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革命主体理论的创立经历了一个从形成到发展完善的过程,对指导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亲手锻造出来的,并承担着推翻资产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使命,虽然他们一开始会被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拜物教所蒙蔽,但是他们最终会觉醒,发动无产阶级革命。在这个过程中,无产阶级需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成立政党以领导革命,并团结农民建立工农联盟,以使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马克思的革命主体理论对指导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等同志吸收了革命主体理论的有益成果,并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创新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革命主体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相似文献   

2.
庄严 《理论探讨》2003,1(2):22-24
列宁的革命观强调的是政治革命 ,它力图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改造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 ,而葛兰西则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革命 ,它以激发无产阶级的内在潜能和首创精神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它们是适应两种不同社会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在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中是相互补充的。二者的结合 ,对于分析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革命观与恩格斯的晚年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革命理论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批判继承以往有关理论并加以扬弃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革命理论,从社会基本矛盾的高度出发,精辟分析了社会革命的深层根源.指出了社会革命的任务和目标,为劳动阶级和全人类的最终解放指出了一条现实的道路,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和其他资产阶级理论的局限性,对于社会历史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晚年恩格斯敏锐地洞察到了他所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新情况、新动向,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和策略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观点,并长远地影响了现实的无产阶级运动.  相似文献   

4.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革命运动提供的"革命逻辑"。这一"革命逻辑"的叙事包括三个逻辑环节:第一个逻辑环节是提供作为革命依据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即《宣言》对共产主义革命的"原理铺垫";第二个逻辑环节是马克思恩格斯判定资产阶级自身是不会完成所谓的"改良",更不会主动放弃资产阶级统治,因此只能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即《宣言》对资产阶级展开的"质疑争辩";第三个逻辑环节是革命作为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唯一手段,这一革命只能由作为真正的"普遍阶级"即无产阶级作为社会历史发展主体才是可能的,即《宣言》对形形色色社会主义思潮的"流派批判"。  相似文献   

5.
农民问题,特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农民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如果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无产阶级必须实现对农民的领导权,必须与农民结成联盟,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必须引导农民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原则,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处理农民问题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世纪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出现的独特的意识形态现象,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怀疑和对西方新的革命道路的探索是其贯穿始终的、共同的世纪性主题.除第一代"新马克思主义"者是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及其道路的反思者与探索者外,法兰克福学派以后的"新马克思主义"基本上告别了无产阶级革命,二战后的两代人更是以追寻非无产阶级的西方革命的动力为主要目标."新马克思主义"世纪主题在哲学、经济和政治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凸显其理论实质.  相似文献   

7.
韩秋红 《理论探讨》2022,(1):115-122
当代西方左翼学者对非物质劳动、意识形态和新主体性的构建发出批判理论的时代强音,为人们分析当代社会现实状况提供了重要范式和思考框架。而这一众思想理论的源头无疑需追溯到卢卡奇。卢卡奇的物化批判理论奠基性地构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叙事框架,为当代西方左翼思潮展开非物质劳动的人本主义批判提供理论基元;卢卡奇基于物化劳动批判强调无产阶级阶级意识觉解,其历史总体性辩证法在认识无产阶级历史身份与历史使命的意义上,成为贯穿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百年历程的主线;而其进一步指明并强调的政党组织原则,又为革命主体的阶级自觉及其时代职责提供了理念支撑与理论根据,延展出当代西方左翼思潮关于无产阶级主体身份及其集体性的理论探讨。卢卡奇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与阶级身份的开新性的、始基性的理论建构具有突出的时代表征、革命意识与实践精神,始终投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之中,如影随形般地表征在当代西方左翼思潮当中。据此,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都是卢卡奇的注脚。  相似文献   

8.
列宁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核心内容,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思想。这一思想从如何克服与超越无产阶级自发性这一问题展开,认为工人阶级“最初碰到”的思想体系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工人阶级的自发性运动只能形成工联主义运动。只有在无产阶级先锋队领导下,通过“自我革命”等方式摆脱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发展出“阶级意识”和“政治意识”,无产阶级才能从自发状态走向自觉状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执政条件下,尤其是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面对小商品生产和私人资本的长期存在,列宁更加重视严格管党、治党、清党的问题,在党的组织建设中注重区分究竟是为了“个人好处”入党还是为了“共产主义”愿意“自我牺牲”而入党,制定严格的党员标准,通过增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组织性、纪律性来解决“谁战胜谁”这一根本性问题。列宁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思想对推进我们党的自身建设、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革命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自我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其目标是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推进社会革命符合历史规律地向前发展,又不断在社会革命中推进自我革命,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政治逻辑和实践逻辑。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守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革命情怀,凸显了党以自我革命精神破解“历史周期率”的坚定决心和制胜秘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勇于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政治品质。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确认社会主义改革是“一种革命”,称之为“第二次革命”。因为他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统称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即“第一次革命”。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第一次革命论”改变了以往把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看作两次独立的革命的传统观念。两次“革命论”的提出与确立,有助于人们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角度进一步深入认识“第二次革命”发生的原因,揭示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改革与革命的一般规律,从而提高参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1.
吴坚 《学理论》2009,(12):46-49
由“两个必然”势必引出一个全新的历史课题:印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未来的社会主义道路究竟该往何处去?也就是必须要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本文综合考察马、恩对未来社会设想以及国际共运史相关史实。运用吏论结合的方法.对东方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艰难探索历程作一现象描述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2.
自秦以降,中国即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种国家延续了漫长的岁月。不过,在“长期统一”的传统国家形态之下,中国传统社会与国家之间却保持着“长期疏离”,地方社会封闭的“小统治者”实际上控制着基层社会的运行和秩序。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政治革命,建立了新的国家政权。在此基础上,新国家对旧有社会结构进行社会革命,以政权的力量建构了新的社会形态,包含改革社会结构、培育民众对国家的认同,进而建立长期稳定的执政根基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构现代国家的双重革命,源于党建立国家政权与推进社会变革发展的双重使命。这种通过双重革命进行的现代国家建构,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超越:它既超越了传统国家的社会历史形态,也超越了西方理论的现代国家建构逻辑,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建构实践,具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国家建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问题,这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视域。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革命”的逻辑规定为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清晰呈现了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历史脉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扬彻底的革命精神,继续书写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革命》是列宁在生命最后阶段从总体上对俄国革命道路的回顾与总结。孟什维克与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出发,强调落后的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物质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条件,指责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他们主张先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条件成熟后再搞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提出一种可以概括为“先夺权,后创造条件”的设想,即没有客观条件不能建成社会主义,但是可以先取得政权,然后利用无产阶级政权创造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客观条件。列宁的思想是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发展,不仅对俄国革命做了科学论证,而且为一切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对一个多世纪来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120年前,巴黎的无产阶级以大无畏的首创精神,点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火焰。尽管在国际资产阶级的联合围剿下,这次伟大的革命实践尝试失败了,但是“英勇的三月十八日运动是人类从阶级社会中永远解放出来的伟大的社会革命的曙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61页) 回顾120年来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经历,使我们深知,必须准备走曲折复杂的斗争道路,但最后胜利一定是无产阶级和全体进步人类的。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认识到社会革命进程是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深刻阐释社会革命的主体是广大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革命的目标是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恩格斯丰富的社会革命思想,对新时代深入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永葆自我革命的精神品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准备时期,为迎接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创立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革命理论,以及指导各国无产阶级建立独立的工人政党,具有重大意义,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活动,经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以及各民族国家纷纷建立本国工人政党的鼎盛时期。大体上可分为七十年代之前和七十年代之后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都贯穿着马恩建党的卓越思想和火热斗争。前一阶段,围绕着工人阶级要不要建党,马克  相似文献   

18.
“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的最新阐述和实践表达。党的革命话语体系中的“自我革命”虽不属于“政党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范畴,但不是孤立在社会革命之外的。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呈现出辩证立体的关系,在互动关系上党的自我革命是社会革命的重要引领、社会革命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有效动能。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勇于自我革命和推进社会革命的双重使命,这是由党的革命属性和使命追求所决定的,同时也是自身百年奋斗历史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新征程上,只有永葆自我革命精神,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把党建成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成功回应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19.
1843~1844年间是马克思社会革命观的初步确立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的革命观,实现了政治革命观向社会革命观的初步转变.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是其社会革命观生成的逻辑起点,马克思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明确了市民社会在社会批判中的基础地位.马克思对“政治革命”限度的揭示是其社会革命观生成的中介,阐明了政治解放只是形式的解放.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论析了超越政治解放的历史主体、主体所承载的历史任务和现实革命道路,并通过辨析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关系,整体上对社会革命的合理性做了进一步论证,标志着马克思社会革命观的初步确立.  相似文献   

20.
"无产阶级"一词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具有哲学和社会学两重含义。如果说,基于辩证否定的逻辑框架和人本主义的价值信念,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意在寻求人类解放的主体力量,那么,通过社会学的实证分析,马克思的目标是使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的命题成为"革命的科学"。哲学的"无产阶级"与社会学的"无产阶级"构成了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内在张力,但是,无论哲学还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概念,都与卷入社会变革的普通民众之间发生复杂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