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大公王"是指《大公报》天津籍著名报人王芸生,这名字是毛泽东起的。说来话长,1902年6月17日创办于天津的《大公报》,系清末、民国时期著名日报之一。卢沟桥事变天津陷落,《大公报》关闭,人员陆续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大公报》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恢复发行,总部迁回上海。1952年,"大公王"率领上海《大  相似文献   

2.
王芸生1929年夏进入天津《大公报》,从记者到总编辑、社长,直到1966年北京《大公报》停刊,几十年来服务于报业。他一生接触过许许多多的各界人物,然而,他与周恩来的交往却是从一场“笔墨官司”开始的。“打”出一生不解缘王芸生与周恩来最初的交往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相似文献   

3.
本书系继老报人王芸生编著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之后,叙述一九三二年至一九八二年间的中日大事,并附录重要文献的多卷本著作。主编杨纪(即张蓬丹》是原《大公报》记者。  相似文献   

4.
《大公报》①是一份中国自由民主知识分子的报纸,190 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由满族天主教徒英敛之主办;1916年9月由安福系王致辞隆接办;192 5年11月2 7日后,因亲日为国人厌恶而停刊;192 6年9月1日,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复刊,张季鸾任总编辑,内容大加革新,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并坚持不懈。国内外史学界以及众多新闻工作者已达成共识:“大公报历来的作法是对事实不抹杀、不捏造、不歪曲”②。当然《大公报》也有过失误,但暇不掩瑜,正因为如此更加受社会所重视,深得民主自由知识分子青睐,在国内外享有特殊地位及具权威性。《大…  相似文献   

5.
喻春梅 《求索》2008,(2):208-211
毛泽东与长沙《大公报》曾保持了三年多的良好合作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参与《大公报》中新娘赵五贞自杀事件的讨论;二、参与《大公报》中湖南自治问题的讨论;三、参与《大公报》中湖南演讲会的报道。后来,随着毛泽东转变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大公报》撰述员的身份就此结束。毛泽东在《大公报》留下的文字材料,反映了这段时期他的心路历程。这段时期毛泽东的思想正处在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状态。研究毛泽东与《大公报》的关系,对于我们研究毛泽东的早期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书推荐     
《创造》2016,(9)
正《闲话大公报》鲜为人知的史实,民国生活的素描鲜为人知的史实,民国生活的素描;是非成败说往事。百年大公报,记录跌宕国运。本书名为说报,实为写史。中国百年的历史,特别是国共28年的政争、战争,作为独立媒体的报业巨子《大公报》都是据实报道的。作者是著名社论写手,通过其对《大公报》的解读,你可以看到一段完全不同的国共历史。(张刃著,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7.
1920年10月26日-11月2日湖南省教育会在长沙举办名人学术讲演会,蔡元培应邀出席并发表了一系列讲演,对湖南和文化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关于蔡元培应邀讲演及其讲演的次数、时间、顺序、记录、修改等问题,蔡元培《自写年谱》、《蔡元培年谱长编》、《北京大学日刊》都有不少错误。揆诸长沙《大公报》的详细报道,蔡元培在讲演会上先后讲演7场,讲演记录在《大公报》和《大公报增刊名人讲演录》上依次刊登,经蔡元培修改后刊于《北京大学日刊》。  相似文献   

8.
余习惠 《求索》2008,(10):179-181
湖南《大公报》副刊创刊于1915年9月1日,是湖南《大公报》创办之初设置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湖南《大公报》报人对副刊性质和功能产生了新的认识,从而促进了副刊的改革。因此,对湖南《大公报》副刊进行一次深入的分析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个特定时期内副刊的传播功能与地位的整体把握。另外,对于伴随报纸副刊发展成长起来的中国现代文学,我们也可以窥见其发展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陈兮 《求索》2011,(12):206-207,71
很长一段时期学界只将吴鼎昌定位为新记《大公报》出资人身份,对其真实地位和作用评价尚欠公允和全面。1935年底吴鼎昌出任南京政府实业部长后,名义上与《大公报》脱离十多年,导致学界忽略了他在《大公报》所起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昊鼎昌是新记《大公报》的出资人和最大股东、“四不主义”办报理念的始作俑者和修改者、重大决策的最后拍板者、早期社论的主要撰写者,在新记《大公报》的发展史上发挥了他人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孙姣 《传承》2010,(33):84-85
《大公报》是我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民营报纸之一,由英敛之1902年创办于天津,至今仍在香港刊行,是我国发行时间最长的报纸。1941年,《大公报》成为第一份获得美国密苏里大学授予荣誉奖的亚洲报纸。1980年,其更成为联合国推荐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三大报纸之一。建国后,受意识形态因素影响,学术界多将《大公报》定义成国民党的喉舌报纸,其中以"小骂大帮忙"的观点最为著名,对该报政治立场等方面进行了激烈批判。90年代后期,对其研究逐渐出现了不同声音,肯定了它在近代报刊史上的重要地位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近十年来,特别是自2002年《大公报》诞辰一百周年以来,学术界关于它的研究逐渐客观深入,着眼于多元化的研究视角,探索出了很多新的研究方向,成果颇丰。但目前为止,关于此类成果的整理总结并不多见,唯见2004年浙江大学陈建生博士发表过一篇关于"新记公司"时期的大公报学术史述略,[1]尚未见到其他类型成果整理。故拟就对内地近十年来《大公报》的研究作一个大致梳理,以期能对读者全面了解《大公报》近年来研究成果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大公报》诞生于天津,历经英敛之、王郅隆、新记公司三个阶段。“七七”事变天津沦陷,《大公报》悲壮地告别了津门父老,辗转上海、汉口、香港、桂林、重庆等地,艰辛流徙,坚持抗战,由地方性报纸发展成全国性报纸。日本投降后,《大公报》返回故地天津。百年兴衰,几度起伏,跨越了几个时代,解放后《大公报》进入新生阶段,最后落脚于香港。  相似文献   

12.
<正>众所周知,"为人民服务"是中共的根本宗旨。但很少有人知道,1945年9月份,毛泽东曾在重庆为《大公报》题词:"为人民服务"。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要求各个报刊一律称共产党为"共匪",只有张季鸾主笔的《大公报》从未服从这个命令。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蒋介石调集大量军队,对工农红军连续发动了三次军事"围剿"。张季鸾不畏惧禁令,毅然派记者到红区采访,在《大公报》公开称"红  相似文献   

13.
宋暖  张阳 《求索》2013,(4):87-89,63
1948年是国共两党决战的时刻,也是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势力抉择的时刻。作为一支重的政治力量,《大公报》提倡自由主义,在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土地改革、教育独立以及民生问题等几个方面展开一系列不懈的论争,然而国民党政府执掌下日益颓败的社会现实让《大公报》事与愿违。最终,在自己的政治主张无法实现、中共日趋占据上风、国民党腐败无能、美国政策影响等多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大公报》投入到中国共产党的怀抱,开始了新生。  相似文献   

14.
谁是最早报道红军长征消息的人,目前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于1935年9月13日至14日连续发表在《大公报》的文章《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被认为第一篇公开红军长征真相的报道。陈云化名廉臣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是"最早向  相似文献   

15.
从今年六月底起,曼谷的华文《新中原报》开始连续刊登署名“珊珊”的《六十年海外见闻录》。读了这些激动人心的文章,使我想起去年泰国华文报负责人访问团访问北京时,我曾陪同该团副团长、《新中原报》执行总编辑吴继岳往访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的情景以及有关的一段往事。再访曹禺早在一九四八年,吴继岳曾作为一个泰华报纸的记者,随泰国华侨体育健儿回国参加当时在上海举行的全国运动会。上海《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安排这位《大公报》在  相似文献   

16.
《大公报》在中国报业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历史地位,不仅居于当时的舆论首席地位,而且是唯一荣获国际新闻奖的报纸。然而《大公报》在我国的新闻史教材中长期处于冷落状态,往往未被专章专节论述,篇幅比重偏小,而且历史发展轨迹模糊不清,不符合中国新闻史的真实图景。这种情况既有对《大公报》政治骂名的规避,也受到政治大环境的影响。现在学界对《大公报》进行了比较深入地研究,但这些成果并未充实进新闻史教材,造成研究成果与教材编撰的脱节。  相似文献   

17.
论文主要是以《大公报》白话文为基本史料,从下层民众的角度切入,深入分析戒缠足问题.文章主要是运用传播学的理论解析了《大公报》白话文在劝说戒缠足中报馆、官府、受众互动的方法,分析了《大公报》白话文针对民众戒缠足的心里顾虑所作的适当引导,体现出媒体的一种说服技巧.因而,戒缠足在天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开北方社会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18.
朱启平,1915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海盐。1933年他从南京金陵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先后在重庆、上海、北京、香港《大公报》从事新闻工作逾30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报社派他任美国太平洋舰队随军记者,这一时期,他写出了许多出色的战地通讯。1945年8月日本投降,美国、中国及盟国随即在东京湾美国旗舰“密苏里”号举行受降礼,朱启平代表《大公报》成为中国少数登舰现场采访记者之一,撰写了著名长篇通讯《落日》,传诵一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本刊刊登此文,重现当年情境,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大公报》汉口版依靠出色的广告经营,创造了武汉报业史上的奇迹。报社在广告经营上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如广告刊价细分、开辟面向普通百姓的经济小广告专栏,以及组织全社会献捐活动和抗战戏剧演出,树立起报社良好的社会形象等。汉口版《大公报》的广告经营为报纸在抗战中坚持"四不"方针打下了经济基础,并显示出大公报人在报业广告经营方面的杰出才能。  相似文献   

20.
王春瑜,建湖县高作镇人,1937年出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他的《明朝宦官》、《明清史散论》等学术专著,及《“土地庙”随笔》、《老牛堂随笔》、《牛屋杂俎》等杂文集,当初见之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及美国纽约《世界日报》、香港《大公报》,以及台湾等报刊时,即已引起了海内外广大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