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杨骏认为督脉失司、阳气不足、肌肉失养、筋脉拘急是痉挛性斜颈发病的主因。治疗上以通督养阳为原则,分重镇安神、养阳柔筋,通督调轴、抑制痉挛,健侧调平,调和气血3个阶段进行治疗。杨骏重视“形神并调”,先“守神”后“守形”,“守神”与“守形”并举,标本同治,在“形神一体”思想观基础上总结出“五调”法治疗痉挛性斜颈,分别是调神、调骨、调肌、调筋、调体,调神、调体是治本,调骨、调肌、调筋是治标,标本兼治,并加中药以期平衡阴阳。  相似文献   

2.
老子提出“摄生”,庄子提出“养生”,《黄帝内经》以老子的“道”为基础,吸收了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学说,使道家养生思想第一次系统化。道家养生思想突出自然养生,形养就是科学地生活,神养重于形养。  相似文献   

3.
《庄子》养生思想对道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养生思想构成后世道教炼养术的重要源头."缘督以为经"影响了道教致虚守静的炼养原则和周天炼养理论,<庄子>具有哲学意蕴的"守一"被道教实证化为具体的养生手段,<庄子>"唯神是守"的养神思想影响了道教"养神"、"炼神"原则的形成和存思术的产生,"吹呴呼吸"、"熊经鸟申"的养形思想则构成后世道教导引术的先导.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绘画"形神"观,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但是因为理解的不同,后人对他的"形神"观有着不同的看法。有学者以为苏轼提出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一味地否定"形似"强调"传神"。其实,这并不是苏轼对"形神"的真正看法。根据研究表明,苏轼非常注重"形似"对于"传神"的重要作用,认为"形"与"神"是一件作品的两个方面,舍弃"形"不可能另外求得一个"神",求"神"当在"形"中。因而惟有以"不落两边"的方法对待绘画的"形神",才能创作出一件作品的"实相"--"形神两全"的圆满境界。苏轼的这种"形神"观具有佛教"中道"思想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形神学说是《内经》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把人体生命过程概括为“形与神俱”的过程,这不仅科学地解释了复杂的生命现象,也是养生防病与临证治疗的重要理论根据。此据个人浅见,略述于下。 一、形与神俱的概念 形,是人体一切有形之质的概括,又称形体。先天之精是形体产生的物质基础,故  相似文献   

6.
据《寒柳堂集》《癸辛杂识》《云笈七签》《赤凤髓》等文献,结合历代史方志,对华佗医事再行补充考证。华佗医案记载以《三国志》《后汉书》《华佗别传》为主,9种文献共载31则。华佗医著载14种,即《华佗内事》《华佗察声色要诀》《华佗望形察色并三部脉经》《华佗枕中灸刺经》《华佗方》《华佗内照图》《华佗服食论》《华佗书》《青囊书》《急救仙方》《华佗老子五禽六气诀》《华氏中藏经》《华佗外科方》《华佗济急仙方》。《癸辛杂识》载麻沸散主药可能是西亚产植物“押不芦”。参照《云笈七签》动作要领和《赤凤髓》中的重点动作图示,论述五禽戏的各式要领和具体动作。根据《中藏经》中所述地名、部分中药名称和使用情况以及篇章内容文义,认为存在六朝及两宋手笔痕迹,其版本分为仓司本和楼群钥校注本两种,苏州周锡瓒以新安吴氏刻本补其缺,从《攻媿集》内录跋附后,通过整理,形成较为完善的后世传本。  相似文献   

7.
杨骏认为神志病的病机为七情异常、六郁之邪等因素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受扰,气血津液异常,脑神失用。其治疗神志病多从任督二脉选穴组方,以周身通调、形神共养,达镇静安神、调和阴阳之效。  相似文献   

8.
动词在语言表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将英文作品翻译成中文时,必须认真吃透原文,领会有关强意动词的“形”和“神”,然后以恰当的汉语形式进行表达,以收到形神兼备之妙。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的平安来自于平静。“治大国,若烹小鲜。”建平安必须讲平静。社会治安防控,应该深入底层,体恤民情;慎用警力,切忌硬上;多办实事,善待治安。发展的生产、富裕的生活、良好的生态,唯有在驰张有度、静动和谐中获取。社会治安防控亦须确立顺其自然、静动和谐的大治安理念,做到以静制静、以动制静、以静制动、以动制动。应该逐步培育出宽松的社会治安生态,  相似文献   

10.
杨骏认为血管性痴呆的发病主要责之五脏功能失调和瘀血阻滞脑络,运用辨经刺井、化瘀通络法治疗血管性痴呆,重在治神,养调结合。辨经刺井、化瘀通络法可以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学习和记忆功能,在常规养神定志、补益气血兼行气活血针刺法的基础上,通过辨经刺井针,调五脏之神,化瘀通络灸,调脑之元神,温通脑部经络,化瘀填髓益智,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痴呆,最早出现于唐代孙思邈所编集的《华佗神医秘传·华佗治痴呆神方》中。明清及以前,“痴呆”多作为癫、狂、痫的症状描述。至明清时,始有“痴呆”专论。历代医家对于痴呆病病因的认识,多责之于“虚”“痰”“瘀”三方面。痴呆病常虚实夹杂,病位在脑髓,尤以肾虚为本,同时,与其他脏的功能关系密切。其论治以培补五脏、活血化瘀、化痰开窍、调畅情志为主。  相似文献   

12.
汪启贤是清初新安医家代表人物之一,与其弟启圣及门生等所撰注的《济世全书》,内容涉及基础理论、临床各科以及养生等方面。其养生思想尚易简,并以内丹炼养结合服饵药物为特色,是宋明以来传统医学养生学的集大成者,颇有承前启后之功。  相似文献   

13.
杨骏认为情志失调、机体阴阳失衡为抑郁症的发病主因.该病病位在脑,涉及心肝.杨骏治疗抑郁症以首辨阴阳调脑神,次辨气血调心肝为原则.根据抑郁症的不同病期,分期论治,强调全病程治疗.选穴以水沟、百会、印堂、鸠尾、气海为主穴,注重通阳养阳的同时合以任脉腧穴以平调阴阳.  相似文献   

14.
运气学说是源于古人对自然界气运变化及对生物界影响的长期观察、推理和体悟,通过“法天则地”的形式,在“气一元论”视域下对阴阳模式、五行模式进行推演和预测,具有以整体论、系统论、循环性、周期性、推理性、关系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为主要特色,内涵着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动静思维、多维思维、时空思维、恒变思维、求衡思维、数理思维等思维方式。从思维多视角研究运气学说,掌握运气变化及其规律对于人类的养生和防病、治病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理本论创始于二程,但二程并没有解答理为气之本和理为性之本的所以然,这构成了理本论的待解之题。胡宏在继承二程本体论的基础上,将《易》之太极与形上之道互诠,为道气本体论提供了新思路。但在性本论的统摄下,胡宏更侧重于发明性对于气、理的本源地位,相比于二程以理为核心的理本论,二者呈现出同归而异趣的面相。而朱子则在诠释《太极图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二程“未尝为一偏”的动静转化之理分殊为“动之理”与“静之理”,论证了理何以为气之本的问题。同时,朱子又以周敦颐《通书》对继善成性的划分为据,论证了理在先、性在后之说。相比于胡宏性本论,朱子则实现了对二程理本论的继承与超越,系统地证成了理本论。  相似文献   

16.
新安医学作为重要的中医学术流派,著述数量巨大,养生专著颇多,养生思想独特,其中固本培元之元气论、外邪致虚之内外同治论、食调先于药物论、融汇儒道重神气论是新安医学特征性的养生观念,在延续中医学养生理念的基础上有所发挥和创新,形成了新安医学养生观,对当今养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华佗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眼科、砭石、按摩、气功、精神、药学等,无不臻其神妙。外科尤为擅长,施针用药,简而有效。对“肠胃积聚”等病,他创用的“麻沸散”,给患者麻醉以后,施行腹部手术,反映了我国医学在公元二世纪时,在麻醉方法和外科手术上已有相当的成就。他行医各地,声名颇著。还创“五禽戏”,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他认为:“人体欲得劳动……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惜乎他的生平事迹、医疗方法等,流传不多,又加后代医家不断地加以依托,以致很难知道有关这方面的情况。我曾花了40年  相似文献   

18.
复式班教学的课堂结构形式是教师的直接教学和学生的自动作业交替进行,即“动”与“静”的同步和谐调。要想提高复式课堂教学的质量,老师除授课前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写好教案以外,还必须从“动”和“静”这两个环节入手,提高这两种教学方式的效果。一、“精”讲“巧”练  相似文献   

19.
英语动物习语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在的含义是通过运用各种比喻形象体现出来的。而这些比喻形象受到人类文化的进化、各民族的审美观及所处的地理环境所影响和制约。本文就试着从这些方面分析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同时在进行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时,注重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异同以及言内关系,采用"形神兼备"或"弃形保神"的方法,从而实现源语和目的语最大限度的对等。  相似文献   

20.
<医古文>新世纪规划教材<扁鹊传>和<华佗传>两课,分别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和<三国志·魏志·华佗传>.<扁鹊传>通过3则医案反映扁鹊的高明医术,尤其是在诊断、针灸治疗等方面的高超水平,塑造了一位享有盛誉、深受人民爱戴的古代名医形象.<华佗传>则全面记述了东汉末年杰出医学家华佗的医学成就及其不幸.细读两文,笔者发现<医古文>少数注解不详,使人知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有的应该进行注解,但未作注解;甚至有的注解、断句存在错误.这给读者正确理解文意带来障碍.笔者不揣浅陋,对两文中存在的问题试提出己见,以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