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方实验录》中大承气汤证医案体现了曹颖甫对大承气汤证的认识及其临床应用特点,即以《伤寒论》所载条文的脉证为主线,同时参考胃足阳明脉的循行及其“是动病”“是主病”的证候,尤其注重审察病源和辨别表里。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方联合心脏康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方联合心脏康复疗法。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中医证候积分法评价中医证候疗效,采用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评价心功能疗效,采用双向测流免疫法检测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进行6分钟步行测试(6-minute walking test, 6MWT),采用M型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内径(the 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LVED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采用心肺功能设备检测无氧阈值摄氧量(anaerobic threshold, AT)和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uptake, peak VO2),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12周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NT-proBNP、LVEDd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程度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心功能、6MWT、LVEF、AT、peak VO2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治疗组增加程度更为明显(P<0.05)。结论 益气活血方联合心脏康复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一、反治法的一般认识 反治法,又称从治法,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一般认为,当人身阴阳、寒热、虚实失去平衡,致寒盛患者见“热盛”证侯,热盛患者见“盛寒”证候,虚寒患者见“实热”证候,用反治法旨在调整人身阴阳的偏差。从《素向·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复方真武冲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予以复方真武冲剂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浆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水平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和血浆BNP水平显著降低(P<0.05),LVEF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血浆BNP水平和升高LVEF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合用复方真武冲剂可提高CHF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载有“心在志为喜”,“喜”属火而归于心,适度喜乐可助心行血以养神,并可改善由心气虚所致的悲忧状态。现代医学习惯性地将“喜”视为一种良性情绪表现。然而“过喜伤心”易导致喜证的产生,其病机主要与心火旺盛有关,病性多为实或本虚标实。“喜伤心”相关理论对癫狂、胸痹、心悸、不寐、郁证等心系病、神志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心神病候证治及临床意义探析况执本范仁忠(安徽中医学院合肥230038)关键词:《伤寒论》;心神病候;辨证论治中图法分类号:R222.2;R254.1;R256.21证治要法1.1清宣郁热法本法用于余邪未尽,化热内传,热郁胸膈发生的心神失常症...  相似文献   

7.
《诗》心刍议张福庆在我国古代,由于人们误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所以把人的情感、意念、思想的出现,统统归结为“心”的活动。在《诗经》中,许多表达感情之处,即言“心”之如何。“心”字成了诗三百篇中使用得最多的实词之一。《诗经》中的“心”字,共有168个...  相似文献   

8.
王士雄(1808-1866),字孟英,晚改字梦隐,清*钱塘人。一生中多经历温热、霍乱、疫疠等传染病的流行,对时疫温热病颇有研究,常有发古人未发之见,为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著作有《温热经纬》(1852年)和《随息居重订霍乱论》(1862年)。 在《随息居重订霍乱论》(首次刊行是在1839年,时名《霍乱论》。本文所据本为上海卫生科技出版社1958年出版)一书中,王氏着重探讨了历代医学文献对霍乱病的认识,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体会,总结出该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认为所谓霍乱,是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挥霍闷乱,成于顷刻,变动不安”之证,且有寒热证候和时疫性(传染性)与非时疫性(非传染性)之分;病因“有因饮食所伤者,有因湿邪内蕴者,有因气郁不舒者”,有因感受“臭秽”邪气者。在论述了霍乱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表现之后,王氏还在该书中特列“守险”一节,专论预防霍乱病的具体措施和注意事项,说明王氏已经意识到预防对于杜绝该病发生、蔓延的重要性,从中可以反映出王氏预防医学思想。本文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19(2001)01-0010-01   《中医诊断学》本科教材脏腑辨证部分,有“心肾不交”一证,该证是以心烦失眠为主症而伴有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头晕目眩,或遗精、梦交等表现的一个证候。病涉心肾两脏,而称其为“心肾不交”是否恰当则值得推敲,就此剖析如下。 1 心火肾水是否相交   “不交”的前提是本应“相交”,笔者认为,教材解释心肾两脏的“相交”就颇存在问题。其解释是:“心为火脏,心火下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为水脏,肾水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水火互济,则心肾阴阳得以协调,故有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之称。”[1]心在五行划分中虽属火,但称“心为火脏”,其所具有的火之温煦功能到底有多大?是否真的“下温肾水”?众所周知,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严格而言,当是两肾所藏之元阳(命门之火,又称真火),为一身阳气之本,包括心脏在内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元阳的温煦,而心脏并无多少温煦能力,所谓的火脏之称实来源于五行的机械归类,因此,不存在心火“下温肾水”,更不存在它使“肾水不寒”的问题。肾虽在五行属水脏,落实到具体功能而言,主要是指对水液代谢的调控能力,而其本身应为水火之脏,内藏真水真火,真水真火滋润温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由此可见,只有肾火(命门之火)对心脏有温煦功能,即“肾水暖心火”,而心脏对肾脏没有这一作用,肾脏也由其本身所藏之真火暖煦。所以“心火暖肾水”、“心火肾水相交”之解显然有误。  相似文献   

10.
韩明向认为“湿胜、阳微”是肺心病之关键,“冷、淡、青、稀、白”是其主要证候特点,临证不可拘泥于“不在温,利小便”,治疗时应注意顾护阳气,当以温阳化湿为法。温阳化湿运脾阳、三焦同治助宣通、固本培元是其治疗之关键。宣通和温补阳气,调节阴阳平衡,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中医诊治ASD的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共154例ASD患儿的一般情况及中医四诊资料,运用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学方法,确定ASD的中医证型并进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 中医证型分布当中,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肝郁脾虚(43.51%)、心肝火旺(20.13%)、脾肺气虚(18.18%)、心脾两虚(13.64%)、肾精不足(2.60%)、脾肾阳虚(1.95%)。结论 ASD儿童中医临床证型以实证和虚实夹杂为主,肝郁脾虚、心肝火旺、脾肺气虚、心脾两虚为ASD的4个主要证候分型,肾精不足、脾肾阳虚证并不是ASD儿童的优势证型。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小柴胡汤具有通调津液之功,从津液输布与代谢、小柴胡汤配伍组方机制、通调津液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4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以期更好地理解小柴胡汤的应用,并为临床治疗津液病提供辨证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与中医证型和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为CHF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共纳入144例CHF患者,采用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对心功能进行分级,并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心脏超声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LVDd)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考察血浆BNP水平与中医证型及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B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Ⅱ级=2,Ⅲ级=3,Ⅳ级=4)呈正相关(r=0.724,P<0.01),与中医证型(心肺气虚证=1,气阴两虚证=2,心肾阳虚证=3,水饮凌心证=4)亦呈正相关 (r=0.813,P<0.01)。心功能Ⅱ级、Ⅲ级和Ⅳ级之间血浆LVDd、LVEF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浆BNP是反映心功能的敏感且特异的指标,可作为CHF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初步确立了我国的心证公开制度,心证公开的程序价值表现为两个方面:一、心证公开是自由心证的客观化机制;二、心证公开是辩论主义的补充并与阐明制度、判决理由的论证制度相连接。《证据规定》规定的判决理由的论证制度,在内容上还存在不完善、不科学之处;《证据规定》确立的阐明制度尚不彻底。要实现心证公开制度的制度功能,必须进一步完善《证据规定》中判决理由的论证制度和阐明制度。  相似文献   

15.
早在上个世纪初,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在其所著《建国方略》中就提到:“心之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万事之本源也”。“国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满清之颠覆者,此心之成之也,民国之建设者,此心之败之也”。(自序)《建国方略》首篇就提出“心理建设”。并从“以饮食为证”、“以用钱为证” 等八个方面进行阐述,批判历来认为“知易行难”,而认为“知难行易”。相当于现在提出的“观念指导行动”,“首先转  相似文献   

16.
“传变”也称“传经”或“传受”,系指外感热病的发展变化,即从一经证候演变为另一经证候的过程。一般认为“传”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则是指病情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了性质的转变,故成无己说:“传,有常也;变,无常也……如阳证变阴证也。”  相似文献   

17.
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中医传统方法采用温阳、利水、活血三法,而随着对慢性心力衰竭病理生理认识的不断加深,中医也在不断探索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新方法。慢性心力衰竭以“阴阳两虚、心脉瘀滞”为基本病机,立足于“阴中求阳”之法进行治疗,可延缓疾病进展,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多种心血管疾病终末期会进展为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并贯穿心力衰竭疾病的全过程,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新安妇科学术成就评析黄孝周(歙县中医院245200)关键词新安医学,妇科,学术成就新安妇科是新安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资料可远溯于张果《医说》一书,其专设以“妇人”篇,收有妇科证治等凡31节。明清之际,专著较多,如徐春甫《妇科心镜》、吴谦《医宗金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后人群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将2007年6月至2017年12月江苏省启东市辖区内8个城镇既往在门诊或其他普查中显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阳性的居民纳入研究队列,从研究队列中筛选出HBV携带发展至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691例,从CHB发展至肝硬化患者143例,以首次确诊CHB为时间点,同时辨识该时间点1年前、2年前和1年后、2年后的中医证候;以首次确诊肝硬化为时间点,同时辨识该时间点1年前、2年前和1年后、2年后的中医证候,观察在不同的时间点,HBV携带至CHB、CHB至肝硬化病变进展过程中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结果 在HBV携带至CHB的发展过程中,气滞证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出现频次均大于25%,随着疾病发展,血瘀证、实热证、气虚证病例数明显增加,而且中医证候构成越发复杂。从CHB到肝硬化的发展过程中,气滞证、血瘀证、实热证、气虚证在每个阶段出现的频次均大于25%,随着疾病发展,血瘀证、实热证、气虚证、阴虚证病例数明显增加,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组成含有3个和3个以上基本证候者最为常见。结论 随着病情由HBV携带向CHB、肝硬化演变,患者中医证候日趋复杂,由以实证(气滞、血瘀、实热)为主向虚实夹杂证候(夹气虚、阴虚、阳虚)转化,气滞血瘀、瘀而化热酿毒为HBV感染相关疾病的核心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