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作为韩国文化精髓的“HAN”和韩流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断补充和完善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以风流自然开放和合的文化哲学精神为基础的“HAN”文化,不仅对韩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能够在当今文化产业时代发挥其巨大能量。韩流现象生之于韩国文化的优秀性以及将此在艺术上进行升华的创造力上,它以后也会持续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2.
中、日、韩 3国拥有不同的政治与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安全对话尤其是文化对话很有必要。当前 ,“日剧”、“韩流”风行中国 ,而“汉风”在日韩也渐成风气。 3国应以和合精神为基本理念 ,共同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葡萄酒走俏,深为新一代酒友钟爱。从白酒到啤酒再到葡萄酒,这是一个进步的倾向,而葡萄酒是酒文明的回归与发展,是在“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沙场上让人抒“葡萄美酒夜光杯”之情的酒。在众多国家的葡萄酒中,笔者独钟爱张裕,就是因为它有文化、有历史。  相似文献   

4.
“人文北京”:老北京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北京”的理念固然是最近几年的提法,其实也是“文化北京”在新时期更准确的定位。 作为有3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人文特色或文化积淀当然是非常浓郁与厚重的。而今天着重强调的“人文北京”的理念,其主要内涵或追求的前景目标是要培育和塑造出全新的、具有现代文明特征的新北京文化。  相似文献   

5.
“统一俄罗斯”党目前是俄国第一大党。它自称人民党,是代表俄罗斯全民族利益的政党。它的思想基础是“政治中派主义”,宣称采取介于左翼和右翼之间的中间立场;反对“政治激进主义”,主张“保守主义”;对苏联历史在批判其消极因素的同时肯定其积极成果;全面支持普京总统的路线政策;主张建立强有力的国家,保护人权和生态环境;要求把温和的自由主义与俄罗斯的传统价值观结合起来;外交上支持普京总统推行多边务实政策。俄国政党制度目前虽然保持多党制形式,实际上出现了一党独大的格局。“统一俄罗斯”党与普京总统结盟使它的影响迅速扩大,但也造成了对总统的高度依赖性,出现了“强势总统、弱势政党”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中韩建交以来两国文化教育交流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林杰 《东北亚论坛》2007,16(5):110-115
中韩文化教育交流是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韩建交15年来,两国的文化教育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两国政府签署了一系列的交流协议,中国出现了"韩流"现象,韩国也掀起了强劲的"汉风",中国的韩国问题研究和韩国语教育发展迅速,韩国的汉学研究和中文教育持续升温,来华韩国留学生和赴韩中国留学生的人数稳居所在国外国留学生之首。两国文化教育交流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支持、经贸合作的稳步增长以及两国文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蒲星光 《东北亚论坛》2005,14(6):92-94,封三
儒家文化道德传入朝鲜半岛已有2 000余年的漫长历史,早已深入人心。韩国为了继承弘扬传统儒家文化道德,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国策,大力发展以儒家文化道德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不仅使以传统儒家文化道德为特色的韩国文化产业在亚洲乃至世界形成强势“韩流”,而且又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当儒家文化道德面临欧美文化道德的严峻挑战时,韩国人对儒家文化道德又有了深刻的认识,并狠抓教育不放松。  相似文献   

8.
日本人“内外有别”的这一价值取向在其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内”与“外”这一组“位”概念贯穿于所有日本文化特征中,其在建筑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上的表现和内涵可为我们解析日本人的精神结构和日本社会结构提供重要的线索。可以说,“内”与“外”的对比意识为日本民族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是剖析日本人的精神结构、社会结构的重要和有效的切入口,因此可以视之为解读日本文化的钥匙。  相似文献   

9.
“胡同串子”在京味儿语言中是个贬义词,它常常用来形容那些文化品位不高、在京城的穷街陋巷里游手好闲的人们。但是德国人米夏却自自己就是北京的“胡同串子”,他说他实在钟情中国文化尤其是北京文化。他还特别喜欢留下浓重德国建筑与文化印记的青岛,他到青岛已经达到11次,至于到北京的次数已经有30多次,  相似文献   

10.
王星星 《和平与发展》2023,(6):134-153+158-159
韩国的“中国观”具体表现在其民族历史观、政治安全观、经济发展观、地缘政治观等层面。从韩国“中国观”嬗变的历史轨迹看,“事大主义”和“中国典范”是两大基本逻辑。其历史流变在认知维度上表现为“中共观”与“中国观”经历统一期、清晰期、模糊期的演变,在横向维度上体现为经贸发展、政治军事、意识形态和社会人文领域交错形成“远华”“近华”的二元对立变化,在纵向维度上呈现出从敌对到友好、再到有可能走向疏离的历史变迁。韩国“中国观”的建构与嬗变受其民族心理与意识形态、政治体制与经济架构、国内与国际定位、社会民意与舆情塑造以及中韩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为有效塑造韩国积极的“中国观”,中国应推动双方共同在政治安全领域建立智库交流合作机制,在经贸领域建立人员定期交流沟通机制,在民族文化领域挖掘两国共有文化意涵、打造共同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1.
坪内逍遥《小说神髓》要展现的是一个庞大的帝国文化图景,其主要意图应置入近代日本社会“他者意识一民族主义一近代国民国家”这一思想观念流程中才能够被理解。它不仅呈现出作者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立场,而且反映出日本文化界在明治维新后积极谋求文化自立、自强与扩张的文化帝国主义图谋。  相似文献   

12.
“文化遗产日”与精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遗产的特殊困境近30年,中国社会经历着历史上最剧烈的变化,即从“文革”进入改革。我们的一切,包括文化遗产都在这剧烈的变化中不断地产生前所未有的问题,面临巨大而全新的难题和挑战。对于文化遗产来说,“文革”是历史上最强大的一次灭绝性的破坏。因为它直接以文化遗  相似文献   

13.
关于辽宁文化之命名,日寸下学界多数人观点认为当以“辽海”之名冠之。其实将辽宁地域文化命名为“辽海”,今日只是重提,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早有此意,其中著名史学家金毓黻先生在其《静晤室日记》对“辽海”一词考证甚详,诸如“辽东考”、“辽海即辽东”、“辽海之名即见《晋书·前秦载记》”等,  相似文献   

14.
在跨国传播和文化全球化交互作用的历史语境中, 电视文化存在着严重的“贸易逆 差”现象。它极大地影响着国家形象的建构及在国际关系中的成败。为此, 中国电视文化必须树立 高度的自觉意识, 在全球意识中坚持本土独立性、在国际视野中坚持华夏文化策略。这个问题的深 层动因是民族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产生了三重理论与实践效应。从中国的角度来讲,“一带一路”全方位改变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可以称为睁眼看世界的2.0版,极大地丰富提升了历史语言文化研究,促成地区与国别研究上升为国家一级学科。中国人自近代以来首次转向从后天看明天,不只是从昨天看明天。从世界角度来看,“一带一路”深刻改变了世界的中国观:从追赶型国家到领导型国家,从西方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以至于西方视中国为“系统性对手”。从中国与世界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一方面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极大地提升了开放水平,打造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网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推动塑造新型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格局。应因世界之变、时代之变与历史之变,本文呼吁建设“一带一路”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学,塑造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自信与自觉。  相似文献   

16.
“主权民主”是俄罗斯从当今国际政治现实及俄国内政治需要出发而提出来的,它体现了普京的治国理念与政治哲学,折射出俄罗斯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但在俄国内,对“主权民主”的科学性、合法性及其价值定位,都还存在着争议。“主权民主”反映了俄罗斯一定社会发展时期的政治现实,但它毕竟是一种过渡性政治形式。从长远看,俄罗斯的政治体制仍将以民主为导向逐步健全与完善。作为一种理论,“主权民主”上升为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可能性不大。俄罗斯主权民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如何,有待世人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日本明治前期文学与中国“五四”时期新文学无论是在其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还是在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文学本身的内容上,都是既相似、又不同,因而也就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中日两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类同现象声讨封建制度、反思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比的基础,然而因其发生的时序及文化土壤的不同,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原因:一是二者的领导力量各异,二是二者的文学传统不同  相似文献   

18.
近年兴起的“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货币文化”研究,实为中外关系史研究领域的一次空前开拓.它同“北方丝调之路上货币文化”研究遥相呼应,丰富了“丝绸之路”研究的内容. 但就目前“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货币文化”研究状况看,尚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一  相似文献   

19.
贝叶文化是指一切信奉南传佛教的傣-泰民族所保存的传统文化,它是一种跨国文化,其基本上分布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东南亚国家是中国的近邻,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越来越密切的背景下,充分发挥贝叶文化在中国与东南亚“和谐周边”构建中的作用,这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关系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海宽 《亚非纵横》2005,(2):9-12,79
1955年,为反对殖民主义、促进团结与合作,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亚非国家召开万隆会议,并确定“万隆精神”与和平共处原则。50年来,“万隆精神”与和平共处原则,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国际关系准则。中国对“万隆精神”与和平共处原则的确立和推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依旧需要发扬“万隆精神”、继续坚持和平共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