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五神藏”理论是中医学关于精神情志疾病及心理行为疾病的重要理论基础,可解释多种“神志病”的病理基础与临床表现。小儿抽动症以精神、心理障碍为病理基础,可从“五神藏”理论辨证论治。通过深入分析五神藏功能,及心神、肝魂、肺魄、脾意、肾志与小儿抽动症的联系,实现五神与五脏辨证相结合,“神”“藏”同调的诊疗思路,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西贝助便操以中医升清降浊的气机升降理论为依据,以气功、导引、推拿手法为动作基础,通过多年临床实践不断完善而形成.其运用意念、呼吸、动作配合,对足阳明胃经、任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相关穴位进行有序导引和推揉,改善脏腑气机升降功能,促进腑气畅通,恢复大肠传导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慢性便秘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杨骏认为督脉失司,失其统率脊柱与养阳养筋之力为痉挛性斜颈发病主因,外感风邪诱发此病.治疗以通督养阳为大法,针灸取穴以督脉为主,配以足太阳膀胱经穴养精柔筋,加以中药以期平衡阴阳.  相似文献   

4.
痴呆,最早出现于唐代孙思邈所编集的《华佗神医秘传·华佗治痴呆神方》中。明清及以前,“痴呆”多作为癫、狂、痫的症状描述。至明清时,始有“痴呆”专论。历代医家对于痴呆病病因的认识,多责之于“虚”“痰”“瘀”三方面。痴呆病常虚实夹杂,病位在脑髓,尤以肾虚为本,同时,与其他脏的功能关系密切。其论治以培补五脏、活血化瘀、化痰开窍、调畅情志为主。  相似文献   

5.
杨骏认为血管性痴呆的发病主要责之五脏功能失调和瘀血阻滞脑络,运用辨经刺井、化瘀通络法治疗血管性痴呆,重在治神,养调结合。辨经刺井、化瘀通络法可以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学习和记忆功能,在常规养神定志、补益气血兼行气活血针刺法的基础上,通过辨经刺井针,调五脏之神,化瘀通络灸,调脑之元神,温通脑部经络,化瘀填髓益智,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望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及外在表现;狭义的神,则指人体的精神及其活动。望神应包括上述两方面的内容。通过望神可了解人体五脏精气盛衰。也就是说,精充、气足、神旺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或疾病的原因。所以《内经》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临床上,望神即医生对病人外在表现的观察,但重点在于观察病者的目光、表情和动态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杨骏认为情志失调、机体阴阳失衡为抑郁症的发病主因.该病病位在脑,涉及心肝.杨骏治疗抑郁症以首辨阴阳调脑神,次辨气血调心肝为原则.根据抑郁症的不同病期,分期论治,强调全病程治疗.选穴以水沟、百会、印堂、鸠尾、气海为主穴,注重通阳养阳的同时合以任脉腧穴以平调阴阳.  相似文献   

8.
疏肝理气法为治疗肝病的首法,应用得当,收效卓著。兹就临床点滴体会和肤浅认识,笔之于后。 一、立法依据 肝为五脏之一,以气为用,乃整体气机涤陈更新、宣展布化的枢机。肝气和畅,疏泄正常,直接关系着情志调节、精微输布、食物消化、胆汁分泌、血液运行等一系列生理机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适其劳逸,调节情志,遂顺春生畅发之气,堪为促进脏腑功能相互协调、维系人体内外环境保持相对的统一和稳定的重要措施。正基于此,历代医家认为,木气条达,肝疏适宜,人身诸脏受益,则不惟无病,且使永年。反之,七情为患,常由肝始。一旦情志波动失于常度,势必恙及于肝,导致气机紊乱,升  相似文献   

9.
胡国俊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生与五脏功能失调关系密切,涉及心、肝、脾胃和肾脏,在心为营阴暗耗、心火独旺,在肝为情志怫郁、肝火上灼,在脾胃为脾胃失健、虚而生热,在肾为下元亏败、阴阳失济。胡师着眼整体、四诊合参,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实指肾与膀胱总揽卫气昼夜的循环。肾在阴分之中为太阴,称为“阴中之太阴”,太阴肾主卫气夜行于内之五脏,故“太阴主内”非指太阴肺经主营气循行。  相似文献   

11.
<灵枢·经脉第十>记载了十二经脉的病候,它是目前针灸临床指导的主要理论依据.其中足阳明脉的"是动病"病候,主要体现了精神情志方面的疾病,在十二经脉的病候中是比较特殊的.对它的深入分析和认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和运用针灸治疗精神情志疾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古代情志病证医案中组方用药规律.方法:以筛选的古代91本医籍中的 1 040 条情志病证医案为研究对象,采用 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3建立情志病证医案数据库,规范录入数据,运用频数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古代情志病证治疗常用药物为健脾、安神、清热化痰、养阴、行气解郁类药物;其中,化痰、健脾、安神药物常被联合使用;调肝是中医情志病证的重要治法.结论:古代中医治疗情志病证的组方用药具有一定的规律,并受到历代经典名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法律的生命在于公正,法律惟其公正,才有权威。文章以景颇族神判为例进行考察,论述了神判的公正和权威,这种观念已深深扎根于景颇民众心中。景颇族习惯法即"通德拉"。景颇族神判曾在景颇族纠纷解决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分析了"通德拉"神判产生的原因、种类、特点,最后对景颇族神判进行了客观评价,以期再现神判维持当时景颇族社会秩序的功能,同时也展示了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公正和权威。景颇族神判解决纠纷的彻底性,值得当今司法官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情志变化和脉象变化的相关性,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黄帝内经》有关情志脉象的论述表明,情志和脉象的形成基础均与气血密切相关。喜、怒、思、悲、恐5种基本情志脉象的形成基础和脉象特点也与相对应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笔者在临床灸疗过程中,根据灸感作用的惑传规律,已在若干口味异常病人身上发现五味与五脏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现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提出因病组方、君臣佐使组方及气味配伍组方的相关理论,并且依据因病组方原则,根据病位与病情不同制定了大、小、缓、急、奇、偶、重七方以及反佐的配伍方法;用君臣佐使来归纳药物在方剂中的主次;根据药物的气味与功用,与五脏苦欲联系起来确定五脏的补泻组方,与五运六气的规律联系起来确定不同运气格局下的气味配伍方法。《黄帝内经》组方理论为后世的临证组方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汗、涕、泪、涎、唾,中医称之为五液,它们是体内的津液在五脏之气的作用下而化生的.正如<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说:"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五液是五脏化生的,在正常情况下发挥其生理作用.而一旦人体发病,"五液"则出现异常情况.所以在临床上,可以根据五液与五脏的所属关系来推断五脏的疾病,从而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资化源学说是祖国医学理伦全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资其化源"首见于<内经>,与易学思想、五运六气学说密切相关.历代箕家不断探索发挥,使资化源理论的内容由抽象到具体,由零散到集中,进而形成一个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的学说体系,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对人类情志活动的理论与临床研究由来已久,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和发挥,已形成和发展成为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中医情志学说.笔者现就今后中医情志学说的研究思路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食疗亦称为饮食疗法,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消渴药食的理论已经开始发展,五脏虚弱被认为是消渴的重要因素,治疗多以补五脏、清热为主的食物.魏晋隋唐时期,医家认识到饮食不节和消渴的发生关系密切,并且提出控制饮食的治疗原则.宋金元时期,食疗的原料数量空前,不仅限于"局方",民间也有大量食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