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是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反贫困战略的重点和难点地区。针对以往我国反贫困战略的缺陷与不足和中国西部农村贫困的发生机制,要完成反贫困的战略任务必须进行反贫困的制度创新。西部“教育反贫困”战略实施的内容包括“教育反贫困”战略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阶段、重点和难点、措施等一揽子方案。  相似文献   

2.
到2000年底,经过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十几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基本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了教育事业的一个历史性跨越。但是,还有15%人口的地区需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广大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的任务依然繁重艰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广大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和西部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中共十六大报告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目标。那么,当前只有在,一大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才能在2020年达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而在广大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的入学率和巩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世界著名的"三P"(pollution-污染、population-人口、poverty--贫困)问题之一,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各国推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选择.在民族和国家参与的世界性的竞争环境中,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形态的变量,在对资源的占有和控制方面越来越显示出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因此,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是促进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反贫困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反贫困政策实际上陷入了某种瓶颈之中。要突破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瓶颈,就必须在全社会确立起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在此条件下,针对中国农村社会政策存在的问题分别采取以下几项实际的对策:缩小城乡反贫困政策之间的差距;启动农村的职业培训;将公益性(救济式)扶贫与生产性(开发性)扶贫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对失地农民需要采取力度更大的扶持政策;重视极端贫困地区的搬迁式扶贫。  相似文献   

5.
加速发展西部农村教育的途径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之一,加强西部农村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西部农村教育客观条件差,基础薄弱,只有采取超常规的发展模式,才能使西部农村的教育发展与全国其它地区保持同步,从而加快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1.农村教育的现状根据近几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数据可推算出,我国农村1999年小学升初中的比例只有81.1%,初中升高中的比例只有6.2%,而且中途退学率很高,尤其在西部贫困地区中途退学率更高。甘肃的一些贫困县,在上学的孩子中,只有1/4能够升入…  相似文献   

6.
中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全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当前,人才建设落后是制约中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主要体现为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上认识不够,实践中重视不足;经济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机制不完善,保障不力.为此,需要转变观念,树立"人才兴农"的理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的农村人才发展规划;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用好大学生"村官"等.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基本框架是一种亲市场的经济政策与具有"剩余"特征的选择性社会救助,体现在生产性的开发式经济扶贫和处于"激活"程序中的农村五保与医疗救助政策.长期以来,旨在救助贫困者的社会政策成为经济政策的附属者角色,然而贫困者所面临的生计风险需要传统社会政策在扶贫框架中的转型.本文通过分析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在诸多方面的联系和差异比较,结合我国农村贫困的现实,以嵌入性要素来理解我国农村社会政策转型的方向.在这方面,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视角在反贫困战略中提供了可让我们选择的嵌入性要素.它们是:减少风险管理成本的社会资本、反社会排斥的劳动力政策、农村生计的保护与发展、健康与医疗政策的整合以及资产为本的个人账户建设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彻底改变部分农民的贫困状态,是促进农业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农村的战略任务。切实解决农村反贫困问题的主要思路是:制定农村反贫困战略、牢固确立城乡均衡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努力营造农村和谐发展环境、加快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5.12"地震后,灾区专建中引入了对口援助机制,上海在对口援建实践中形成的运行模式、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对推进东部支持西部、沿海带动内地、城市反哺农村、发达地区帮助相对贫困地区,促进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全社会共同富裕国家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主》2015,(5)
<正>加快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离不开发展教育。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在区域经济等各方面的差异,西部省份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地区。为了以实际行动支持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扎根西部地区的一线教师提供学习进修机会,作为以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参政党的地方组织,民进湖南省委会连续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离骚>中的"求女"和<洛神赋>中"恋爱"情节的比较分析,指出这两篇的作者在思想上有相通之处,"求女"与"恋爱"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作者对美政理想途径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当今学界关于儒家“超越性”的争论,因言说方式缺乏分层,故多有混淆。实际上,该话题肇始于明清之际,是耶儒双方围绕着“因性”与“超性”问题而展开的交流实践。重回明清之际,梳理阿奎那关于“超越”术语的几种用法,比较耶儒双方关于“超越性”的言说方式,可以发现儒家并非以神为中心进行自上而下的言说,而是从现实出发,对“超越性”问题进行自下而上的回溯。  相似文献   

13.
"行政国家"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托克维尔以来的政治理论家已经注意到一个现象,即国家内部的行政机构在历史因素的作用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与复杂性;这一趋势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大强化,行政开始包裹政治。当代的行政学家将这一公共行政领域的发展趋势称之为"行政国家"现象。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已经是行政国家。人们针对行政国家的问题,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政治的方案与管理主义的方案。迄今为止,没有真正有效的方案可以解决行政国家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关于承接传统"孝道"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年的思想道德研究中,关于承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问题一直是人们进行理论探讨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以一个具体的传统道德观念——“孝”为例,从理论上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和阐释,使其富有传统的魅力和时代的特征,成为全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新观念,为新的思想道德体系提供养分,从而实现传统美德与新思想道德体系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在不同关系上有不同的涵义,从归根究底的意义上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世界的根本目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标准。它不是本体论命题,也不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基本命题。它只是体现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重要方面的价值观命题,在不同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中具有不同的涵义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异端论"客观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其与"正统论"辩证对应.以实践标准检验它们正确与否.是处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有正常形态和非正常形态,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临界转型的表现.立基于实事求是的根基性原则,要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临界转型中的"异端"和"正统"问题.  相似文献   

17.
“象”是构建先秦思想文化谱系的基本符号,这与其最初的含义有着密切关联。甲骨文中“象”有动物名、氏族名(或人名)、乐舞名三类含义。全面考察甲骨文“象”的语义,有助于厘清与之相关的三个重要问题:“象”之动物义充分证明了“商人服象”“象为舜耕”传说的历史真实性;“象”之氏族义与青铜器的氏族铭文相互释证,可作为“巴蛇食象”隐含巴族人打败象族人史事的佐证;“象”之乐舞义印证了艺术源于模仿的观点,周代继承并发展了商代模仿大象动作的象舞。甲骨文“象”字丰富含义为其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范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周易>的"象",是以符号为表征的天人之道.一部<周易>,就是以阴阳两爻所形成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符号体系.它是我们远古祖先为后人留下的"心灵与宇宙玄机互动"的符号系统.<周易>之"象",蕴涵着宇宙的创生与演进的逻辑过程,万事万物的生灭兴衰之道,天地人"三才"的互动之理,人生祸福的交变之机,吉凶判断和人性教化之本.这种"象",通过"文化之象"、"心理之象"、"思维之象"、"伦理之象"、"数理之象"、"占卜之象"与人的心灵互动,能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和人性进化.  相似文献   

19.
王璐 《学理论》2009,(27):33-34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认清现实“实践”中的认识性实践和改造性实践两个概念。正确把握“认识性实践”与“改造性实践”的区别与联系,充分认识到认识性实践在科学发展理念中的重要性,科学地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10)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通过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根基从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我国学者从1989年着手历史虚无主义相关研究,到目前为止经历了研究起步阶段、研究兴起阶段、研究猛增三个阶段。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背景、本质和特点、思维逻辑和表现方式、危害及抵御对策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但是对历史虚无主义与各种社会思潮的关系研究太少,我国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群体研究局限于高校师生,而且基础理论和调查数据不足,造成研究过程与论证随意,缺乏科学性与严谨性,内容上呈现较高程度的相似性问题。今后的研究应该深入各种社会思潮关系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扩大影响群体研究范围,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及对策研究提供更科学有力的支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