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伤寒杂病论》中论治眩晕散见于临证各篇,其病因各异,病机复杂,有阴阳虚实之分、寒热水湿痰阻之别,实证多由水湿痰饮为患,虚证多以脾肾阳虚、精血亏虚为因;其治则因证因人各异,重视虚实夹杂的辨治及其预后判断。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与眩晕相关条文的复习和归纳,探析张仲景对眩晕的辨治规律,有利于临床对眩晕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烦躁是指心中烦扰不安或兼见手足躁动不宁的症状,在《伤寒论》中多次出现。其多因本经病发寒热、误治、自身体质较弱及感邪所致。在治疗方面,张仲景多以虚实分治,实证应辨其病因病机,虚证还应分辨脏腑。对烦躁病因、病机、辨证及遣方用药进行探析,可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传变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寒热配伍的适用证以火郁证、湿热证和积滞证为主;根据寒热药性可采取去性存用、去用存性两种形式;寒热配伍环境可调控单味中药的具体效用发挥方向;寒热药物量比包括全方寒热药量配比、方内寒热药对(组)配比、同药异方异量三方面。临证时应根据病性,针对寒药和热药的药性和功用,合理配伍寒药和热药及调整其剂量配比,以调控药用方向,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针对脾胃病正虚邪实、虚实夹杂、寒热错综、脏腑同病的病机特点,马骏主任医师注重运用"权衡、升降、润燥、通补"治法,在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往来寒热为少阳病主证之一,也是小柴胡汤适用证"但见一证便是"的主要指征.<金匮要略>中奔豚气病可见往来寒热,但仲景并没有使用小柴胡汤治疗.通过对两者寒热往来病因病机、伴随症状的分析,明确两者区别,指出"但见一证便是"有其适用范围和条件,而"抓主证"则是仲景辨证论治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6.
曹恩泽根据“瘀血阻络贯穿肾病之始终”理论,擅长应用虫类药物治疗慢性肾病,注重虫类药物的特性及其配伍特点,强调应用虫类药时应注意辨病和辨证,如应用虫类药物当“寒热并用,升降相伍”,糖尿病肾病首选水蛭,虫类药物需辨证循经用药,虫类通络法应与行气、化瘀、温阳、祛湿及平肝诸法相伍,同时指出虫类药物辨治肾病的禁忌。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指出,癃闭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膀胱、三焦,与肺、脾、肝、肾、督脉有关。热邪客于膀胱和膀胱气化不利,针刺京骨、委中;从三焦辨治,实则泻之,注重调肝,针刺三焦下合穴委阳;从肺辨治,"当资化源,以助金气";从脾论治,当分虚实,虚责之于中气不足,实责之于湿;从肝辨治,以疏肝、柔肝、泻肝为主,佐金平木、泻心补脾为辅;从肾辨治,也分虚实,针刺可选择足少阴肾经大钟穴;从督脉辨治,可选任脉之曲骨和阴交,轻者取督脉"脊背之骨穴",重者取任脉"腹间之肉穴"。针刺治疗癃闭,应遵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原则,以选取肝肾二经、膀胱经、督脉的穴位为主。  相似文献   

8.
吴华眉 《工会论坛》2005,11(1):125-126
"义利之辨"问题愈益成为义利观的核心问题.当前"义利之辨"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义利之辨的命题;义利内涵的理解;义利关系的探讨及社会主义义利之辨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周宜轩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学验俱丰.注重临床思维的创新,临床诊治中善于总结;强调认识疾病的整体性、治疗疾病的综合性、预防疾病的主动性及收集四诊信息的灵活性;重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辨证舌脉相结合,治本与治标相结合,中药传统理论与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相结合,治疗、预防、养生相结合的"五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治瘀血之方,活血化瘀药常配以理气、温经、化痰、利水、清热之品,或佐以扶正,或峻药缓攻,或攻补兼施、寒热并用、刚柔并济。仲景活血化瘀诸方,用药精当,法度严谨,配伍巧妙,对指导临床遣药组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慢性湿疹患者的易感体质类型是特禀体质、湿热体质,慢性湿疹的病机要点为血分湿热毒瘀,有湿毒、热毒偏重之别,有瘀热、血热之异。在治疗上运用辨体治本、辨病治标相结合的诊疗模式,分期论治,即进展期以辨病治标为主,治以清透湿热、解毒散瘀之法,并辨别湿毒与热毒、瘀热与血热之偏重;静止期以调体治本为主。从特禀和(或)湿热体质与血分湿热毒瘀论治慢性湿疹时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辛温药与苦寒药的特性,探讨了其配伍规律,介绍了其临床运用。辛温与苦寒药配伍主要有协同、相制、反佐等作用。临床上多用来治疗湿热蕴结、寒热夹杂和气机壅滞证。  相似文献   

13.
<望诊遵经>集前人之大成,叙述望诊在辨证论治方面的重要性,及其掌握运用的基本原则,正式提出"望色十法"理论,并结合周身部位、四时、五方、气质等因素,阐明气色与病证的关系,概括列述体表各部位的形容气色和分泌排泄物的变化以辨识疾病之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并对疾病的顺逆安危做出分析预断.  相似文献   

14.
"清浊"是经典中医的一对非常重要的"元概念"。当论及清浊之阴阳时,一般以轻清者为阳,重浊者为阴。但这与寒热阴阳、气味阴阳以及营卫阴阳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另外,"清升浊降"是中医学中与"清浊"概念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这个理论从类比自然界中的浮力现象而来。然而,根据浮力原理,物质在液体里上升还是下降,只与该物质的密度有关,而与用量无关;升提或下降之力的大小,则与密度和用量有关。而根据清轻者为阳主升的假设,药物在人体里上升还是下降,不仅与该药物的密度有关,而且与用量有关,二者产生了矛盾,从而导致临床用药困惑。  相似文献   

15.
半夏泻心汤方出《伤寒论》,原书用治少阳小柴胡汤证因误用攻下反成的虚痞证。虚痞是由于误下损伤中气,少阳之邪乘虚而入,结于中焦胃肠间所形成。由于中焦气机受阻,形成阴阳失调、上下不通、寒热互结、虚实挟杂、胃失和降、不能升清降浊的复杂情况,此时如单纯采用或攻、或补、或清、或温、或升、或降等法都不适宜,所以半夏心汤寒热并用,以清热祛寒、补泻并举以调其虚实,寒热平、虚实调则阴阳和,同时又重用辛开苦降并举之法以顺其升降。干姜、半夏合用可辛开散结、降逆止呕以和阴,黄连、黄芩配伍可苦降泄热以和阳,  相似文献   

16.
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医家在整理前人文献和临床实践中不断形成、发展、完善的诊断方法。新安医家余国珮在《医理》中提出以脉象刚柔辨燥湿病证,强调诊脉以圆遏神气为首要,以浮沉缓数大小为行度变化,对脉象的分类理论和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相似文献   

17.
麻黄辛温微苦,入肺与膀胱经,功能宣肺平喘、行水利尿、开腠通络,其性善走表入里,能协助搜涤表里经络之邪毒。临证辨治某些疑难病证,如应用得当,常能猎得奇功。现举四则医案分析讨论如下。 例1.疔疮走黄 随某,男,35岁,1983年8月14日初诊。4天前患者上唇左外侧生一黄豆大质地坚硬之肿疡,麻痒小痛,伴有恶寒发热,经用青霉素等寒热渐退,但于今晨其家属用针挑破肿疡中央之小脓头并  相似文献   

18.
李其忠教授善于运用膏方调治虚损性疾病和亚健康状态.强调有病辨证调补、无病辨体调补;药物配伍在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下,一般采用"方证相对"法进行处方;对肠易激综合征、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肝病、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特定病种则辨病用药;在重视药物配伍的基础上,十分注重对患者心理的调适及饮食生活起居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魏福良以辨病为纲,辨别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特征,确立疾病诊断;以辨经为络,明晰经络归属;以辨证为法,将颈椎病分为风寒湿邪阻络、气血瘀滞经脉、气血两虚夹瘀、气阴两虚夹瘀、脾肾阳虚夹瘀、肝肾气血亏虚、痰湿凝阻经络诸型。辨病、辨经、辨证结合取穴治疗颈椎病可辨清病位所在、脏腑归属、经络定位、证候区别,使针灸操作应用更规范,选取穴位更精准,补泻方法更明晰,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体质辨治的理论,<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中蕴含了丰富内容,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发展,使其在揭示辨证论治的本质、指导临床用药及瘥后调理等方面日趋完善.笔者在近期点校朱丹溪<局方发挥>时(以<丛书集成>本(初篇,1935年出版)为底本,以<东垣十书>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四库全书>本为对校本,以<黄帝内经素问>、<金匮要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他校本),发现是书以阴虚体质为本所确立的辨治方法颇具特色,对目前临床诊治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现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