎膈;《景岳全书·噎膈》则认为此证“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正以命门无火,气不化精,所以凝结于下而治节不行……即噎膈之属是也。”  相似文献   

20.
《五十二病方》"婴儿病痫方",是中医学史上有关"痫"的最早记载.《黄帝内经》中与痫证相关的病名多达9种,突出患者痫发时躯体动作异常的特征.唐代《备急千金要方》首次提出癫痫的病名.至宋代《幼幼新书》列癫痫专条.历代医家对于癫痫病因的认识,多责之于"热""惊""痰",临床上多为诸型交错互见.癫痫病位在脑、肝、心、脾、肾.气机失调贯穿癫痫全病程,而痰热互结是癫痫的关键病机,此外,风火相盛、气虚生惊、邪毒入络、瘀血阻窍是癫痫的常见病机.发作期以心肝失调、逆气上冲为主,休止期脏腑失和、邪气潜伏,恢复期脏腑气血基本调和,余邪未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